August 12, 2009

描述成人子女回家的電影

記得曾經讀到一段話說
"每個快樂而正常的家庭共有許多因素
每個不正常的家庭則都是獨特的案例"

最近看了幾部電影
主題都是一家的小孩長大離家各組家庭之後
重新回到父母家裡
也就是描繪曾經一起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的人
多年之後又聚首的經驗
四部片描繪的是四個非常不同的故事
但是卻都探討到類似的主題
正好可以拿來比較
先整體討論一下片子的基調與整體評分
後面才以主題來寫

Dan in real life ★★★★☆
每年一度的家庭聚會,描繪出一個似乎太夢幻的,感情緊密的家
這部片是很輕鬆的喜劇
基本上不是什麼特別深刻的經典之作
但是很容易觀賞
Juliette Binoche 在本片裡造型非常地可愛
我尤其喜歡導演特邀的配樂
出自年輕的挪威作曲家Sondre Lerche 之手
因為好聽的音樂所以讓人不介意再看幾次

The family Stone ★★★★☆
一家人每個人都有非常強烈而獨特的性格,也因此引發了非常多的衝突
這部片的每個演員都非常閃耀
但是戲路定型
像是Diane Keaton, Luke Wilson 與 Dermot Mulroney
在這部片裡都有點唱老調的感覺
負責讓人討厭的Sarah Jessica Parker 完美達成任務
所以即使我不是特別喜歡她
這次的表演還是會給她打個"佳"
值得一提的是Rachel McAdams 不計形象演出邋遢的壞小姑
以及戲份不多但是討喜的Claire Danes
Claire Danes 實在是很有靈氣
劇本把他們各自的角色塑造得很強烈
不過也因為這樣所以讓這一家人看起來太不真實了
獨特到缺乏生活感
娛樂性倒是有的
所以基本分還是在

Junebug ★★☆☆☆
離開家到大城市發展的遊子再度回到老家保守的小鎮的時候,雙方各自面對的衝擊
這部片整體來講很悶
其中懷孕的二媳婦簡直單純又熱誠到讓人覺得她精神異常
不過我猜在保守的美國鄉下地方的確是可能有這樣的人存在

Eulogy ★★★☆☆
儘管共同生活了半輩子,每個家庭成員卻仍然擁有彼此不為人知的一面
劇情誇張荒謬的一部片
看的時候算是有趣
但是看完不會特別想要重看
女主角Zooey Deschanel 的扮相沒有在"Yes Man"裡搶眼
不過這也是配合整體使然
如果讓她太亮眼應該也會很奇怪

劇情元素上一個共同出現的主題就是手足間的對比
Dan in real life 裡,因為這是個彼此相愛的家
所以啥都不會有事
就算有些彼此挖苦開玩笑的部分
也都發乎情止乎禮
片中哥哥愛上弟弟的女友
以黑白分明的"哥哥比較好"一筆帶過
手足間的競爭因為太簡化所以沒什麼看頭
The family Stone 裡有許多條平行的線
像是Stone 家已婚的異性戀女兒與有穩定伴侶的同性戀兒子各自有養兒育女的夢想
前者正在懷孕的過程中,後者則正經歷領養的資料審核
"有出息的那個兒子"Everett 與放蕩不羈的Ben
所受到的母親或妹妹的關愛程度明顯不同
而不管是別人或自己所賦予的形象
都隨著時間,僵化了自己
嚴肅不知變通的Meredith 與總是比較受歡迎的Julie
則觸及從小到大被比較而產生的心結
人無法改變自己的個性,也無法改變別人的觀感
唯一能做的是接受自己,進而找到接受自己的人
Junebug 裡的哥哥到外地發展,而弟弟留在老家
幾乎不可避免的
離開家的那個回了家,總是比較寶貝
提及外地的什麼事物都很有優越感
老是在家裡的那個不免覺得被冷落
甚至開始不滿自己的生活
兄弟之間存在某種強烈的對抗意識
Eulogy 裡描繪出最不同的兄弟姊妹
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
父母很難對每個孩子都公平
甚至手足之間也必定有感情親疏之差
二女兒帶著女友回家出櫃
此舉引發了一連串衝突
也加深了所有人對於態度最嚴厲的大女兒的不諒解
但是表面上的態度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即便是家人,也有許多仍然隱藏的故事

另一個共通的劇情元素則是晉見交往對象的家人
Dan in real life 裡被帶到家裡的女友
發現自己所交往的對象並不是自己想像的那個人
不過既然在這個家庭裡業已受到歡迎
從跟弟弟交往變成跟哥哥交往好像也沒差
--就是這樣有點誇張的設定
The family Stone 裡SJP與男友的家人完全不對盤
無法順利融入的過程裡
男友的態度從袒護變成重新評估眼中的她
隨著故事的演變
發現原來男友本身缺乏對自己的瞭解而與她交往
而家人的不接納只是催化了這些根本上的不合
爆發為衝突的過程
Junebug 裡的女友一到了男朋友的家裡
才發覺他是來自如此保守的背景
雖然與男友相愛,但是一旦見過對方家長之後
隨之而來的各種"加入家庭"的期望逐漸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Eulogy 這部分的描寫只算是輕輕帶過
身為驕傲公開的女同性戀
二女兒的女友用坦率的態度
傳達想要成為家族一員的誠意

劇情共通元素之三是死亡所帶來的陰影
Dan in real life 裡用過去式描述死亡
Dan 的喪妻讓他封閉心房
事隔多年以後
要把死去的妻子安置在心裡哪個角落
才能讓人生進行下去?
The family Stone 裡用未來式描述死亡
身為家族精神支柱的母親非常地任性
也養出了一群非常有自我意識的孩子們
這是即便老一輩凋零
仍將繼續在家族血液裡流傳的遺產
Junebug 裡用進行式描述死亡
在人生中面對衝擊的時候,是最需要家人的支持的時候
而人生的衝擊之中,面對死亡自然是最大的課題之一
你能不能真心地愛屋及烏?
在愛一個人的同時,愛他的家人如此之深
而能與他們一起共渡難關
Eulogy 用過去進行式描述死亡
因為父親的葬禮而聚集起來的三代
在回溯死者的人生全貌的過程裡
每個角色本身也增進了對對方與自身的瞭解

家人絕對是世界上最深刻而複雜的關係
比起多少可以選擇的所有其他關係來說
血緣是無法改變的羈絆
這些描述獨立後的子女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的電影
相信任何年紀夠大的人
都可以在某處找到產生共鳴的地方


read more...

