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5, 2022

對台政策拜登該找到內在的杜魯門*-- 紐約時報

白宮堅稱拜登總統並沒有打破長期的政策,週一在東京與日本首相舉行的記者會上,面對「 你是否會為了台灣而戰,如果局勢演變至此? 」的問題,他斷然回答了 「是」 。

不要相信外交說詞那套「這裡沒什麼好看的」、也不要相信「總統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拜登的發言是很強烈的,同時也是謹慎的、必要的和戰略精明的。他展示了歷史感、當代感,以及「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適用新規則」的立場。

https://www.nytimes.com/2022/05/24/opinion/biden-china-taiwan.html

過去 43 年來,美國對台政策主要受兩個核心協議的約束,雖然有些模糊不清。第一個是,拜登在東京重申的一個中國政策,華盛頓外交承認北京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基礎。

第二是,1979 年《台灣關係法》,是我們繼續與作為自治實體的台灣保持關係的基礎。但與美國與日本和韓國簽訂的條約不同,該法案並沒有明定美國會出兵防禦該島,只提到我們將為台灣提供自衛所需的武器。

包括川普在內的前總統曾暗示美國會為台灣而戰,但卻刻意地含糊其辭。至少在與北京的關係良好或穩定時,這是適合華盛頓的戰略。

但習近平改變了遊戲規則。

他在北京企圖讓自己成為終身領袖。他在香港廢除「一國兩制」和鎮壓民主抗議活動。他無視海牙常設仲裁法院,讓中國大聲宣稱擁有大部分南中國海。中國大規模竊取美國智慧產權和政府資料。在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政策性阻撓和提供錯誤訊息。為了減輕普丁入侵烏克蘭而受的懲罰,中國保證對俄羅斯的友誼。這些舉止,在在破壞了遊戲規則。

透過幾十年來對台灣最激進的軍事挑釁,他改變了遊戲規則。引戰的國家就該被戰。

美國從阿富汗混亂撤退,威脅到全球秩序之後,更是如此。中國的大外宣開始談論「阿富汗效應 」 。北京環球時報去年夏天的一篇社論警告說, 「 華盛頓的影響力管太遠了,所以北京和莫斯科應該在華盛頓展示其傲慢和炫耀其能力的地方挫其銳氣。」

那麼,拜登應該怎麼做呢?「維持現狀」已死,難道還要堅持老舊的外交公式?

這不是拜登第一次提到美國要為台灣而戰,但他上次說類似的話,被媒體視為拜登的失言。現在應該很清楚他是認真的。在東京,他強調入侵台灣將是一場與烏克蘭相提並論的災難,他願意阻止,而且會做得更多。

Dean Acheson在 1950 年犯過一個臭名昭彰的錯誤,把南韓排除在美國在亞洲的防禦範圍之外,導致當年稍晚北韓的入侵。拜登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犯下的錯誤則是,讓普丁有太多理由懷疑華盛頓對基輔的承諾的力度。不能夠再重複這些錯誤了。

這將成為與台灣強化軍事關係的基礎。去年,《華爾街日報》爆料稱,數十名美國特種作戰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在台灣執行秘密訓練。這樣的交流應該增長。

美國銷售的小型武器系統,包括刺針導彈、標槍飛彈、小型無人機彈簧刀,在烏克蘭挫敗了俄羅斯勢力,難以瞄準、且易於分散,這些也該在對台軍售中增長。北京會定調稱為挑釁,但這僅僅是自保。關鍵是要提高入侵的成本,即使像習近平這樣的強人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還有兩件事。首先,儘管近期台灣的國防預算有所增長,但與他們所面臨的經濟和軍事威脅相比,仍然低得不可思議。拜登政府應該向台北強調,提高美國公眾在軍事上幫助我們盟友的意願,前提是台灣先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

其次,美國的國防開支儘管名義上有所增加,但考量納入通貨膨脹的影響也太低了。在未來十年面對比過去十年更高的衝突風險,海軍卻持續萎縮。拜登可能想以羅斯福新政為榜樣。歷史可能讓他別無選擇,只能以杜魯門和圍堵政策為榜樣。還有更糟糕的可能性。

* 註1:杜魯門總統因在日本投下核彈,結束太平洋的二戰而聞名。
* 註2:作者Bret Stephens 是一位獲得普立茲獎的美國保守派記者。


read more...

