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30, 2010

Dear m,

其實仔細想想, 我並不是一個看過很多書的人
尤其年紀越大有看得越少的傾向
因為對我來說, 書是一種我需要安定感才會轉而求助的工具
我一直很記得心靈捕手裡的一段話, 大意是說:
你可以讀米開朗基羅的文獻, 了解他的生平, 但是你不知道在西斯廷教堂聞到的味道
你可以讀十四行詩, 但是你不能了解愛情
那段羅賓威廉斯的獨白幾乎讓我落淚
因為我知道那是我在哲學世界的書本裡尋找心靈平靜的時候, 心底明知的道理
感謝上天, 回顧這些年來, 我的親身經歷是大大增加了

我試著調合我生活中的平靜與熱情, 理論與實際
就像水泥那樣
太多水不成型, 太多砂和不開
惟有依著用途, 選擇正確比例的時候
才能夠建築可用的結構

w.

read more...

August 23, 2010

Dear ff,

相對於你對"意識"的好奇, 大學時期的我, 感興趣的方向是"真理". 當時的我渴望一種恆常之道. 我混雜地修了許多課程, 包括老莊思想, 希臘古典哲學, 佛學入門, 與存在主義選讀. 每一堂課都瞥見真理的一點影蹤, 卻也都讓我感到不足, 想要再追尋下去. 第一次讀到赫塞的文章節選就是在這樣的課堂上. 當時令我印象更深刻的其實是祈克果的文章內容. 他提到了inwardness 的概念, 以及subjective truth. 雖說他一直宣稱自己是基督徒, 但是卻不受教廷權威的歡迎. 因為他總是強調個人的價值, 以及信仰和內在的力量是如何地獨立於神的存在證據之外. 也同樣在課堂上, 我第一次聽聞佛教的內容如何地是被歸類為無神論, 以及它所說的無常.

很幸運地有個喜歡買書的姊姊, 家中恰好有佛陀之心這本書 (你前信所提及的"The Heart of Buddha's Teaching" By Thich Nhat Hanh), 週末於是翻閱了一下. 雖然內容大綱是聽聞過的四聖諦八正道, 與前一次在課堂上接觸已經事隔超過七, 八年, 期間經歷與閱讀累積, 加上一行禪師的清楚簡單寫法, 又有了新的理解. 看完了第一部份, 我尤其覺得有趣的是他提出的, 改"苦寂滅道"為"滅道苦寂: 樂的可能,樂的實現,苦的存在,苦的原因". 不環繞"苦"為中心, 且由目標方向開始, 倒是比較迎合現代人的習性, 有由世俗諦引人入門的味道.

活在當下, 的確是最原本最單純的狀態, 卻由於我們受環境的影響, 產生了太多念頭, 變得離它如此之遠. "Yes man" 這部電影你看過嗎? 我喜歡他在戲謔之中, 卻表達了"開啟每一刻的可能性"的想法. 我想我已經有了順境中的平靜, 然而我沒有經歷過逆境中的考驗, 也尚在尋找將慈悲之心化為實行的具體方法. 而這些將是一生的功課.

"真理"的另一個發展方向, "真實", 讓我開始對於"存在"產生興趣. 我的文章裡曾經提到現象學與海德格的此在(Dasein). 在我粗淺的認識裡,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本體論. 古典的唯物或是唯心理論, 往往忽略觀察者的角色, 企圖透過一種"上帝之眼"(絕對純然的客觀)來分析"存在"的觀念. 但是海德格卻是以Dasein 的模型, 敘述一種dynamic, interactive 的存在方式, 在我眼中, 是接近流浪者之歌裡的那條河流的. 我一直想再回去重新閱讀那段時期的筆記. 這一兩年以來, 翻閱大學研究所時期, 修哲學課的筆記, 總覺得如果再有時間重新讀一遍, 必定可以更能將當年僅是令我著迷的概念與文字, 化為自己的血肉與哲學.

w.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