August 10, 2009

Lied Vom Kindsein– Peter Handke

這是剛開始學德文的時候讀到的一首詩
它出現在導演Wim Wenders 的作品Der Himmel über Berlin 之中
這首詩擷自Wim Wenders 的網站
(之前提過這部電影的版本比較)
此處不惴簡陋翻出大致上的意思

Als das Kind Kind war,
ging es mit hängenden Armen,
wollte der Bach sei ein Fluß,
der Fluß sei ein Strom,
und diese Pfütze das Meer.
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
走路搖擺著手臂
想像小溪是河流
而河流是江水
小水坑則是海

Als das Kind Kind war,
wußte es nicht, daß es Kind war,
alles war ihm beseelt,
und alle Seelen waren eins.
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
他不知道自己是個孩子
一切都有靈魂
而所有的靈魂是一體的

Als das Kind Kind war,
hatte es von nichts eine Meinung,
hatte keine Gewohnheit,
saß oft im Schneidersitz,
lief aus dem Stand,
hatte einen Wirbel im Haar
und machte kein Gesicht beim fotografieren.
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
不曾對什麼有意見
不曾有習慣
常常盤坐著
站著時突然就動了起來
頭髮裡有髮旋
拍照時不會故作表情

Als das Kind Kind war,
war es die Zeit der folgenden Fragen:
Warum bin ich ich und warum nicht du?
Warum bin ich hier und warum nicht dort?
Wann begann die Zeit und wo endet der Raum?
Ist das Leben unter der Sonne nicht bloß ein Traum?
Ist was ich sehe und höre und rieche
nicht bloß der Schein einer Welt vor der Welt?
Gibt es tatsächlich das Böse und Leute,
die wirklich die Bösen sind?
Wie kann es sein, daß ich, der ich bin,
bevor ich wurde, nicht war,
und daß einmal ich, der ich bin,
nicht mehr der ich bin, sein werde?
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
是問這些問題的時候:
為什麼我是我而不是你?
為什麼我在這裡而不是那裡?
時間從哪裡開始,空間在哪裡結束?
太陽下的人生不是一場夢嗎?
我所看見,聽到或聞到的,不是遮蓋世界的世界裡的表象嗎?
雖然有惡跟人們,真的有惡人存在嗎?
在我存在之前我不在,在我存在之後我不在,這怎麼可能呢?

Als das Kind Kind war,
würgte es am Spinat, an den Erbsen, am Milchreis,
und am gedünsteten Blumenkohl.
und ißt jetzt das alles und nicht nur zur Not.
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
吃到菠菜,青豆,米布丁或蒸花椰菜就想吐
但是現在全部都吃了
而且不需要人強迫

Als das Kind Kind war,
erwachte es einmal in einem fremden Bett
und jetzt immer wieder,
erschienen ihm viele Menschen schön
und jetzt nur noch im Glücksfall,
stellte es sich klar ein Paradies vor
und kann es jetzt höchstens ahnen,
konnte es sich Nichts nicht denken
und schaudert heute davor.
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
曾經有一次醒在陌生的床上
而現在一次又一次如此
當時身邊的人都是很漂亮的
而現在只有極幸運的人才是
當時他可以很清晰地在心底描繪天堂
現在頂多只能夠猜想
當時他無法理解什麼是絕對的空無
現在他想到絕對的空無就充滿恐懼

Als das Kind Kind war,
spielte es mit Begeisterung
und jetzt, so ganz bei der Sache wie damals, nur noch,
wenn diese Sache seine Arbeit ist.
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
總是充滿興奮地玩
現在如果要他能夠同樣地興奮
只有當事情與他工作有關的時候

Als das Kind Kind war,
genügten ihm als Nahrung Apfel, Brot,
und so ist es immer noch.
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
只要有蘋果和麵包當食物就夠了
而這至今如此

Als das Kind Kind war,
fielen ihm die Beeren wie nur Beeren in die Hand
und jetzt immer noch,
machten ihm die frischen Walnüsse eine rauhe Zunge
und jetzt immer noch,
hatte es auf jedem Berg
die Sehnsucht nach dem immer höheren Berg,
und in jeder Stadt
die Sehnsucht nach der noch größeren Stadt,
und das ist immer noch so,
griff im Wipfel eines Baums nach dem Kirschen in einem Hochgefühl
wie auch heute noch,
eine Scheu vor jedem Fremden
und hat sie immer noch,
wartete es auf den ersten Schnee,
und wartet so immer noch.
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
他抓著滿手的苺果
而這至今如此
當時生核桃讓他的舌頭發麻
而這至今如此
當時在每座山上,他渴望到達更高的山
當時在每座城市,他渴望到達更大的城市
而這至今如此
當時在樹頂摘櫻桃總是伸手向最高的枝條
而這至今如此
當時在陌生人面前的羞怯
而這至今如此
等待著每年第一場初雪
而這至今如此

Als das Kind Kind war,
warf es einen Stock als Lanze gegen den Baum,
und sie zittert da heute noch.
當他還是小孩的時候
把一根樹枝像矛一樣地射向一棵樹
而那根樹枝至今還在那裡震動


read more...

