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ravel.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ravel. Show all posts

July 09, 2009

芝加哥的藝術與建築之旅

這篇遊記就用這張不起眼的照片開頭
因為它很完美地總結了我這次三天旅行的旅遊重點:
藝術與建築

首先, 畫面下方的牆上有不明顯的字
寫著"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也就是芝加哥藝術學院
它所設立的美術館收藏豐富
去年跟S 去參觀, 一整天從開門就進去
逛到關門
連午飯都在裡面吃, 時間還是不夠
這次特別又排了一整天去看看上次錯過的部分
加上它的Modern Wing 現代藝術展場去年施工中
今年正好新開幕
當然要好好去參觀一下囉
這次加上前一次總算是差不多逛完這間美術館啦

畫面中另一個重點則是頭上寫著"Santa Fe"的建築
曾經屬於聖塔非鐵路公司
而芝加哥之所以取得美國中西部最大的城市這樣的頭銜
正是因為它在運輸業上的重要性
所以這棟百年建築也就格外具有意義
但是最重要的是它的一樓是芝加哥建築基金會的家
(CAF, Chicago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這個基金會投入於芝加哥市區的建築教育與研究
去年跟S 來
參加了一段城市步行建築導覽
由這個基金會訓練的解說員帶領
在市區裡面一邊走路一邊觀察路上的建築
而解說員則提供很多建築知識與歷史故事
非常有趣
因為上次的好印象
我這次決定又去報名不同的建築介紹路線
(總共有超過60 條路線
而且資料隨時根據大樓的現況更新)
參加完果然還是非常滿足
不同路線的重點各異
一點都不會聽膩

在參觀美術館的部分
因為這次的參觀人數較少
所以我也比較能悠哉欣賞比較著名的畫
像是梵谷,莫內跟秀拉的作品這次都沒什麼人
比起上次大多集中在古典歐式藝術
這次我參觀了美國畫家的部分
Sargent, Whistler 與O'Keeffe 算是這次讓我留下較深印象的
Modern Wing 的特展
Cy Twombly: The Natural World 主要是大幅畫作
讓我想起某次在新光三越參觀的徐畢華的風格
自然為題材,壓克力顏料為主要工具
只是Cy 的風格更狂野不少
在Architecture and Design 區看見Sullivan 的設計手稿
非常細緻的畫風與書法式的題字
是會想要掛在家裡的東西
家具展覽也有很多很有趣的作品
像是可以摺起來的椅子

對芝加哥市區的發展來說有三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一個是1870 年代的大火
這場火讓全市將近1/3的人口無家可歸
當時的芝加哥正因為在運輸上的地位而繁榮起來
這場大火雖然不幸
但也給了富裕的芝加哥一個機會
重新規劃市容
當時這個機會吸引了許多建築師到芝加哥來發展
此後開始了芝加哥許多歷史摩天大樓的誕生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是1890 年代的世界博覽會
因為芝加哥持續發展
這場博覽會標記了芝加哥從一個工業與運輸的城市
轉型成為更有文化氣息的城市
另一方面更是在大火後二十年舉辦
標記了這個城市的新生
第三個重要的事件就是1930 年代的經濟蕭條
這次的打擊讓很多大樓的擁有者破產
造成建築業也進入了一段沉潛期
直到50-60 年代之後
才逐漸復甦

芝加哥市區有各式各樣年代的建築
風格各有巧妙不同
加上CAF 的解說員們的解說
讓人被每一棟大樓的故事深深吸引
走在路上都無法專心看路
我在Art Institute 買到了一本Pocket Guide to Chicago Architecture
我很喜歡它的編排
一方面用來記下導覽途中聽到的小故事
另一方面未來沒有參加CAF 的導覽時
也可以自己按圖索驥


read more...

July 08, 2008

芝加哥遊記

上個週末與S 的芝加哥之旅
我手上的照片總算是整理好了

這次旅遊, 老天爺非常給面子
整體來說十分順利
第一天到了希臘城入住青年旅館
大熱天被招待免費啤酒
還真是生平頭一遭
因為已經下午
所以決定到市中心的高樓去
見識一下芝加哥著名的建築景觀
在Cheese cake Factory 吃了午餐
由於有S 同行
所以分著吃一個三明治
把剩下的肚子都留給甜點啦

傍晚我們到湖邊的人工沙灘去小坐了一會兒
我還睡了個半小時
晚上我們到Navy Pier 去逛
這個Navy Pier 只是名字這樣叫
其實是個充滿shopping mall 跟遊樂設施的景點
我們這一天走了一天
回到青年旅館很快就累攤了

第二天我們決定了要在Art Institute 花一整天
開門就去排隊
中午本想出來吃飯卻因為租用的語音導覽不能繼續使用
只好在博物館裡的庭園餐廳解決
所以可是紮紮實實地逛了一整天呢
然而我還是沒有逛完全部的區塊
我主要先逛歐洲的畫作區
後來整理照片發現拍的幾個主題大概是光影變化,肖像,以及給人舒暢感的畫作
一進去的grand staircase 展了幾個建築零件
大部分來自拆掉的建築名作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地下室的Throne room
迷你的模型房間展示著不同年代與風格的室內設計
喜歡迷你手工藝的我就被吸引住了
編織手掌大的地毯
雕刻手指大小的家具
還真希望有這樣的工作可以做

下午我們又去參加建築導覽
我們所選擇的是現代高樓的主題介紹
也拍了不少有趣的照片
兩小時導覽走起來並不覺得太長
由於是夏季的happy hour 特別路線
走完導覽之後還可以跟同隊的人一起去酒吧喝啤酒
連續兩天都有免費招待!
果然是有一就有二啊
同行遇到兩個從比利時來的年輕女生
他們來自比利時的法語區
在巴黎工作過好一陣子
聊起網球啦 (兩個剛退休的比利時網球名將: Clijsters & Henin)
比利時的官方語言啦 (比利時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德語與荷語)
還有巴黎的風光
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沒出發之前
S 就叫我要帶件裙子
說他想找一天晚上去高級一點的餐廳
於是這天喝完啤酒就匆匆告辭趕回旅館梳洗
在Art Institute 對面路上的Russian Tea Time 用餐
我點了雞肉捲, 絮卡點了烤羊架
食物都很好吃
甜點的巧克力幕斯更是讓人恨不得再來一客
既甜又濃郁
可惜時間已晚, 肚子又太撐
只能望菜單興嘆
(其實我們連甜點都是分著吃一份, 因為實在太飽了)

第三天我們一天要逛三個地方
分別是Adler Planetarium, Field Museum, Shedd Aquarium
因為是星期六
所以人潮洶湧(小朋友尤其多)
在Adler 有個可以自己操縱Mars explorer 的程式
我才玩不到一分鐘,就被小孩子趕走了......
另外還有一個很蠢的"太空漫步體驗"
就是在一個斜坡上躺在一個滑板上,跳上跳下
眼前就有個銀幕合成你在外太空跳動的樣子
在Field Museum 因為我對於標本動物非常地......害怕
所以幾乎沒逛到什麼
恐龍區的骨頭我還稍微可以
真實尺寸的恐龍果然非常地令人著迷
Shedd 還可以
Live show 的規模不大
但是常設展的收藏還算豐富

這天逛完了水族館
自然又是吃啦
恰好遇到芝加哥一年一度的"園遊會"
這個Taste of Chicago 活動
據說是全世界最大的戶外食物宴
整條街都是攤子
來自各個大大小小的餐廳與廚師
這可是他們宣傳的最佳時機
買園遊券, 在攤子上交易, 邊走邊吃

再度因為有S 同遊所以分著吃
兩個人都可以吃到更多更多的種類
我們總共吃了:
烤龍蝦, 烤玉米, 義式冰淇淋, 炸馬鈴薯餃, 烤肋排三明治
很過癮
因為昨天的遺憾
所以我們又殺回Russian Tea Time
兩個人各點了一份甜點

為了散步消化
我們這天往北邊走了一點
意外發現了不用過河就可以觀賞Navy pier 每個星期六的煙火的最好景點--
某個住宅區大樓的停車場
心滿意足地回旅館躺上舒服的床
兩個人都一直在說這趟旅行的運氣真是好得不可思議
從意外用低價搶到整修中的Palmer 的房間開始就是
一路上更是從沒吵架

最後一天下午就要趕火車
所以我們到了中國城去讓S 見識見識
我一直告訴他那些牌樓根本不道地
絕對比不上台灣夜市口的小廟
S 第一百零一次說
一定要找機會到台灣玩玩

我也在中國城的西餅店買到了豆沙餅老婆餅等等
許久沒吃過的東西
這次的旅行總結就是-- 相當成功
我終於去過芝加哥啦

第一天晚上拍到的河景


read more...