為什麼拜登選擇這個時機澄清對台政策-- 大西洋月刊

NY Post 的標題,挖苦地寫道「針對拜登脫口的台灣防衛說,白宮9個月來第3度澄清」。文中描繪衰老的總統脫稿演出,幕僚急著消毒。

但其實若細讀拜登政府對台灣的評論,你會看見清晰、深思熟慮、一致的軌跡。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2/05/biden-strategic-ambiguity-taiwan-gaffe-china/631644/

在2021年8月,ABC的George Stephanopoulos 針對阿富汗撤軍一事,質問拜登是否會讓中國壯膽、進犯台灣。拜登回答:

「台灣、南韓、與NATO 是完全另一回事。美國與這些實體,是有盟約的,他們有中心政府,試圖抵禦壞蛋,這不是內戰的狀況。我們做出......信守承諾。就像NATO 的條約5,如果有人侵略NATO 盟友,美國必定做出反應。同理,對日本、南韓、台灣也是一樣的。這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10月,拜登再度加強重申立場,這次是在CNN Anderson Cooper 主持的民意論壇上。一位觀眾問道,「中國試射超音速導彈。你會做什麼來保持與他們的軍事競爭?你是否會誓言保衛台灣?」

拜登答道:
「兩個,會。中國與俄羅斯甚至全世界都知道,我們是有史以來世界最強的軍事力量。不用擔心他們會超越我們。你需要擔心的是,他們是否會做出讓他們自己處在...... 犯了錯誤的處境。此外,比起世界上任何領導人,我與習近平相處最久。你可能會聽過有些人說拜登想要挑起新的美中冷戰。我不想要造成美中冷戰。我只想讓中國明白,我們不會讓步。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觀點。」

Anderson Cooper 打斷以澄清:「你是說美國會願意承諾保衛台灣,如果......」

拜登:「會。」
Anderson Cooper :「......中國進犯?」
拜登:「會。我們信守承諾。」
時間來到2022年5月,拜登重複這個誓約。週一在日本的記者會上,CBS 記者Nancy Cordes問道:「你不想介入烏克蘭衝突,原因眾人皆知。但是你是否會為了台灣而戰,如果局勢演變至此?」拜登答:「會。」
「你會?」Cordes再度確認。
「這是我們的承諾。」拜登答。

不只是質疑拜登政權的NY Post,甚至其他媒體也認為這是不經意的言論造成的混亂。但是如果有這樣的混亂,原因並非是拜登的錯。

美國對台政策常被稱為是「策略性的模稜兩可」,一般理解為「美國會防衛台灣,但是不能明說」。但是美國這樣的模稜兩可的對面是,中國也維持模糊立場。中國的策略性模糊是,同時1. 宣稱北京具有對台的主權,但是2. 不會採取具體作為宣示主權。

回應這樣的模糊性,台灣不會公然挑戰中國的主權說、美國也不會針對台灣安全作出正式承諾。

然而習近平政權下的中國,漸進式地違逆了第二部分的模糊性。中國不斷地侵擾台灣的國防領空。中國做出了海上圍堵台灣的準備。它不斷地對台灣進行網路攻擊。多次中國領導人咆嘯著武力侵台。台灣官員指出,這是40年來最危險的時刻。

所以並非拜登在主導這波外交進退。拜登並未採取主動。在中國拋棄了先前的策略性模糊之下,拜登必須揚棄美國的策略性的模稜兩可。當中國進犯威脅變得明目張膽,美國的防衛承諾也隨之變得清晰。

此外,拜登還被兩種力量拉扯。川普任內其實也遠離了策略性的模稜兩可。他曾經打算放棄台灣。Washington Post 記者Josh Rogin 曾在書中寫道,川普曾私下談論到:「台灣距離中國不到2呎。我們在8千哩外。如果他們進犯,我們根本沒什麼能做的。」拜登必須擔心川普曾經在與習近平的私下對談中,談到這樣的看法。真若如此,美國的承諾必須由川普的繼任者清楚傳達。

在另一方面,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也再度引起對美國意向的討論。在俄羅斯侵略前,烏克蘭並非美國的正式盟友。因此,美國僅提供武器與物資,供烏克蘭自我防衛,而未直接介入。這個對非盟友的烏克蘭的刻意的舉措,必然引起中國領導當局的質疑,因為台灣也並非美國的正式盟友,是否也將有類似的策略。拜登可能對此感到,必須消除任何疑慮。

「策略性的模稜兩可」是卡特總統任內開始的,當時是為了保護台灣卻也尊重中國。長久以來,一切行得通。但是不代表永遠可行。拜登總統有理由相信,這個40年的老策略,面對越來越堅決主張的中國,已經失效。新時代需要新手段來維持舊有的和平。

諸多對拜登又老又不果斷的形象描繪,仍需看見這是提出新手段的最好時機。對中國而言,COVID引起的封城造成民心不安,經濟成長趨近零點甚至可能衰退,莫斯科的極權好夥伴快要輸掉戰爭,這可能是習掌權近十年以來中國最弱的時刻。拜登在中國格外脆弱的此時,設下新的規則。當之後中國站穩腳步時,美國更明確的策略將既成定局。

拜登的幕僚所說的,某個層面上也沒錯,他的確沒有改變什麼。如拜登所說,承諾是在他之前既有的。只是現在更清晰可見。他在東京的發言並非失言。這是在適當時機,必須明確重申、被清楚聽見的訊息。

附註:作者David Frum 為是加裔美國政治評論家,曾擔任小布希總統的演講撰稿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