July 28, 2009

International Movie Club

這是因為可愛熱情的R&O夫婦而有的經驗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
由R 挑選片子,每隔一兩個週末,找間會議室播放,共度愉快的夜晚
R 的電影品味非常......難以捉摸
而這次他的選片標準是"international"
所以每部片子的文化風格迥異
實在是非常過癮的體驗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我們的"私人影展"業已告一段落
以下按照時序紀錄

(1) Notre Dame de Paris (musical)
鐘樓怪人 法國作家雨果原著,義大利作曲家Riccardo Cocciante 譜曲,加拿大籍導演

這個電影俱樂部的開頭其實是Notre Dame de Paris 這齣音樂劇
以前就因為J 的喜好而接觸過
以流行歌曲方式來行銷音樂劇裡的單曲
在法國取得多次成功
這齣音樂劇也不例外
其中我最喜歡是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一曲
也曾經當作單曲發行
詞曲配樂或演唱都讓人感動不已
這齣音樂劇的視覺效果很好
大型道具場景與舞步都很現代
即使沒有接觸過音樂劇的人也絕對可以接受

(2) Солярис (Solaris)
索拉力星 俄羅斯導演塔可夫斯基Тарковский (Tarkovsky)

這是部改編自小說的太空科幻片
內容討論的卻是人的記憶與情感
很奇妙的片
雖然看的時候覺得很悶
但是看完的印象很深刻
撇開70 年代表現"太空高科技"的方法不談
(例如設法忽略主角穿的螢光色緊身衣)
是一部視覺效果很強的片
據說美國近年有重拍過此片

(3) 春光乍洩 (Happy Together)
香港導演王家衛的作品

因為R 提起王家衛,所以請我挑一部他的電影來放
我因為張國榮那首動聽的同名歌曲所以挑了這部
(後來才知道這首歌根本沒有出現在片中
甚至是稍晚才創作的)
這部片是敘述一對男同性戀情侶感情上的波折
是齣糾纏不斷的愛情劇
杜可風掌鏡
整部片的色調與運作很協調美麗
故事主要發生在阿根廷
演員張震有客串一角,演一個台灣小弟弟
所以片尾有一段在台灣的夜市取景
看了真是懷念

(4) Il Mostro (The Monster)
怪物 義大利導演兼演員貝尼尼Roberto Benigni

貝尼尼最有名的作品就是美麗人生
當時該片在台灣紅極一時的時候
電視上也播過這部稍早的作品
這是一部荒謬的喜劇
內容講一個很溫和的人被誤會是連續殺人狂
所以警方用盡千方百計想要引誘他犯案
一貫地是與他現實生活中的夫人一起演出
以一部喜劇來說算是娛樂性上乘
主要歸功於貝尼尼的表情與肢體喜感
劇情雖然沒有什麼轉折,但是人物很討人喜歡

(5)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敲開天堂的門 德國導演Thomas Jahn, 主角Til Schweiger 本身偶爾也導片子

這部片講述兩個陌生人同時被醫生診斷出絕症
所以決定在死前結伴去完成人生願望
一樁樁意外演變成一連串不顧後果的犯罪
劇情發展簡潔有力,不過在我看來還是頗為遠離現實
全片充滿美國歌曲,融入得不錯
反覆播放的那首Bob Dylon 與片名同名的歌曲很有味道

(6) Black Cat, White Cat
黑貓白貓 南斯拉夫導演Emir Kusturica

也是一部荒謬的喜劇
講一群吉卜塞人與黑道的故事
算是經典的喜劇劇情走法?
每個人物都很鮮明
從頭到尾的節奏都很快
快到簡直有點混亂
但是是一種正面的混亂法
讓觀眾措手不及也挺有趣的

(7) おくりびと (Okuribito, Departures)
送行者 日本導演滝田洋二郎Yōjirō Takita

這是根據一個入殮師青木新門所寫的自傳『納棺夫日記』改編的電影
一段段的故事
討論一個人死亡之後留下來的是什麼
以及他身邊的人怎麼面對這個"送別"的過程
片中融入了很多大提琴演奏
配樂是出自大師久石讓之手
中間有一長段以大提琴音樂為背景,幾乎是默劇的場景
我的眼淚幾乎沒停過
看完也整晚都想著死亡的至親
以及各式各樣當時告別的景象
雖然全片非常優美
但是屬於危險,需要小心服用的一部片

(8)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美國導演柯恩兄弟Joel and Ethan Coen
霹靂高手......
(這這這...什麼鬼翻譯啊)

講三個逃犯越獄後的冒險故事
劇情是改編自荷馬史詩奧得塞
詩中的伊里亞德在戰爭後找尋著回家的路,回到妻子身邊
片中的尤里西斯(奧得賽的別名)則是越獄後要回到妻子身邊
大部分角色的特色或名字都可以在詩中找到對應
另外片中大量使用了20 年代的民謠
包括靈歌,悼歌,宗教歌曲,藍調等等
借用了當時尚不成熟的美國法律與地區制度
以及經濟大蕭條早期的社會風氣
完成這一部以20年代美國為背景的熱鬧喜劇
習慣George Clooney 演帥氣男主角的人
在看Coen 的片子的時候都要先拋棄這個想法

(9)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樂士浮生錄 德國導演溫德斯Wim Wenders

R 說,雖然是電影俱樂部
卻從一部音樂劇開頭
所以結尾也該是音樂
這是一部紀錄片
講述一群古巴樂手的故事
這群人因為一個美國音樂人Ry Cooder 的發掘
在過了他們的人生巔峰之後
突然得到一個再度錄製唱片的機會
於是產生了世界為之瘋狂的這個樂團Buena Vista Social Club
他們的音樂有種魔魅的力量
放鬆,充滿熱情,擁有敲進你身體之中的核的力量
Wenders 呈現出了傳奇的故事與古巴的顏色

*註: 標題的圖片是根據R 的設計重製的結果
成員在結束的時候都領到了有這九部電影圖樣的徽章
我還領了R 以外的唯一一個全勤獎


read more...