October 26, 2007

照片無法傳達的義大利

這篇文章想要寫的是照片無法傳達的義大利
希望這些輔助影像可以讓你們分享更多親眼所見的感覺
也分享一些小小的軼聞趣事
每個圖片都可以放大, 尤其是雕像的部分
放大看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首先是梵蒂岡外的天使之橋上面的照片看起來或許平凡無奇
像是一般的雕像

但是實際上四週景色的襯托之下 (下面的左圖)
這座橋上的每個天使都栩栩如生地俯瞰著你走向梵蒂岡 (下面的右圖)












另一個需要立體解說的就是四面互向的噴水池照片看起來也是無甚特別
但是實際上在十字路口的四面角落看到這樣的東西
就覺得羅馬真的是個被古蹟淹沒的城市
點這裡看網路上找到的影片 (不是我拍的~)
剛好這個觀光客的影片很忠實地呈現出這四座雕像所在的地方
其實竟然是個交通繁忙的路口
所以很有趣
拍這四座噴泉, 花了我大概20分鐘吧~
就為了等著沒有路人與車輛經過

有一次街頭錄音是手風琴的表演, 在羅馬競技場外面
點這裡聽歌
演奏的是兩個十來歲上下的小孩
我有過去給他們"打賞"喔

另外的一個小小插曲就是在梵蒂岡外, 意外地看到國旗
(照片遠方就是聖彼得教堂的屋頂
右上角則是小小的台灣國旗)
有一種感動的感覺
這就是中立國的力量吧!
我們偶爾還是會被承認的

雖然羅馬令人目不暇給
但是我對佛羅倫斯景點的瞭解更少
加上許多地方無法拍照
所以親眼看見了才倍感驚喜

比如右圖這座有名的大衛像
(文藝復興時代, 米開朗基羅的作品)
對照組, 從水平的角度觀看
大衛是不是大頭小身體外加鳥仔腳呢?
實際上位於斐冷翠的原版
考慮了雕像本身的雄偉高度
所以當我們在大衛的腳底仰望他
其實比例是很美的 (下圖)
(圖片左下方的人頭正好可以當比例尺)
對了, 真品面前是禁止拍照的
這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圖片

最令人不能置信的是大衛像的材質是白色大理石
不管是紋路還是色澤, 看起來就像是大衛的血管
手的局部放大裡才看得清楚
(下圖是我買的明信片翻拍出來的)
另一個例子則是梅地奇家族的私人禮拜堂裡 (也是禁止拍照的)
收藏著米開朗基羅耗時數十年, 卻仍然沒有完成的雕像
其人物表情等等, 總共六座雕像
我在裡面待了好久好久仔細端詳
夜神的表情是如此祥和美麗
下圖則是另一座未完成的晝神雕像的背面
就連折在人物背後的手臂與背肌
每一刀的刻痕也都宛如肌膚的自然紋路
令人嘆為觀止
(下圖同樣是明信片翻拍)
最後一段的分享是一個小小動畫
這是我在斐冷翠的市街上
看到攤販躲警察的情景
忍不住偷拍了下來
原來不只台灣有這樣的事情啊!
以畫面右方, 穿橘紅色衣服的路人為指標
你可以看見畫面左方的攤販收得有多快
(用滑鼠點圖片, 會重新開啟只有圖片的視窗, 才看得到動畫)

這篇圖文並茂的遊記
希望能傳達義大利的見聞的百分之一


read more...

September 24, 2007

羅馬假期

經過一週的會議
此時同行的大家都已經對義大利街頭的髒亂習慣了
(想像十多年前的台北市隨處可見的垃圾子母車, 以及令人不愉快的味道)
也不再因為到處舖的都是石頭地板而連連拐腳
(真的不是誇大~ 剛到義大利的前一兩天還真需要調適)
抵達羅馬的第一天已經是晚上
到旅館check-in 之後, 我們誰都不願意休息
畢竟在羅馬只待不到三天
怎麼看都是太少
同行的P 幾年前與母親跟妹妹到義大利來自助旅行
已經到過羅馬
於是熟門熟路推薦Piazza Navona 的夜晚
同樣的景點, 也受實驗室的義大利同事E 推薦
所以即使搭了一下午的火車
也是要到那附近去吃晚餐

才下了公車, 天色逐漸暗下來
Piazza Navona 附近的石頭小巷常常沒有路燈照亮
於是不知道是店家或是誰
在路邊點滿了蠟燭, 圓圓的金屬底座
每步一盞, 隨處火光
那種令人整顆心都要融化的氣氛拍不出來
也難以描述
這顯然是夜晚受歡迎的區
到處都有露天的餐廳茶座
以及開著或關了的精緻小店櫥窗
我們找了一家餐廳坐下來
我點了一個只有cheese 跟番茄的pizza
即便簡單, 口味絕不令人失望
I 跟P 也點了很滿意的食物

因為我們這桌拿著相機不停地拍
也因為我這個附近罕見的東方面孔
週遭的人一定早就猜出來我們是觀光客
隔壁桌有個人獨自在用餐
他主動過來問要不要幫我們拍照
卻不會用我的相機夜景模式
最後拍出了一張模糊照
後來他跟進進出出的每個服務生都在聊天
我們才發覺, 他好像是餐廳裡的管理階級

吃完了晚餐
我們走到Piazza Navona
街頭充滿了討生活的人
包括站著不動的真人雕像, 音樂演奏, 還有很多插畫攤
音樂演奏之中
竟然有一個不太正式的弦樂五重奏團
一把大提琴, 一把中提琴, 三把小提琴
我們經過的時候他們正在演奏韋瓦第的四季
後來還有活潑的舞曲
我就整個人被吸引住不肯走

最後一首更是我的最愛, 巴哈的Air on G string
我忍不住偷偷用相機錄音
點這裡聽歌
很真實的錄音! 有詭異的路人笑聲甚至是狗叫喔
之後買了他們的CD 回來卻沒有這樣的震撼感了
或許就是在街頭聽見才備感驚喜吧
那樣即興的改編, 比起中規中矩的錄音演奏來得有趣多了

因為前晚盡興的晚餐, 也因為白天總是太熱了
當然也因為P 已經到過羅馬
我們三個女生決定白天分開行動
各自拜訪有興趣的景點
傍晚回旅館梳洗之後, 再一起出門吃晚餐
由於沒有特地準備旅遊資料
我的第一站就去看了一場立體電影, 有關羅馬的歷史簡介
真正要說歐洲的文化歷史心臟
實在不能不考慮羅馬
從西元前八世紀開始到現在
曾經是強盛的羅馬帝國首都
至今仍然是西方社會的重要宗教據點梵蒂岡的所在地
在西方世界, 因為"君權神授"這樣的觀念
宗教與政治的數百年糾葛造成了許多犧牲
梵蒂岡經過歷任教宗的經營
蒐集了富麗堂皇的古董藝術精品無數
還真有點像是台灣黃金廟頂的那種氣氛
傳說中, 一對被母狼撫養長大的雙胞胎創立了羅馬帝國
所以羅馬戰士們才會如此驍勇 (照片裡的當然是路邊的臨時演員啦)

但是今日的羅馬已經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只有無數的古老遺跡
需要靠觀光收益來維護
許多路邊的古蹟幾乎都只能任他們受風雨摧殘
因為時間不夠卻想好好地看
所以我就沒有進入著名的羅馬競技場了
只有在下圖的遺跡裡驚嘆
照片下方螞蟻一般大小的人
可以說明這些遺跡有多麼地雄偉
令人難以想像他們已經存在上千年了
然後晚上跟著P 與I 到幸福噴泉丟硬幣許願
據說觀光客們要把一個銅板拋過肩膀向後丟
才有機會再度回到羅馬


read more...