July 27, 2009

推薦的電影(1)

前一次發表自己的個人新寵也有三個月了
以後只要看的片子夠多
都會每隔幾個月發表一下自己"最近"的最愛
雖然說我看的都是舊片......

Love for Rent ★★★★☆
Love for Rent這部片講的是一個從哥倫比亞到美國尋夢的女生的故事
整體劇情來講很夢幻
是一部看完會心情愉快的浪漫喜劇
裡面的男女主角跟小朋友都非常討人喜歡
基本上,如果有個醫生這麼會逗女孩子
一定是個災難

故事跟角色本身的魅力
加上整部片溫暖的色調
流暢的進展
雖然不是什麼經典之作
卻可以讓人百看不厭
我想這就是溫馨劇佔的便宜吧
適合疲勞的一天,需要心靈撫慰的時候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英國導演Guy Ritchie 自編自導的出道作
(五分鐘前才知道他曾經是瑪丹娜的老公)
劇情一言以蔽之就是已經拍濫了的黑吃黑的故事
但是卻能獨樹一格
英國片拍街頭青年的故事總是有一種難以錯過的風格
我還蠻喜歡的
看過這個導演稍後的作品"Snatch"
雖然風格近似,我還是喜歡"Lock~"多些
勉強要說,就是劇情更巧妙吧
兩部片的對話都用了很多行話,加上英國腔,變得很難懂

整部片不論是節奏掌握還是色調統一都很棒
非常緊湊,娛樂性很強的一部片
適合無聊的一天,突然來點快節奏的刺激

Cashback ★★★★☆
Cashback這是來自導演Sean Ellis 的一部片
這個電影的計畫源自一個同名短片
先是短片得了許多獎,大獲好評
於是才被拓展成更長的故事
原短片被直接涵蓋到片中卻不牽強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導演本身是攝影師的緣故
所以整部片充滿了非常原創性的拍攝方式
我尤其喜歡其中好幾次的換幕
視覺美妙得讓人嘆為觀止
這部片中的主角是一個美術學生
整部片透過他的眼睛來觀察許多"片刻的美"
說到美當然不能不包括裸露的女體
所以片中有許多的高度裸露
(也就是找這部片來看的時候
要小心注意是不是刪減版)
某些漂亮某些不

劇情平淡無奇
但是因為整部片一致緩慢(但不拖延)的步調
所以還是非常動人
適合"feeling artsy"的一天,鑑賞美

Zero Effect ★★★★☆
Zero Effect會看這部片是因為很好奇早期的Ben Stiller 選擇什麼樣的電影演出
自從看過"Tropic Thunder"之後
我對他的敬意算是大大提升了吧
但是這部片裡他的角色其實不太特出
男女主角Bill Pullman 與Kim Dickens 則相對地相當出色
這是導演Jake Kasdan 的自編自導出道作
編劇上凸顯出角色的性格,讓人會喜歡上片中角色
拍攝上很能表現演員的眼神魅力
但是除此之外整部片沒有特別出色的感覺
我打算去看這導演稍後的作品"Orange County"之後再宣判

但是這部片本身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適合慵懶的一天,不是很累地娛樂一下

King of California ★★★★☆
King of California一開始沒有抱很高的期望的一部片
劇情來講也沒有特別懸疑的地方
但是它就是很溫暖而毫不矯情的一部片
剛看完的時候整顆心都充滿一種巧克力的形容--bitter-sweet
拍攝整體來講,就只是堪稱流暢
感覺上也有頗多瑕疵
但是因為劇情和演員所以推薦
看完餘韻可以纏綿頗久
適合想要幻想的一天,逃離現實到有夢想的地方去

The Secret/Si j'étais toi ★★★★☆
Si j'étais toi推薦這部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它應該不是很熱門
在美國它沒有院線過
所以很可能台灣也不容易找吧......

女主角Olivia Thirlby 演過"Juno"裡那個三八愛出主意的朋友
我非常驚訝於她在此片裡的轉變
這是一部可以說是亂七八糟的片
但是女主角的表演讓整部片可信度大大上升
片中演員自己也形容這是
成人版的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
基本上就是講女兒與母親的靈魂交換
但是因為身體只剩下一個
所以其中一者必須離開
而增添了整部片的悲傷色彩

男主角David Duchovny 的表現不差
但是稍嫌單調
最最意外的就是
原來導演竟然是Vincent Perez!
他是在我對電影還沒什麼興趣的小時候
就已經深深愛上的演員之一
右圖是他在The Crow: City of Angels (1996)裡的扮相
不過不能因為對他身為演員的崇拜
就把導演的表現混為一談
這部片的導演部分
我覺得其實是有點陳腔濫調的
如我所說
之所以想要介紹這部片單純是因為這部片似乎不太引人注目
(介紹到這才讀到這是1999 日本電影『秘密』(ひみつ/Himitsu)的翻拍
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原著小說
看來原版電影應該也不太好找)

這部片適合太過平和的一天,想要增加戲劇性


read more...

ASZ 2009 十之二--精神的三變


本系列的disclaimer 見此篇

Von den drei Verwandlungen

Drei Verwandlungen nenne ich euch des Geistes: wie der Geist zum Kamele wird, und zum Löwen das Kamel, und zum Kinde zuletzt der Löwe.
Vieles Schwere gibt es dem Geiste, dem starken, tragsamen Geiste, dem Ehrfurcht innewohnt: nach dem Schweren und Schwersten verlangt seine Stärke.
Was ist schwer? so fragt der tragsame Geist, so kniet er nieder, dem Kamele gleich, und will gut beladen sein.
Was ist das Schwerste, ihr Helden? so fragt der tragsame Geist, daß ich es auf mich nehme und meiner Stärke froh werde.
Ist es nicht das: sich erniedrigen, um seinem Hochmut wehe zu tun? Seine Torheit leuchten lassen, um seiner Weisheit zu spotten?
...
Freiheit sich schaffen und ein heiliges Nein auch vor der Pflicht: dazu, meine Brüder, bedarf es des Löwen.
Recht sich nehmen zu neuen Werten – das ist das furchtbarste Nehmen für einen tragsamen und ehrfürchtigen Geist. Wahrlich, ein Rauben ist es ihm und eines raubenden Tieres Sache.
Als sein Heiligstes liebte er einst das »Du-sollst«: nun muß er Wahn und Willkür auch noch im Heiligsten finden, daß er sich Freiheit raube von seiner Liebe: des Löwen bedarf es zu diesem Raube.
...
Unschuld ist das Kind und Vergessen, ein Neubeginnen, ein Spiel, ein aus sich rollendes Rad, eine erste Bewegung, ein heiliges Ja-sagen.
Ja, zum spiele des Schaffens, meine Brüder, bedarf es eines heiligen Ja-sagens: seinen Willen will nun der Geist, seine Welt gewinnt sich den Weltverlorene.

論精神的三變

有關精神的三變我要告訴你:精神如何成為駱駝,駱駝如何成為獅子,獅子如何變成嬰孩。
堅強、謙恭、肩負重擔的精神將面臨許多困苦。然而困苦與困苦之最,乃是它力量所必需。
有如一隻跪下來準備載重的駱駝,肩負重擔的精神問:困苦是什麼?
肩負重擔的精神問:英雄哪,我可以結盡自己的氣力背負起來的困苦之最是什麼?
難道不是低首下心以深自謙抑,讓自己的愚笨抬頭而嘲笑自己的聰明?
...
為自己創造自由,創造一個即使責任在身也必須說的神聖的「不」──這,我的兄弟,就需要獅子了。
假定自己有決定新價值的權利──這對一個值得尊敬的附重精神而言是在可怕也不過的假定。的的確確,對他來說,這是犧牲,關係到一個犧牲的獸。
有一度他喜歡「你當」,並視為最神聖。現在他必然在甚至最神聖的之中發現了幻象、空浮;而從自己的喜好之中攫取自由,就成為他的犧牲:為了這種犧牲就需要獅子。
...
嬰孩是天真的、善忘的,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我推動的輪、一個初動、一個神聖的「是」。
為了創造的遊戲,我的兄弟,一個神聖的「是」是必需的。現在,精神指揮他自己的意志了;而被世界遺忘的人,現在征服了自己的世界。

-------------------------------------------
這三種階段的精神轉變
絕對是具有順序的
在累積足夠的判斷之前服從與刻苦耐勞是很好的鍛鍊
出身聯考時代
雖然當時不知道為什麼要被迫讀書
回首卻覺得這樣訓練的過程讓青少年時期的我鍛鍊專注精神與忍耐
直到開始充滿力量
想要探尋自己的路

專注走著別人為你決定的路並不簡單
但是真正有勇氣與覺悟去決定自己的路更是困難
然而如果不曾肩負重擔地走過
直接跳躍到自己決定新價值的階段
那所謂的決定之中的重量又大不相同了

第二階段的精神到第三階段
尼采對比時使用了從"神聖的「不」"到"神聖的「是」"
讓我聯想起另一個我一直喜歡的概念: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是山
一旦需要獅子領導的革命已過
此後的創造是源自一種嬰孩似的天真
就像第二次回到見山是山的時候你看到的景色並不同於第一次
在創造自己的價值觀後又能回到一種沒有反叛心
而只是隨心所欲的狀況
不感覺像駱駝一般刻苦
不感覺像獅子一般強勢
像熱衷於一個遊戲般地行使自己的意志前進
這是極為困難的

對我來說ASZ 裡面常充滿許多隱晦的譬喻
但是這一段有關精神的三變卻是寫到我心坎裡
覺得較為易懂且十分貼切


read more...

July 15, 2009

四部電影--來自我喜歡的演員

最近剛好看了幾部片
原因也相似地是因為前篇所提到的四個演員
雖然電影類型差別頗大
但仍索性在一篇之中並提
順便依自己的喜好排序
由最不喜歡的一篇開始說起
(驀然發現,除了"Reign over me"以外
這幾片竟然都剛好選擇演員臉部特寫當作海報)

Seven pounds ★★★☆☆這部Will Smith 演的劇情片
有種小成本製作的感覺
對我來說片子的步調太慢
但是這種逐步揭露事實的方式還算有趣
所以觀賞之前,對於這部片知道得越少越好
也不能說不感人
但不知道那是哪個環節出錯
就是覺得感情的表達不夠真摯
劇情本身我覺得讓人無法相信
角色的個性設定太單薄
讓我無法對主角的情緒與想法產生共鳴
結尾差強人意
算是看了不會後悔,但也不會想重看一次

The number 23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部電影
我會說"適合闔家觀賞的兇殺片"
這又是一個失去記憶的主角追尋真相的過程為主題的片
最近我看的相似的題材還有Paycheck 與 Memento
History of Violence 有興趣但還沒看
加上Bourne 三部曲以及族繁不及備載
這還真是一個非常受到愛用的題材
23 這部片打算走驚悚風格
但是這個劇本很奇妙地安插了一個兒子的角色
讓整部片突然變得老少咸宜
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嘗試,給了一點分數
但是整部片的取向混亂,挺沒有一致感的
Jim Carrey 的表現也不太特出

Reign over me ★★★★☆這部片取向混亂的程度與"23" 幾乎不相上下
比如導演很奇妙地想要堅持這是一部喜劇
所以在詭異的地方穿插突兀的笑點
但是"Reign~"勝在較為平順, 雕琢的痕跡較不明顯
"完成的較小目標"的"Reign~"
與"沒有完成的較大目標"的"23"
還是前者略勝
看幕後花絮談到
導演希望拍一部場景設在紐約,卻沒有直昇機俯瞰紐約市的畫面的電影
所以角色們都在大街小巷裡穿梭
表達出他們寂寞與渺小的感覺
我覺得這部片在傳達角色感受的部分倒是做得不錯
也就因此讓我比較能受感動