September 04, 2007

六天的議程

前情提要: 因為慷慨的教授資助
我這個菜鳥跟著大家一起到義大利去開開眼界
會議的與會者有一千兩百人, 來自超過40 個國家
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知識饗宴

第一天下午的註冊結束後
馬上就是開場的兩場演講
講者都是我們領域裡極負盛名的研究員
由於是開場
所以除了學術以外
他們也介紹了不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對於年輕學者們來說, 算是很有感覺的演講

當天晚上就在希爾頓飯店的庭園裡吃buffet
這樣的場合裡
教授級的人物當然是忙著公關
同實驗室的I 因為準備畢業
所以對他來說
這次會議是找工作的好機會
但是對我來講
其實沒有什麼目的可言
於是我就放鬆了心情, 跟其他的學生們搭訕
因為是個所費不貲的會議
所以來參加的人其實年齡層普遍偏高, 較少年輕學生
國籍組成也跟在美國這裡遇到的人很不一樣
我交談的學生之中, 有來自敘利亞, 愛爾蘭, 匈牙利, 瓜地馬拉
等等奇妙國家的人
(在美國遇見的學生則是亞洲人與南美洲人居多)

在同一間旅館住了這麼多天
每天早上都是一位老婆婆跟他的兒子準備我們的早餐
那個兒子看起來很年輕, 會說英語, 帥得像明星
但是他非常地嚴肅, 也很沉默
與我們的對話永遠只有"請問您要什麼咖啡?"
只喝了一天普通咖啡, 我們很快地學會要討Espresso
義式咖啡(Espresso)相較於美式咖啡濃厚許多
美式咖啡是粗磨的咖啡豆, 只用重力粹取
義式咖啡則是把豆子磨得更細以增加接觸的表面積, 並且高壓粹取
就像泡茶一樣
所泡的時間不同, 粹取出來的味道就大不相同
義式咖啡的一份只有30 cc 左右
咖啡因的含量卻跟一杯200 cc 的美式咖啡差不多
味道非常地醇, 幾乎醉人
因為快速的沖泡過程, 所以沒有什麼"雜味"或苦澀
會議過程間早出晚歸, 常喝咖啡提神
喝了這麼多咖啡
就數這個人泡得最好喝
據I 說, 是咖啡豆的顆粒粗細與充填到容器裡的緊密程度有微妙差異
決定了充泡技術的好壞

旅館的早餐每天都有罐裝水蜜桃
我每天早上都吃上好幾塊, 感覺很幸福
還有牛奶麥片, 起司火腿與可頌麵包
這些是我每天七點起床的動力
吃飽就要走半小時山路下山到會場
每天的演講就從八點開始第一場
一路到晚上五六點
有時候晚上還會有選擇性參加的講座到十點多
上午都是"大牌教授"等級的研究者的演講
下午則是好幾個場地同時進行
所有人各自選擇最為相關的領域參加
會有少部分的講者是博士後研究員
晚餐後則是進行一些較為技術性的專題討論
個人視興趣參加

一起住在山上比較便宜的旅館的與會者
有一對德國情侶
他們兩個是非常親切而熱衷研究的人
有天晚上參加演講到十點
我的兩個美國室友都沒有出席那天晚上的演講, 提早回旅館去了
於是我就跟這兩位新朋友在月光下一起爬上山
一路上談的都是我的論文計畫
在我對於他們的領域如此陌生的狀況下
他們卻對我的所學頗有涉獵
讓我再度感覺到了德國科學訓練的嚴謹
其實就連我在美國所遇到的大部分德國學生都是這樣的
真的是令人對那樣的科學環境, 更加心生嚮往

終於到了第五天, 總算有點空閒
我於是走到海邊的步道散步
上面的照片就是當時拍的
照片裡靠近右邊的淺綠色建築是個教堂的鐘塔
我走到的時候還正好聽到傍晚的晚鐘噹噹噹地響著
第六天會議結束後
I 跟會議上認識的另外兩個女生去參加一個啤酒派對
我跟P 因為累了
就決定散步到海邊吃個晚餐
早點回去睡覺
於是就看到了夜晚的海邊
享用了那一頓上文提過的美味海鮮大餐

就這樣
結束了六天的緊湊會議
搭火車往羅馬, 開始這次旅行裡面較為輕鬆的觀光


read more...

August 16, 2007

邂逅南義大利的陽光

今年夏天, 受惠於慷慨的教授
到南義大利去開會
因為機票的關係, 所以提早了一天到
又因為開會地點Sorrento 的旅館已經一位難求
於是在Ercolano 歇腳一天
Ercolano是龐貝城以外, 重要的維蘇埃遺跡據點之一
因為不如龐貝城如此負盛名
所以我們住的旅館真是又美又經濟
後面有個好大好大的庭園
綠意盎然, 隨處水池

晚餐在附近的一家小餐廳吃
餐廳裡有爸爸媽媽哥哥姊姊與弟弟
嚴格的姊姊還正在教十歲左右的弟弟
學會怎麼用英文幫我們點餐
整個"家庭事業"的氣氛非常可愛
我點了鮪魚pizza
留著小鬍子, 身為大廚的爸爸在後面一個角落做好了配料
由大兒子拿著長長的鏟子送進磚窯裡面去烤
真是超有架勢的
當時並不知道, 這是整趟旅行吃到最好吃的pizza
當天正好是I 的生日
於是我們在雜貨店買了一瓶便宜的紅酒
到旅館後面的庭園舉杯祝她生日快樂

隔天偷閒, 到會場報到之前
到Ercolano 去參觀遺跡
雖然是將近兩千年前的遺跡
卻因為火山灰與岩漿的掩埋, 所以保存得異常完整
包括牆上的壁畫, 馬賽克拼貼, 甚至店舖與廚房的食物
繁華的城鎮景象, 彷彿昨日
讓人非常驚嘆
在遺跡一處廣場, 豎立著一個雕像
紀念重建城鎮的偉人
原來在火山爆發之前
本地發生過地震, 由這位領導者重建了
I 說, 這個城市真是受了詛咒, 注定要滅亡啊

到了開會的地點索倫多
會場在山腳下的希爾頓飯店
但是我們三個窮學生當然是不敢住在希爾頓啦~
於是在P 的介紹下, 到山上找了個小旅館
我跟P, 還有I, 一路上就是室友
雖然是個小小的旅館, 陽台卻有驚人的景色
依山傍海
讓我們三個每天晚上開會回家之後
可以在陽台上享受著景色, 調劑一下
因為住在山上
每天我們需要走一段山路到山下的會場去
大概30 分鐘的路程
路邊滿是橄欖樹與檸檬樹, 也有葡萄藤架
充滿了地中海風情