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 ★★★★★這是一部我會推薦給任何人看的片
主題雖然是世界大戰時期的猶太人屠殺
但是場景設在現代,並且整部片毫不沉重
這樣的主題下,片中安插的喜劇元素
非但沒有上述幾部片取向混亂的感覺
反而覺得非常適切可愛
不管是導演或劇作家都該被大大稱讚一番
強力推薦的一部片
是我最近看到最喜歡的片之一
(下篇會介紹更多)

這是導演Liev Schreiber 的出道作
而他正是X-MEN 外傳金剛狼裡的Victor, 金剛狼的哥哥
(我對虎牙有強烈的偏好
所以對於片中他白白的小尖牙扮相印象深刻)
順道一提,原著小說的作家客串了一幕
演出在墓園操作吹草機的人
我一眼就注意到他很詭異
應該說是導演給他的設計夠搶眼嗎......


read more...

July 10, 2009

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

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 ★★★★☆這是一部Kirby Dick 所導演的記錄片
不論內容或手法本身都很吸引我
這篇文章與其說是介紹
不如說是對部分影片內容的詳述
(雖然經過整理後與片中的討論方式與順序頗有差別)
由於我覺得這部記錄片應該很難到手
所以私自決定就算暴露劇情也無所謂了

會對這部片有興趣的理由是一個疑惑:
“美國電影為什麼總是有某種框架?”
好萊塢的電影因為發行廣泛, 影響遍及全球
預算往往最高, 利潤也最驚人
台灣的電影院播放表也大多被美國主流商業片盤據
我過往對於電影的看法, 也幾乎等於對美國主流商業電影的看法
之前在討論翻拍電影時
我因為對於某些劇情更動的理由推測
注意到美國電影文化比起歐洲似乎相對地保守許多
這部片算是提供了一種方向的解釋:
“MPAA 對於美國電影文化的箝制”

MPAA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掌控了美國電影的分級制度
起源時間可以回溯到冷戰時期
在那個年代, 就像台灣還有禁歌的時期
文化作品被貼上標籤是很容易的事
當然一開始政府所宣稱的理由是防止共產主義滲透
但是一旦權力在手, 肅清限制範圍自然開始無止境地推廣
包括不夠愛國、敗壞道德等等
所有被認為不夠清新美好的作品
主管單位就總有辦法羅織罪名, 多設阻礙
讓它們的影響力務必減到最小, 甚至使作品就此消失更佳

“MPAA 現象”之所以險惡有幾個原因
一個就是群眾對它的敏感度甚低
如果一個國家出現危及言論自由的行為
只要大部分人民尚有自覺, 就不算太糟
最糟的狀況則是多數人民或者並無感覺, 或者無意反抗
當大部分的美國人以為他們是個自由國家的同時
少有人瞭解MPAA 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多深
這讓這個制度的殺傷力更難以控制

MPAA 當年的成型其實是電影工業自發性的組織
為了害怕政府的涉入與實施思想箝制
而由幾家大型片商自律分級
但是時至今日
冷戰的威脅已不再存在
防止共產主義滲透的任務堪稱卸除
MPAA 卻仍然運作著
而且持續受到少數大型片商的影響
雖然與禁歌的絕對性相比要弱得許多
分級制度的力量在於降低觀影群眾人數
除了直接地減少作品的影響廣度
間接地, 也讓製作該電影的人利潤最小化
等於是懲罰了不順從主流思想的作品
壟斷了製作電影的利潤
而大部分的民眾卻很少注意到流傳到他們面前的電影
已經經過了這樣的掃描程序

另一個危險的特徵是MPAA 並非一個透明的結構
由於當初起於民間組織
雖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
避免了政府訂立法規來規範思想這樣的極端狀況
但是到了現在
MPAA 並非政府單位, 造成了他們的極大自由與權力
而創作社群缺乏法源來干涉他們的意見
卻受他們的決策影響至深
比如由於美國高比例的天主教/基督教人口
MPAA 決定“參考”教會的意見
所以在美國主流電影裡極少會看到不利於教會的劇情
又舉例而言, 同樣是性愛畫面
MPAA 的分級制度會允許異性戀的性愛畫面尺度更寬

的確一個創作者在電影作品裡包涵同性戀性愛場面
會流失一部分對於同性戀有排斥感的觀眾
這無可厚非
但是因為MPAA “假設”觀眾人口中會產生排斥感的比例“很高”
所以提高這部電影的分級
則大有問題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大眾與小眾的市場問題
原本製作非主流作品的創作者就會預期到較小的觀影群
但是這與以多數決進一步減低非主流電影的曝光率是兩回事
當MPAA 選擇以主流價值觀來幫助分級
而全國的劇院都以這個分級來當做播放依據的時候
拿到NC-17 這個分級幾乎等於宣判製作者賠本
(美國所謂的R級是17歲以下需要家長陪同
NC-17則是17歲以下禁止觀賞)
對於傳達非主流思想的電影來說
這是一稅兩課, 一罪兩罰
簡單地說, 合理的狀況下
你可以選擇不看, 但是你無權決定別人不該看
而MPAA 卻擁有了這樣的主宰權力
這部記錄片讓人對MPAA “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
片中也有觸及其他電影與文化塑形的關聯
比如為什麼似乎美國主流電影裡對於暴力的容忍程度
遠大於對露骨性愛畫面的容忍?
許多電影的暴力程度極高, 卻僅被列為限制級
而某些電影卻因為過度露骨的性愛場面而被分級為NC-17
片中所訪問到的一個極端例子
提及近年MPAA 對於畫面中出現陰毛的容忍度彷彿是零
這件事如果是真的, 實在令人跳腳
美國電影裡可以允許砍人頭後無頭屍體脖子噴血的畫面
或是戰場上士兵因爆炸肚破腸流的特寫畫面
卻不能允許出現每個成年人都有的第三點的毛髮?
對照歐洲電影的性愛畫面尺度
的確美國的電影有著相當不同的一把尺
而MPAA 所代理作出的這樣的選擇
美國的觀影民眾有多少人注意到? 有多少人會贊同?