索倫多的特產就是檸檬
有一種酒叫做Limoncello, 算是liquor
酒精濃度聽說媲美伏特加
每次在餐廳吃飯, 飯後都會送一杯lemon cream
是以Limoncello 為底的一種濁色飯後酒
濃濃的檸檬味與奶香
有一種很甜很甜的口感, 通常一杯不超過30 cc
連我這個不喜歡酒的傢伙
都會把它當作甜點吞掉
啊啊
不過真正的極品甜點還是檸檬冰淇淋
某天我參加晚上的講習, 要到10 點才結束
於是就跟實驗室的M 跟C 去鎮上吃個晚餐再回到會場
點了一份檸檬冰淇淋
足足有四球, 兩個媽媽級的同伴們又唉著要減肥, 不肯幫我吃
沒想到冰淇淋的味道實在太好
我最後竟然還是吃完了

會議結束的最後一晚
I 跟會議上認識的人出去玩
我跟P 則到了港口去吃海鮮
佐著沙灘上的浪潮聲
與不遠處的節慶的音樂
這才發現
原來白天太熱, 義大利人都是晚上出門的
(當時義大利南部每天高溫都在40 度上下)

當晚稍早, 我已經吃了一點零食填肚子
所以我們等於兩個人分享一份完整的course
也就是前菜沙拉, 第一主菜(通常含澱粉類), 第二主菜(只有肉或海鮮)
好笑的是
因為我們兩個一臉觀光客的樣子
連服務生都知道我們一定很好騙
送菜上來, 竟然出現我們沒有點的菜
那是一道前菜, 光是番茄切片與Mozzarella 起司
灑上一點點橄欖油, 加上簡單的香料調味, 就很好吃
正因為這麼好吃, 我們也就沒什麼怨言地接收了強迫推銷
主菜的海鮮義大利麵令人連舌頭都要嚼下肚去
第二主菜的烤魚整隻連頭一起上來
不習慣餐桌上見"臉"的P 也還是吃得津津有味
有多麼好吃, 就可見一斑了~
P 還點了一份白酒
看價錢本來以為只會是一杯
沒想到竟然送上來一大壺
我也只好幫著喝了一兩杯
真的沒有喝過這麼好的白酒
香醇不澀, 更不用提毫無苦味

才到義大利一週
我喝下肚的酒精
大概比以前一輩子加起來的還多
P 笑我沒用
因為她的爺爺以前在自己的農莊上釀酒
所以她可以說是品酒長大的
飯後我們盡興地散步爬上山
俯瞰港口的燈光, 一邊等著公車
順利回到旅館



read more...

February 10, 2007

遲到半年的遊記

哈哈
你沒有看錯~
這的確是遲到了半年的法德奧遊記的補完
剛好今天有點時間
就決定選日不如撞日
來寫完這最後一篇遊記

在巴黎待了兩三週之後
到德國奧地利去虛晃了一圈
再回到巴黎的時候
有種旅途就到了尾聲的百味雜陳
一來其實已經在外面留連了太久, 很掛心實驗室的進度
二來跟同學在德奧之旅發生的種種摩擦
讓我還真想早點回美國來
但是畢竟大老遠飛這麼一趟不容易
也很想趕在上飛機前, 做個最後的巡禮

我選擇了搬出我同學的公寓
搬到較為靠近市中心的旅館, 度過最後兩天
旅館的名字翻譯過來叫做”我的夢”
價位很合理的小地方
櫃檯的服務員很年輕, 英文也很流利
實在是讓我方便不少
詢問過後, 我在附近找到了超市
接下來兩三天就在水果零食之間填飽肚子
旅館電視有個德文台, 我回到旅館的時候就常常開著電視
回憶著短暫的德國之旅, 計畫著一定要重訪德國
其實這個小小的意外 (跟同學鬧翻)
反而讓我體驗到了真正身為”觀光客”的生活
在旅館醒來的感覺有種奇妙的氣氛
感覺到這是最後兩三天
更催化了一種”想要看更多更多”的心情

先是走訪了鼎鼎大名的羅浮宮博物館
收藏之豐果然讓人目不暇給
美中不足的就是大量湧入的觀光客
想到蒙納麗莎畫像前”朝聖”一會兒的話
可要花半小時以上排隊
而身後推擠著的人施以眼神壓力
以及博物館的管理人員一左一右有如王朝馬漢的架式
也不容你在畫像前久立
斟酌之後, 我決定了不去湊這個熱鬧
與達文西的名畫失之交臂雖然遺憾
但是光是參觀豐富的雕像作品區也已經值回票價
照片裡就可以看出
還頗需要一點”濾除雜音”的靜心功夫
才能繼續享受這些展示呢
除此之外
我選擇重回到過的景點散步, 想要牢牢記住喜歡的地方
當然不會錯過的就是塞納河環繞的西提區, 以及聖母院
到了南岸的聖米榭大道附近
根據旅遊書, 那是年輕人逛街的地方
就如同台北的西門町一帶, 有不少平價的商店
選購了一些小禮物, 要帶給起飛前一天載我去換歐元的台灣學姊以示謝意

到聖母院去爬高塔, 參訪小說中鐘樓怪人的家
這天有個意外的遊伴
在排隊進入高塔的時候
在我前面的是一個東方面孔的女性
偷偷觀察之下, 他似乎也是獨自旅行
我就跟他搭訕著: 排隊等了好久哪
之後就聊了起來
她是一位日本人, 年紀目測大約三十來歲四十出頭
(不過考量日本人保養的功夫~ 她可能更年長一些)
在漫長的排隊過後, 我們一起氣喘吁吁地, 互相打氣著, 爬上高塔
於是我們就互相幫忙拍照留念
我也在鐘樓入口處拍了一張紀念照
在高塔上, 最後一次瞭望了巴黎市區的白天景色

從高塔下來之後
廣場上有個”原點”
據說是古老巴黎市的所有丈量起點
我選擇了在這裡留下最後一張照片
算是一個開始與結束

人生第一次踏上歐陸的旅程
就這樣結束了
很多點點滴滴的細節沒有寫下
也或許會隨著時間忘懷
但是每當像這樣在生活當中的某天
又會記起某些片段
旅行除了是放鬆心情, 接觸新事物
也反而奇妙地讓人更瞭解歸屬感在哪裡
回到美國的那天我還真有種”我回來了”的感覺
或許正如大姊所說的
一個女孩子揹著背包就去世界各地走, 也不再是新鮮事
我們真的是很幸運的
但是其實經過這次旅行我有個很深切的恐懼
“再也不要度假超過一個月”
就這樣跟自己約定了
或許跟身邊的朋友在附近的小城市走走
對我來說, 反而是最好的距離吧


read more...

December 12, 2006

週末多倫多之旅

因為星期五晚上到得晚~
我們星期六下午才出門
從郊區的住處開車到了捷運站, 轉搭捷運進入市區
在市區沒有目標地隨便散步
看到了很漂亮的夕陽
還有舊市政中心前的大聖誕樹
因為遇到節慶活動
他們隔著馬路投影, 把城堡般的舊市政中心著上玩具一樣的顏色
可惜沒辦法拍得更清楚
還有很多人在聖誕樹前溜冰

走在冷得要命的路上
餓了就在路邊買熱狗吃
讓我想起第一次到加拿大來
在溫哥華覺得什麼都好貴, 於是總是吃路邊的熱狗當一餐
這樣一邊吃熱狗一邊在市區散步的情景
很是熟悉
後來逛近一間百貨公司
在鄉下悶了很久的我
有種重見台北的錯覺
百貨公司裡的聖誕裝飾四處
強力推銷著”年底大採購”

第二天我們的目標是去看安大略湖
雖然覺得大得像海的湖很值得一看
開闊的湖面吹來的風卻教人不敢領教
之後我們就前往多倫多的中國城
據說是世界上第三大的中國城
果然名不虛傳~
最讓我高興的是路上的招牌都是繁體中文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香港人很多的關係
有別於我印象中大部分是簡體中文的中國城
更多了一份熟悉感

在一個水果攤找到龍眼
高興得快要跳起來
馬上買來吃~ 真是懷念的滋味
還在超市買到了翠果子
在港式的麵包店裡買到像是喜餅的餅乾
都忘記了要拍照
所以你們在相簿裡都看不見中國城的
因為-- 都在忙著吃啦
可惜沒有地陪招待
我們也不知道哪裡有好吃的餐廳
所以我們還是回家享用了L的母親準備的大餐
然後就踏上了歸程

最大的感想大概就是-- 旅行還是要趁夏天
冬天走在路上, 想要悠閒地逛都悠閒不起來哩
不過現在既然去過了多倫多
以後有機會就可以搭火車過去解解饞啦
下次之前
要打聽看看中國城有什麼好料
雖然很冷但是拍到極美的市區夕陽


read more...

July 28, 2006

旅程中, 也是人生中, 稍縱即逝的片刻

終於要寫到我最愛的Lenbachhaus了
我跟二姊說過
如果有一天我再踏上歐陸的土地, 到慕尼黑去
絕對有超過一半的理由是為了這間美術館入口小到會讓人錯過
似乎是由私人捐贈的宅邸改裝而成的吧
穿過小小的院子後, 就進入了主要的建築物 (照片中是院子裡的水池)
裡面的收藏以當地本土創作為主題
畫家或是畫中的景色, 都來自當地
第一區的畫作是寫實派的自然主義
忠實描繪大自然的景色, 以及人融入於自然的感覺
前兩天開車經過的廣大農地, 森林, 以及下車問路時所看到的聚落景致
都在畫中可以找到影子
開車經過的地名墨爾瑙, 原來曾經是許多畫家聚集的聖地

第二區開始是較為現代的畫作
才逛到這裡我的時間就不夠了
只好匆匆直奔藍騎士的收藏區
這個畫派的創立, 中心人物正是我所喜愛的畫家
第一次親眼看到了康丁斯基的畫作就在眼前
我竟然差點真的想伸手去摸
不是故意的
是一種激動的心情
實在想知道, 這個人的畫筆是怎麼刷過畫布
用抽象的顏色與形狀, 表現出可以抓住人心的力量
我竟然很灑狗血地差點哭了

那天衝動地買了一本藍騎士畫派的簡介書
(德文的 有看沒有懂~ 只能看個大概加上看圖)
回到美國之後翻開以前在台灣買的康丁斯基傳記
看到那些熟悉的地名
參觀過那些城堡, 畫以及巴伐利亞
更能夠了解這個畫派裡那種濃厚的童話氣氛
藍騎士之名正是來自康丁斯基以及好友馬克兩人共同的嗜好
康丁斯基喜歡藍色, 喜歡浪漫的騎士形象
馬克則是喜歡馬

除此之外
也更了解了康丁斯基的背景
帶著俄國與蒙古血統, 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往返居住在俄國, 德國與法國之間
對於東方文化的傾慕, 以及騎士故事的嚮往
對他的畫作也有很大的影響
本來是學法律的, 很晚才決定要學畫
所以習慣上, 他是個喜歡思考與組織的人
所謂抽象派那種”在畫啥都看無”的風格的建立
與他著作的兩本重要理論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抽象, 但也不是隨便亂畫而已
康丁斯基的畫作常常有很多個階段與版本的草稿與試畫
其實我看到的時候也會有點想笑
這樣亂七八糟的顏色跟形狀也要實驗這麼多次
但是這種嚴謹的精神
的確奇妙地創造出很多有趣的觀畫經驗
還記得以前在中研院工作的時期
如果有時候很心煩, 會在電腦上打開喜歡的話的圖片來看
就會平靜一點
這或許就是藝術對於心靈, 不可思議的影響吧
美的經驗是難以解釋的, 康丁斯基卻嘗試這麼做

好像從遊記寫成了一篇美術課筆記

再拉回來介紹此次旅行的最後一站
奧地利的維也納與薩爾斯堡

奧地利也是個很棒的城市
比起巴黎或慕尼黑
街上每個角落都更有一種藝術的氣息
不論是建築, 街角的雕像或噴水池, 或只是路邊的廣告海報
在某個不知名的建築附近
路邊有一男一女正在演奏
男生拉著手風琴, 女生拉小提琴
這是我聽過最動聽的音樂
(就像台灣咖啡廣告裡那樣的旋律)
人生中這樣的片刻, 我想, 真的是難以重複的吧

著名的史蒂芬大教堂有個很特別的地方
在於屋頂的彩色磁磚
總覺得一般很少看到這樣的建築
附近廣場都有馬車來回
離開的那天, 去逛了一個跳蚤市場
買了很多便宜的二手CD
吃到了非常好吃的三明治
(專賣海鮮, 據說在德國跟奧地利是連鎖店, 隨處可見)
結果特地繞路去買的札賀巧克力蛋糕卻……
很難吃
除了非常甜以外, 沒有什麼特色的重巧克力焦糖蛋糕
枉費旅遊書上還如此大花篇幅介紹
我放棄了所有其他的維也納高級甜點計畫, 就賭這一個
結果賭錯了, 嗚

最後的兩天就在德奧邊境的薩爾斯堡附近度過
這是莫札特的出生地/故鄉
跟之前在往新天鵝堡的路上看見的景色相仿
不同的是, 此地有山勢高低
同行的人形容這像是杉林溪加上清境農場
由於遇到週末
許多本地人也都上山來玩滑翔傘
民宿間間客滿 (在此又搭訕了很多路人/老闆)
好不容易找到了住處落腳
就開始了兩天的農場體驗

民宿的老闆家裡就有養牛
房子旁堆著一疊疊的乾木柴, 自己蓋的樹屋, 自己架的盪鞦韆跟曬衣架
散步往附近的森林的時候還在草原上被一隻路過的大野兔嚇了一跳
我常常在草地上躺著曬太陽
享受這種360 度的天空
或是就在草地上滾滾滾滾滾
一天下午, 經過院子要到後面的草地的時候
聽到了寶寶的哭聲
原來是民宿老闆的寶寶被丟在樹下的嬰兒車裡
被棉被蓋住, 哭得聲嘶力竭
我幫他把棉被拉開了, 但他還是一直哭
我就忍不住把他抱起來搖
心裡真的覺得
這種地方, 多適合跟心愛的人一起定居

早上所吃到的歐陸早餐
雖是普通的咖啡, 白麵包, 奶油, 果醬
但不知道究竟是心理作用還是真的
那種美味, 竟無可形容地融在舌尖
硬要解釋, 只能說, 那麵包真是外皮香脆裡面充滿嚼勁
沒有吃過更好的
(不知道名字, 但是到處都看到這個螺旋造型的麵包
想必也是個當地食物吧)
光是抹奶油就可以連吃好幾個
不知名的小盒果醬卻有好多種口味, 不會過甜, 充滿果香
只可惜沒有多餘的胃能把每一種都嚐嚐看

最後的行程就是到薩爾斯堡的市區
雖然遇到星期天, 所以路上的店都沒有開
也沒有那麼熱鬧
但還是對這個小鎮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山壁旁的景色
開車經過的某個隧道上方, 還有鑿山壁嵌進去的雕像
整條路上的招牌都設計得古色古香
連麥當勞的黃色大M都可以變得非常有氣質呢在一間餐廳的露天庭院裡吃午餐
院子裡種著不知名的樹
巨大的葉子, 茂密的樹蔭
剛剛好能夠擋住刺眼的陽光, 卻不會太過陰暗
服務生都穿著傳統的服飾, 很有趣
我興致很好地喝掉了一整杯啤酒
所謂一整杯其實是因為這裡有提供特別的300c.c. 啤酒
對於沒有酒量的我來說剛剛好
吃完剛好下起了一陣太陽雨
兩旁開始有雨棚伸展出來
待雨勢稍小, 我們就這麼踏上了回法國的路


而我的遊記, 也終於剩下了最後一篇待補


read more...