另外一點則有關於美國的愛國主義
由於五角大廈廣泛的影響力
以及電影出現國防劇情不免要借用軍方資源當場景
五角大廈有權審核劇本並“建議”
所以美國政府可以很簡單地美化軍方形象
記得從長了腦子之後就常常好奇這些問題:
為什麼每次電影裡拯救世界的永遠都是美國?
為什麼電影裡常常壞人都是俄國/中東人?
為什麼電影裡出現的美國總統都是自由搏擊很強的帥哥?
原來答案很簡單
因為我看到的都是美國電影

Kirby Dick 在片中暗示, 電影長久下來對文化可以產生頗大的影響
五角大廈的審議過程
讓美國人民對於美國政府與軍方有不切實際的好印象
加上電影裡對暴力的高容忍度
(我個人認為還有熱門電視影集裡的一大堆屍體)
使得人民對於血腥事件敏感度大減
這些想法很可能影響了美國人民對於政府在他國參與戰端
沒有很強的關切或罪惡感
雖然這可能是種過度簡化問題
實際上大眾傳媒的影響力並沒有辦法被詳細評估
但是本片的確提供了許多有趣的思考方向

最後推薦, 就算知道MPAA 之惡
由於這部記錄片的敘述手法毫不枯燥
相信讀完這篇文章, 你還是能享受這部片


read more...

July 09, 2009

芝加哥的藝術與建築之旅

這篇遊記就用這張不起眼的照片開頭
因為它很完美地總結了我這次三天旅行的旅遊重點:
藝術與建築

首先, 畫面下方的牆上有不明顯的字
寫著"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也就是芝加哥藝術學院
它所設立的美術館收藏豐富
去年跟S 去參觀, 一整天從開門就進去
逛到關門
連午飯都在裡面吃, 時間還是不夠
這次特別又排了一整天去看看上次錯過的部分
加上它的Modern Wing 現代藝術展場去年施工中
今年正好新開幕
當然要好好去參觀一下囉
這次加上前一次總算是差不多逛完這間美術館啦

畫面中另一個重點則是頭上寫著"Santa Fe"的建築
曾經屬於聖塔非鐵路公司
而芝加哥之所以取得美國中西部最大的城市這樣的頭銜
正是因為它在運輸業上的重要性
所以這棟百年建築也就格外具有意義
但是最重要的是它的一樓是芝加哥建築基金會的家
(CAF, Chicago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這個基金會投入於芝加哥市區的建築教育與研究
去年跟S 來
參加了一段城市步行建築導覽
由這個基金會訓練的解說員帶領
在市區裡面一邊走路一邊觀察路上的建築
而解說員則提供很多建築知識與歷史故事
非常有趣
因為上次的好印象
我這次決定又去報名不同的建築介紹路線
(總共有超過60 條路線
而且資料隨時根據大樓的現況更新)
參加完果然還是非常滿足
不同路線的重點各異
一點都不會聽膩

在參觀美術館的部分
因為這次的參觀人數較少
所以我也比較能悠哉欣賞比較著名的畫
像是梵谷,莫內跟秀拉的作品這次都沒什麼人
比起上次大多集中在古典歐式藝術
這次我參觀了美國畫家的部分
Sargent, Whistler 與O'Keeffe 算是這次讓我留下較深印象的
Modern Wing 的特展
Cy Twombly: The Natural World 主要是大幅畫作
讓我想起某次在新光三越參觀的徐畢華的風格
自然為題材,壓克力顏料為主要工具
只是Cy 的風格更狂野不少
在Architecture and Design 區看見Sullivan 的設計手稿
非常細緻的畫風與書法式的題字
是會想要掛在家裡的東西
家具展覽也有很多很有趣的作品
像是可以摺起來的椅子

對芝加哥市區的發展來說有三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一個是1870 年代的大火
這場火讓全市將近1/3的人口無家可歸
當時的芝加哥正因為在運輸上的地位而繁榮起來
這場大火雖然不幸
但也給了富裕的芝加哥一個機會
重新規劃市容
當時這個機會吸引了許多建築師到芝加哥來發展
此後開始了芝加哥許多歷史摩天大樓的誕生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是1890 年代的世界博覽會
因為芝加哥持續發展
這場博覽會標記了芝加哥從一個工業與運輸的城市
轉型成為更有文化氣息的城市
另一方面更是在大火後二十年舉辦
標記了這個城市的新生
第三個重要的事件就是1930 年代的經濟蕭條
這次的打擊讓很多大樓的擁有者破產
造成建築業也進入了一段沉潛期
直到50-60 年代之後
才逐漸復甦

芝加哥市區有各式各樣年代的建築
風格各有巧妙不同
加上CAF 的解說員們的解說
讓人被每一棟大樓的故事深深吸引
走在路上都無法專心看路
我在Art Institute 買到了一本Pocket Guide to Chicago Architecture
我很喜歡它的編排
一方面用來記下導覽途中聽到的小故事
另一方面未來沒有參加CAF 的導覽時
也可以自己按圖索驥


read more...

June 22, 2009

ASZ 2009 十之一--至高的輕蔑

這是希望在今年底之前完成的十篇節選的第一篇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采的作品
德文版希望沒有打錯字
中文版以遠流所出版,林建國的譯本為主
其中會有自己自作主張的修辭改變甚至語意改變
我沒有辦法保證是對的解讀
並且也不會另加註明
理想中,節選後會附上自己的話
其餘的就隨著文章的發展決定吧

Zarathustras Vorrede 3

Einst blickte die Seele verächtlich auf den Leib: und damals war diese Verachtung das Höchste: - sie wollte ihn mager, gräßlich, verhungert. So dachte sie ihm und der Erde zu entschlüpfen.
Ach, diese Seele war selbst noch mager, gräßlich und verhungert: und Grausamkeit war die Wollust dieser Seele!
Aber auch ihr noch, meine Brüder, sprecht mir: was kündet euer Leib von eurer Seele? Ist eure Seele nicht Armut und Schmutz und ein erbärmliches Behagen?
...
Die Stunde, wo ihr sagt: »Was liegt an meinem Glücke! Es ist Armut und Schmutz, und ein erbärmliches Behagen. Aber mein Glück sollte das Dasein selber rechtfertigen!«
...
Spracht ihr schon so? Schriet ihr schon so? Ach, dass ich euch schon so schreien gehört hatte!
Nicht eure Sünde - eure Genügsamkeit schreit gen Himmel, euer Geiz selbst in eurer Sünde schreit gen Himmel!

查拉圖斯特拉的前言 3

曾經一度靈魂對肉體投以輕蔑的眼神。那時,這種輕蔑是至高的。她希望肉體貧瘠、蒼白並饑餓。她希望逃避肉體和大地。
啊,但這靈魂本身就已貧瘠、蒼白而饑餓。殘忍是她的慾望。
可是就連你,我的兄弟,告訴我,你的肉體對靈魂作何感想?難道你的靈魂不是貧瘠、污穢並帶來可悲的滿足?
...
當你這樣說的時刻:「我的快樂如何?它貧瘠、污穢並帶來可悲的滿足。但我的快樂必證明存在本身的意義。」
...
你如此說過嗎?你如此喊過嗎?啊,我聽過你如此吶喊。
向天呼喊的不是你的原罪,而是你的豐餘。那甚至存在原罪裡的卑劣在呼喊。

-------------------------------------------
這個主題從青少年時期開始跟著我
自從接觸過"身/心/靈"這樣的概念區隔之後
常常試著想要讓自己往遠離物質世界的方向而去
避免自己的感官享受
甚至是渴望痛苦
晚近之後接觸一些不同的看法
比如奧修算是一個比較激進的例子--
一個重視肉體享受的靈性導師
但是其實仔細想想
這樣的做法是更貼近自然的
因為有罪惡的並非是那片刻的愉快
來自無常的滿足
真正會帶來苦果的是一種貪念
一種離開此時此刻的妄想

小時讀到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和尚跟著老和尚一起走著
途中遇見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性
停在一條小溪前
因為穿著不能夠涉水的長裙而不知措
老和尚於是抱著這位女性過溪
女子謝過之後就離去了
年輕和尚非常困惑
又走了一段路
終於忍不住問老和尚:
出家人不是應該不近女色嗎?
您卻抱起了他過河,這不是破戒嗎?
老和尚答道:
我已經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她嗎?

老和尚抱起那位女子的那一刻
心中並沒有戒律
幫助她過河只是一種那個情況下的自然舉動
事後老和尚的心中並沒有起邪念(幫助她過河之外的念頭)與貪念(想要更多)
所以比如美食的享受,顏色音聲的享受
如果機會是自然發生的
或是慾望是適度且不偏離正念(比如不傷害他人)
那麼感受的當下就去享受
事後不因為渴求更多而困擾自己的心性
不因為自己的雜念而產生對無常的追求
這個經驗就只是存在的一部分
身心靈並不是區隔開來的
而是一樣真切屬於我們的一部分
這樣的想法與禁欲相比
不止更加容易施行
而且其實也是更加順應自然的
畢竟我們都知道
當人們告訴你不要想著鞋子的時候
你的第一個念頭必然是鞋子
"擁抱存在"是ASZ中第一個打動我的概念
停止孤立自己的肉體絕對是個重要的起點


read more...

June 21, 2009

雜類電影四部

以下這四部片都給我某些方面的眼界拓展
覺得電影經驗可以是很有趣的人生經驗
所以會推薦給任何人看

At First Sight ☆☆☆☆☆
這部電影的評等留白是因為想要重看
前一次看的時候年紀太小,印象模糊
吸引我的原因是它的題材特殊
Val Kilmer 飾演一個手術後恢復視力的人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討論到視覺的解讀是需要經驗訓練的
另一個想重看的原因則是我喜歡女主角Mira Sorvino

Juno ★★★★☆
這部電影成功的原因絕對是Ellen Page 扮演的角色太酷了!
雖然是討論少女未婚懷孕
但是因為女主角的個性而讓整部片完全偏離倫理大悲劇的預期
裡面的配樂風格自然可愛
我尤其喜歡原聲帶裡一首歌的片段歌詞:
And the rattlesnake said,
"I wish I had hands so
I could hug you like a man."
And then the cactus said,
"Don't you understand,
My skin is covered with sharp spikes
That'll stab you like a thousand knives.
A hug would be nice,
But hug my flower with your eyes."
整部片也就像這段歌詞一樣充滿著某種想像脫韁的童趣
有些對白非常辛辣

Lucky Number Slevin ★★★★☆
這部片又是一部角色塑造深得我心的片
劉玉玲所飾演的女主角
不論是嬌俏的打扮骨碌轉動的眼神
異想天開的想像力或是那些長得要命的自說自話
都可愛得令人難以自拔愛上她
幕後花絮看到片中對於壁紙的講究
以及除此之外的整部片的美感
都營造得很好
故事懸疑的部分雖然稱得上是一個重點
但是這部分我反而會只打70分吧

Burn After Reading ★★★★☆
這部片值得紀念的地方應該是在於
這是我所看的第一部Coen film
原本光是看到演員表就租了這部片回家
看完去做了功課才知道原來Coen 這麼有名
黑色喜劇的基調
每個轉折都瘋狂得難以猜想
沒有豪華的場景
純粹是導演,編劇,與演員製造出來的節奏撐起來的一部片
非常有型
娛樂性非常好
那句關鍵性的"Ah, no biggie"笑死我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