時光停在中古世紀的童話城堡

照片中的Kölner Dom 雖然還架著整修用的鷹架
但是真是不可思議地高聳, 不可思議地繁複的一棟建築
果然相當地了不起

到了科隆因為當初預約的領車時間還沒到 (當初特意安排的)
本來計畫要在教堂附近走走
還可以過萊茵河去河邊公園吃午餐
但是沒想到科隆大教堂附近的市區其實不太美
我帶著事先印好的地圖
擔任導遊小姐的角色
帶隊想要找橋過河
沒想到卻迷路了
加上橋邊施工繞道處處
繞了將近一小時, 都是沒有好景色的工地

跟同行的遊伴們處得不是很熱絡
也就是為什麼我在慕尼黑的時候,跟房東變得很熟的原因了
我早上都是最早起的一個
當時沒想到自己開車出門去市區
只是就每天坐困愁城
看著每天時間去掉半天不能出門
心痛得要命
沒地方去, 只好走個半小時去房東家串門子

這裡仍算是慕尼黑市的範圍
但是四周已經有很多的農地
房東太太經營民宿以外, 在自己家有個小小的旅行社
所謂的辦公室裡, 就只有她一個人
她微笑地告訴我他二十多年前去過台灣
去了台北, 花蓮, 還有中部的山區
她覺得台灣很美
我告訴她, 這幾年來台灣改變了很多很多
希望她有機會的話能夠再去一次
沒想到…… 總是陪他一起旅行的丈夫, 幾年前中風了
所以現在她也不容易走得開了
我私自猜想, 或許她仍是這麼地熱愛旅行
才會經營民宿跟旅行社, 接待與幫助別人計畫旅行
她還帶我參觀了他們家後院的花園
真是太棒了
雖然不大
但是有個戶外的石壁火爐, 旁邊兩張木頭搖椅
可以坐著欣賞美麗的花園
想想, 這樣的生活品質真是在台灣難以想像的
讓我想起"想要找機會到德國住上一兩年"的舊夢

慕尼黑的第一天行程
我們的目的地是赫赫有名的新天鵝堡
這個城堡由德國南部巴伐利亞邦的國王, 路德維二世所建造
他是個傳奇般的人物
要以中國的皇帝來比喻, 可能就像後主李煜吧
他非常地喜歡藝術, 尤其喜愛華格納的歌劇
不惜斥資興建童話般的城堡
政治上的表現卻是一蹋糊塗
最後溺死湖中的原因成謎
路德維總共有三大古堡, 我只拜訪了這一間
也就是Schloss Neuschwanstein

從位在慕尼黑的民宿開車過去
理論上需要兩個小時左右
雖然事先都查好了路線圖
但是沒有好地圖在手邊
所以還是迷路找了一下, 花了三個小時
路上停下來問路兩次
都相當有趣
一次是開到一個社區裡
遇到一位美女正好停車
就下去問路, 還剛好他會說很好的英文
反覆告訴我路上會經過的路名
另一次下公路的地方更絕
是個看起來非常非常鄉下的地方
路邊除了一大群小朋友在玩
只看到一個老太太, 英文不通
我只好搬出我那糟糕的德文
拿給他看我們查到的路線圖
他說不知道
但是另外告訴了我們一條往新天鵝堡的路
這位熱心可愛的老太太還告訴我
我的德文很差, 要好好練習

那整段路都是農莊景色
整大片整大片的青草地
最典型的聚落就是一個教堂
四週一些零星的房子穀倉之類的
每隔幾十公里就像一個小小的鎮
這樣的景色只在電視上看過
非常可愛

遠遠開始就看見了在山上的新天鵝堡
比想像中要來得"迷你"許多
尤其附近都是大片的山景與草地
對比之下, 埋在樹林裡的新天鵝堡真像小小的一個玩具
直到開上了往新天鵝堡的路
人車才多了起來
管制很嚴, 一定要參加導覽才能夠進入城堡
每間隔一段時間才放行一批人
因此, 到了還要選擇梯次與買票
其實蠻麻煩的
上山的一小段路, 遊伴們決定搭馬車
據說是大約40 分鐘的路程
反正我們的梯次也沒有這麼早
所以我決定用走的

本來是深怕錯過美景, 準備好了相機
沒想到一路上走路的景色挺像象山的步道
甚至還沒有象山漂亮, 哈哈
爬到了上面, 看見了城堡的入口
老實說是頗為失望的
因為真是好小啊~
才在巴黎參觀過華麗的凡爾賽宮
本來還覺得凡爾賽宮的內裝有點空
不知道是不是許多古董家具都沒有展出
誰知道光是外觀, 跟新天鵝堡一比, 還是豪華太多了
雖然對山的岩壁景色很漂亮
但是爬過了玉山, 總有點除卻”玉山”不是雲的心情
果然要說山的美, 台灣可是有世界水準的哪

終於排隊進到裡面才明白別有洞天
每間房間都被保存得很好
壁畫, 雕飾, 我看得都呆了
非常非常地精緻, 整棟城堡都有一種夢幻的風格
我回來以後形容給去過的朋友S 聽
像是走在哪個樓梯間, 路德維會坐在轉角, 這樣的感覺
他也大大贊同
剛剛等待的時候, 那種焦躁抱怨的心情都一掃而空了
因為或許的確就是需要這樣的管制
才能夠留住那種最初設計者所想要的城堡吧
這個城堡有別於那種財大氣粗的國王興建的堂皇富麗城堡
反而給人一種感覺, 像是個任性小男孩的”城堡”
像是秘密基地這樣的地方
他親自參與了城堡的設計與裝飾
每個房間都很講究, 有個主題
所以才有這種”很私人”的感覺, 而不是華麗冷酷的大房間而已
城堡的名字”新天鵝堡”來自小時的他最喜歡的童話, 天鵝王子
有間房間甚至用壁畫訴說著這個天鵝王子的故事
真是幼稚到不可思議但又相當可愛的感覺

管理因素, 裡面嚴禁拍照
所以也沒辦法跟你們分享
但是如果有機會
這樣的可愛城堡真的是值得拜訪的~
最好的是能夠有更長的時間
在附近爬山
走山路的步道還可以連接到另外一個城堡
可惜這次沒有機會一探

隔天
我們到慕尼黑的市區
有名的Marienplatz 正因為世界盃比賽而沸騰著
雖然前一天晚上德國輸掉了對義大利的比賽
世界各地湧來的法國與葡萄牙球迷還是持續為這股熱潮加溫
廣場上高掛著四強國旗
到處都有街頭藝人的表演
熱鬧非凡
我馬上愛上了慕尼黑

或許建築物經過戰爭的摧毀
所以不如巴黎那樣, 每棟建築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但是這個城市有種親切熱情的氣氛
這樣的觀光氣氛不同於巴黎
真的有種讓人念念不忘的感覺
雖然J 強烈推薦巴黎
但是我覺得最喜歡的城市這回事好像還有點看投不投緣的
巴黎雖然迷人
卻是到了慕尼黑, 我才有一種”被歡迎”的感覺
或許學習當地的語言
接觸過該國的文化也是個非常大的催化因素吧
這一切, 才讓旅行不是走馬看花
而是親身體驗心所嚮往的的國度


read more...

June 29, 2006

鐵塔, 夜景, 博物館

上個週六有A 的陪伴
中午出門吃了一頓滿足的孔雀蛤大餐
Léon de Bruxelles是一間還算平價的連鎖餐廳
出發之前S 大力推薦
份量太大鍋,有些口味會吃起來比較膩
不過還是很過癮的
(經過一番爭論之後
我根據美國習慣給了小費
事後證明...... A 是對的
我當了一個慷慨的笨蛋)
午餐後時間還早
我們回家看了一場足球比賽, 晚上才出門

A 帶路
我們在九點前後登上了巴黎市中心的59 層的最高樓, Tour Montparnasse
眺望整個巴黎市區
最明顯的就是一塊塊大車站
以及花園綠地諸如Jardin du Luxembourg
當然還有遠遠的巴黎鐵塔
這裡的天黑得很晚
我們一路從9 點的夕陽拍到將近11 點的夜景
看過了鐵塔的整點點燈
然後才匆匆地趕到香榭大道去
當時往凱旋門的方向走
一路上人潮車潮川流不息
簡直教人難以想像有這麼晚了
擔心沒有地鐵回家
又考慮奮鬥的A 隔天還是要早起練琴
沒有在所謂的香榭麗舍(Champs-Élysées)多加逗留

之後的行程就開始很鬆懈
喜歡聖母院, 於是又去了兩次
每次都隨意地逗留
除此之外去了萬神廟(Panthéon)
然後又不改本性地喜歡小菜勝過主菜
愛上萬神廟旁的Église Saint-Étienne-du-Mont
這間教堂有著非常棒的採光
階梯的雕刻繁複但是不過度華麗
安靜的儀式進行著

排過長~~~~~長的隊伍才進入的聖禮拜堂並不讓人失望
走上二樓抬頭望的那一瞬間, 真的是會讓人停止呼吸的
整個小小的空間, 都環繞著兩三層樓高的彩色玻璃
照片拍不出那種震撼
每間教堂的漂亮都很不同
Y 真有機會來了
八成會被這裡的建築迷到暈倒吧
就像J 所說的
巴黎對於保存古蹟不遺餘力
路上幾乎每棟房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更別說那大小林立的教堂跟花園
是個很適合步行逗留的城市

那天在高樓頂端只遙望了鐵塔
後來當然還是要來點近身接觸
前天下午
沿著塞納河, 往鐵塔方向前進
路上經過的每座橋都各有不同風貌
有的漂亮, 有的就像條馬路
從立著自由女神像的橋開始走起
紐約的自由女神與巴黎的我都到過了
有種很有趣的感覺
我同學嘲笑紐約的自由女神的確被奉為女神
巴黎的自由女神像則連個熱門景點都稱不上
四周只悽涼地種了幾顆柳樹陪伴她
絕對不需要通過安檢
(紐約的自由女神是我在911後通過脫鞋子標準的安檢才有幸登船拜訪的)

沿著所謂的塞納河左岸走這一段之後
我要大推這條路線
可能因為沒什麼觀光客喜歡走路
而有很多普通人在這裡運動, 蹓狗, 談情說愛
一路風景不錯, 氣氛悠閒且安靜
最棒的是可以拍到清楚的巴黎鐵塔就在河岸旁
當真正走到巴黎鐵塔腳邊
才知道他的骨架如此複雜
也才覺得她美麗一些

昨天本來想到奧塞美術館去
一到現場, 沒想到—我的媽呀
排隊入場的人沿著十公尺左右的引導線
折了有十折左右 (也就是拉直超過一百公尺的人龍!)
於是早早放棄了這個行程
改為今天一大早就趕去奧塞美術館

大概有五六幅畫可以很清楚地認出是當初到台灣借展過的
會格外有親切感
除此之外
比較值得一提的應該是梵谷與莫內的收藏了吧
像是梵谷的房間, 星空, 莫內的蓮花池
這些畫實在太有名, 太氾濫了
有種"實在不太能相信這就是真跡"的不真實感
加上當時參觀者頗多
其實並沒有一種悠閒欣賞的氣氛
反倒是雕像們比較吸引我

尋訪奧塞不遂的昨天
於是試著撥電話給RAV
剛好他有空
就約在他家附近的路邊喝了杯咖啡
瑟縮的他穿著運動褲跟拖鞋
在大多數打扮得光鮮亮麗的人群中
顯得很可笑
但是當他真正是一個巴黎人的時候
我這個觀光客怎麼看他也不重要吧
我們約了星期天要一起去逛羅浮宮

巴黎是個奇特的城市
或許因為我的身分是個觀光客
所以幾乎難以想像除了觀光以外的人都在這個城市裡做什麼
然而在這裡, 這感覺更甚以前到過的任何城市
在巴黎的日子在倒數中啦
對於她, 我還是一頭霧水
或許這也是她魅力的一部分吧


read more...

June 24, 2006

慢慢偽裝成在地人


前天上傳完第一篇的遊記之後, 下午並沒有出門
因為天氣有點陰, 降雨機率又挺高的
所以我決定了不如在家好好計畫
隔天(也就是昨天)是個晴天, 可以來個整天的行程

於是昨天難得上午就出門了
先到巴黎的瑪黑區準備拜訪旅遊書中號稱世界最美的廣場
Plaza les Vosgues
為了這裡恐怖的物價
我帶著吐司跟蘋果當午餐
想著剛好可以享受在廣場上的野餐
沒想到這個廣場卻讓我有點小小地失望了
或許是旅遊書太過誇大
雖然有噴水池可以玩水
但是除此之外並沒有特別吸引我的地方

路上經過了一間教堂
覺得她很漂亮, 於是走了進去
意外地就這樣找到了昨天旅途的最愛
回來翻找才知道這個教堂叫做”Église St-Paul-St-Louis”
這棟教堂建造於十七世紀, 路易十三世的時代
不同於聖母院美麗的花窗
這間教堂我最喜歡的是雕像與教堂頂的內部
比較特別的就是這裡的教堂都會有聖女貞德的雕像 (聖母院裡也有)
算是一種法國的特產吧
(2009後記: 貞德之名應該是來自Jeanne d'Arc的音譯)


Jeanne d'Arc


Dome


Maria

為了取得詳細的巴黎觀光地圖
我到車站附近去尋找傳說中的”旅客資訊中心”這種東西
來來回回迷路了好幾遍
才知道原來這個中心就是指車站裡的服務台
但是也因為這樣的迷路過程
所以經過了兩個很美的車站
一個有漂亮的鐘樓, 外牆上並且有很多的雕像
另一個則是就在塞納河畔, 所以火車過了橋, 由空中進站
非常有趣呢

終於順利拿到地圖之後
下午職業病發作, 想要探訪一下植物園
這裡的植物園跟動物園以及一棟礦石博物館全部都在一個園區裡
沒想到我的運氣不好
植物園正在整修中
所以就沒有拍太多”封鎖線”的照片了
值得一提的是穿越植物園有條長長的樹廊
遮蔭又涼爽
走在裡面真的是完全被ㄇ字形的綠色環繞
抬頭看, 中央則裂開一條縫隙, 看起來非常緻趣
而樹廊的盡頭就是一棟白色的建築
有趣的是屋簷都鑲著黑邊
所以拍起照片效果很好哩
開放的部分花園裡也裝飾著許多雕像還有花廊
走在一圈圈的花廊下, 頗有種結婚會場的感覺
這樣的非遊客行程也讓我遇到了小朋友的校外教學
滿園子都是幼稚園生手牽手連成的隊伍
看得我莞爾一笑

回來整理了照片以後開始頭痛
也才出去玩了兩天, 我的照片收藏數已經直逼兩百
不勤快一點整理
只怕旅途結束就全混在一堆

由於待的時間長
不免要出去買菜什麼的
又因為昨天脫出旅遊計畫亂晃
所以常常要跟人問路, 也在買東西的時候常常向其他顧客尋求幫助
記得以前聽過法國人不喜歡說英文
原來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
遇到的每個法國人都很親切地盡量幫助我
即使英文說得不好, 他們用法文回答也會很努力地比手畫腳
總之就是: 法國人並不是因為太驕傲所以不講英文, 而是很多人真的不會講吧
我同學說得很有道理
他說, 如果有一天我們到美國或是英國這些英語系國家去旅遊
反過來用法文問路, 還問他們會不會講法文
他們一定也是不”肯”講法文吧
我才恍然大悟, 以前真是誤會了法國人
或許這樣的誤會正來自於以英文為中心來思考的角度吧
沒想到就連非英語母語的人也被誤導了

有個小小的插曲
在教堂前跟某個老伯伯問路
"Est ce que vous parlez anglais?"
"Non."
我試探性地問"Est ce que vous parlez allemand?"
(我就算德文不好至少還有問路的程度, 比法文好多啦~)
結果他竟然真的會講, 於是很熱心地告訴我
他好像很高興德文終於派上用場, 開始很得意地跟我劈哩啪啦地講起來
(也或許是一種想在身旁兩個老朋友面前賣弄一下的心態?)
他說的話完全超乎我的理解範圍, 只好跟他傻笑, 之後就匆匆尋找我的目的地去了~
真是讓他失望了

昨天開始, 在路上也會被人問路啦
讓我得意得在心裡哇哈哈地大笑
(內心得意地笑完之後, 當然是回答"Je ne parle pas français.")
覺得自己也越來越融入這裡的生活了
走在路上看起來像是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才會被問路的吧
(2009後記:這樣的自我陶醉過後
後來也聽說過夠多的例子
這有可能問路是幌子,同時會有一個人來扒錢包
嗯,世界上有些事情還真是不明白比較開心哪)

期待A 帶我出門, 只能說是個奢望
他每天都要苦練超過6 小時, 有時候還練到10 小時
我來拜訪之前, 他連飯都常沒吃
(因為懶得自己停下來煮, 也不太會煮)
我在這裡借住, 省下了一大筆錢
所以就煮煮飯, 幫他點忙
他感激得不得了, 煮什麼都說好吃, 一副餓了三個月的樣子
只除了有時候壓力太大
練琴練得不順就暴躁起來......
看他練得臉頰 (夾小提琴的地方) 都磨破了
A 說, 以前練到磨破化膿, 都還是墊著一層布繼續練
“在巴黎學小提琴” 這樣聽起來很美妙的留學生活
其實一點都美妙不起來啊
他甚至很羨慕地跟我說, 我逛過的巴黎景點已經比他多啦
果然來當觀光客還是比較好

昨天晚上法國隊晉級啦!!!
真是太開心的消息了
雖然一路上險象環生, 終於還是晉級了
今晚開始就是第二輪的賽事了, 進入了16 強
比賽一定越來越精采
A 宣布, 如果今天去上小提琴課, 老師的評語不太差
他的週末就可以稍微休息一天
帶我到中國城去買點菜, 晚上再出去逛逛
他說凱旋門或巴黎鐵塔都是晚上比白天漂亮
我之前路還不熟, 不敢天黑後回家
還沒機會去
我會繼續地努力觀光, 謀殺記憶體 (不是用底片啊)
請繼續收看


read more...

June 22, 2006

巴黎的前三天

前言: 由於我親愛的朋友A 到巴黎唸書
我才有了這個機會
生平第一次拜訪歐洲
---------------------------------------------------------

飛往巴黎的第一天
在飛機上遇到了一個法國媽媽帶著四個小孩
剛好需要跟我換座位才能夠一家人坐在一起
我就很親切地答應了
之後—就開始搭訕他家的小弟弟 (坐在我旁邊)
所以總算是在到達巴黎之前學會了兩句法文:
一句是”Je ne parle pas français”, 另一句是”Est ce que vous parlez anglais?”
我請他幫我把這兩個句子寫在紙上
後來拿給A 看, 其實這個小朋友還寫錯動詞變化
哈哈 看來我是問到太”年輕”的法國人了
他連寫字都還不太會哩
(2009後記: 後來並知道第二句的正式格應該是"Parlez vous anglais?")

到了機場
幸好有情有義的A 已經在最正確的地方等了
所以剛走出來就順利地跟著他搭火車回到巴黎市區他的住處
A 的公寓非常非常小
只有一張沙發床, 還得把沙發床折一半地上才睡得下另一個人, i.e. me
前一晚從美國出發
因為時差的關係, 所以雖然旅程長達八小時
卻完全睡不著 (還在飛機上看了兩部電影)
所以剛到雖然是白天
我卻沒有馬上出去玩
只去超市買了點菜回來煮點東西吃
晚上看完一場足球賽就累得昏睡了
第二天還睡到中午
A 都已經起床練琴了

中午在家吃過午餐
我開始讀巴黎的旅遊書
懶懶地找著要到哪裡去逛, 卻拿不定主意
A 看不下去, 我千里迢迢飛來了卻一直關在家裡
所以傍晚硬是把我推出門, 跟我說去聖母院準沒錯
他幫我買了地鐵票就把我踢進地鐵站裡
他自己則是回家繼續練琴
我就這樣一個人
拿著旅遊書地圖跟地鐵站簡圖
出發往聖母院

聖母院內部果然非常漂亮
到處都是玻璃花窗, 雕像, 畫像
蠟燭跟藝術吊燈的照明昏黃
但是氣氛非常好
剛好還遇到了唱聖歌
在裡面流連了挺久
整個聖母院附近都是觀光客
耳邊聽到的有中文有日文有英文
恐怕還沒幾句法文吧
(2009後記: 後來知道原來這正是法國的休假時期
真正的巴黎人都去度假了
剩下的當然是觀光客居多)

除了聖母院以外
也在附近稍為散步了一下
因為昨天是陰天
出門的時候也已經快四點了
所以就沒有拍得太多
再經過精心挑選之後
我選了十張


 paris_01


 paris_02


 paris_03


 paris_04


 paris_05


 paris_07


 paris_08


 paris_09


 paris_10
(2009後記: 下排中央照片裡的人物與銘言出處見此)

因為昨天剛好遇到夏季音樂節開始
從6/21 (夏至) 一直到七八月吧
路上都可以不經申請
展開音樂表演
所以除了逛逛街道, 欣賞建築物
路邊還到處有不同風格的音樂表演
有人抱著吉他就開始唱, 也有打擊樂隊, 還有四人爵士樂
以及聖母院外的年輕的女孩唱著Ave Maria
耳邊樂聲此起彼落
就這樣慢慢開始舒展開我的神經, 進入旅行的氣氛

在一個教堂前面很妙地看到搖滾樂的表演
覺得這樣的對比很有趣
拿起相機錄影
以搖滾樂當背景的教堂風景
沒想到一曲表演完畢, 教堂的鐘剛好響起
真是太巧了

這裡的天黑得很晚
又有A 的家借我丟行李而不必擔憂
出門只要帶個小小的包包
很方便又比較不擔心看起來太像觀光客
我好像漸漸喜歡上傍晚出門的感覺了
八九點回家剛好天才要黑而已
又可以趕上晚上九點開打的世界盃
哈哈
真是一趟奇怪的旅行

等等又要來看看要去哪裡晃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