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etrospect.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etrospect. Show all posts

December 26, 2023

數位極簡主義 Digital Minimalism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的《數位極簡主義》(Digital Minimalism)是一本發人深省的書,探討了數位科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並提供了實用方法,讓人調整平衡和找回我們的注意力。

翻譯自Translated from Facebook post by Paul Brizo Sultones, 2023/11/21

以下是本書介紹的 10 個要點:

1. 了解數位混亂的成本:

本書強調首先要認識到過度使用數位消費所帶來的負面後果,例如效率下降、焦慮程度增加和人際互動減少。

2. 定義你的價值觀和優先順序:

為了有意識地建立更有意義的數位生活,首要任務就是確定你的核心價值和優先事項。有了這些才能夠確定哪些數位工具和活動適合你的目標,並減少使用不符合你的目標的工具、和減少範圍外的活動。

3.擁抱孤獨和無聊:

經常的獨處和無聊對於創造力、自我反思和個人成長其實很重要。透過減少數位干擾,你才能夠創造空間,保留給這些寶貴的體驗。

4. 參與高品質的休閒活動:

專注於從事真正提供滿足感和意義的活動,不要無意識地瀏覽社群媒體或無止盡地被動接受網路內容。這可能包括培養嗜好、從事體能活動、與親友相處或追求個人興趣。

5. 實施數位整理:

考慮選定某個特定的數位平台或工具,在一段時間內暫時停止使用它。這可以讓你重新評估它們在你生活中的價值,並重新掌控你的注意力。

6.與社群媒體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社群媒體平台的設計初衷是使人上癮,並有能力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本書提出了一些策略,例如限制使用、管理與設定你的訊息來源,以及使用社交媒體時先抱有目的,而不是無意識地捲動閱讀。

7. 現實世界的連結優先:

建立深厚的關係和培養歸屬感,都仰賴面對面的互動。積極尋找與他人實體聯繫的機會,減少對數位通訊的依賴。

8. 建立數位界限:

先有明確的想法作為方針,你想要何時以及如何使用數位工具。留出特定的時間來檢查電子郵件和通知,並避免將數位產品帶入家裡某些生活範圍,例如臥室或餐桌上。

9. 重新分配休閒時間:

利用從數位干擾中解放出來的時間,從事其他帶給你快樂和成就感的活動。這些可以是閱讀、追求嗜好,甚至只是片刻的安靜思考。

10. 實驗與調整:

尋找適合自己的數位極簡主義方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嘗試不同的策略,觀察它們對你的健康的影響,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數位極簡主義的目標不是完全消除生活中資訊科技的使用,而是練習有意識地、以符合你的價值觀和優先事項的方式使用它。


read more...

August 23, 2010

Dear ff,

相對於你對"意識"的好奇, 大學時期的我, 感興趣的方向是"真理". 當時的我渴望一種恆常之道. 我混雜地修了許多課程, 包括老莊思想, 希臘古典哲學, 佛學入門, 與存在主義選讀. 每一堂課都瞥見真理的一點影蹤, 卻也都讓我感到不足, 想要再追尋下去. 第一次讀到赫塞的文章節選就是在這樣的課堂上. 當時令我印象更深刻的其實是祈克果的文章內容. 他提到了inwardness 的概念, 以及subjective truth. 雖說他一直宣稱自己是基督徒, 但是卻不受教廷權威的歡迎. 因為他總是強調個人的價值, 以及信仰和內在的力量是如何地獨立於神的存在證據之外. 也同樣在課堂上, 我第一次聽聞佛教的內容如何地是被歸類為無神論, 以及它所說的無常.

很幸運地有個喜歡買書的姊姊, 家中恰好有佛陀之心這本書 (你前信所提及的"The Heart of Buddha's Teaching" By Thich Nhat Hanh), 週末於是翻閱了一下. 雖然內容大綱是聽聞過的四聖諦八正道, 與前一次在課堂上接觸已經事隔超過七, 八年, 期間經歷與閱讀累積, 加上一行禪師的清楚簡單寫法, 又有了新的理解. 看完了第一部份, 我尤其覺得有趣的是他提出的, 改"苦寂滅道"為"滅道苦寂: 樂的可能,樂的實現,苦的存在,苦的原因". 不環繞"苦"為中心, 且由目標方向開始, 倒是比較迎合現代人的習性, 有由世俗諦引人入門的味道.

活在當下, 的確是最原本最單純的狀態, 卻由於我們受環境的影響, 產生了太多念頭, 變得離它如此之遠. "Yes man" 這部電影你看過嗎? 我喜歡他在戲謔之中, 卻表達了"開啟每一刻的可能性"的想法. 我想我已經有了順境中的平靜, 然而我沒有經歷過逆境中的考驗, 也尚在尋找將慈悲之心化為實行的具體方法. 而這些將是一生的功課.

"真理"的另一個發展方向, "真實", 讓我開始對於"存在"產生興趣. 我的文章裡曾經提到現象學與海德格的此在(Dasein). 在我粗淺的認識裡,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本體論. 古典的唯物或是唯心理論, 往往忽略觀察者的角色, 企圖透過一種"上帝之眼"(絕對純然的客觀)來分析"存在"的觀念. 但是海德格卻是以Dasein 的模型, 敘述一種dynamic, interactive 的存在方式, 在我眼中, 是接近流浪者之歌裡的那條河流的. 我一直想再回去重新閱讀那段時期的筆記. 這一兩年以來, 翻閱大學研究所時期, 修哲學課的筆記, 總覺得如果再有時間重新讀一遍, 必定可以更能將當年僅是令我著迷的概念與文字, 化為自己的血肉與哲學.

w.

read more...

October 01, 2007

Boredom-- Soren Kierkegaard, Either/Or

Boredom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Strange that boredom, in itself so staid and stolid, should have such power to set in motion. The influence it exerts is altogether magical, except that it is not the influence of attraction, but of repulsion.

...

The history of this can be trace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world. The gods were bored, and so they created man. Adam was bored because he was alone, and so Eve was created. Thus boredom entered the world, and increased in proportion to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dam was bored alone; then Adam and Eve were bored together; then Adam and Eve and Cain and Abel were bored en familie; then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increased, and the peoples were bored en masse.

---------------------------------------------------------

Long in philosophy, scholars had tried to define the fundamental idea of men, and the answer from the seducer is that—all men are bores. Kierkegaard is not trying to focus the readers on how bored/ boring we are; rather, he is expressing the absurdity this way. In most existentialists’ view, we came into the world de trop, and thus with the gift (allow me to name it this way) of time and space, most people don’t know how to act and thus are merely blindly set in motion by the repulsion of boredom to respond passively. But in the case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authentic aesthetic, this is not totally negative. No matter what the motivation is, an authentic lifestyle still holds its value. They may enjoy life regardless of the ethics (as a note, in an ethically-neutral way) and the ‘rotation method’ is one of the ‘skills’ to enjoy life suggested by the seducer.


read more...

July 08, 2007

dear C,

其實我從來不把進入學術界當作一個高尚的夢想
我仍然是個自私而自我的人
我走學術界是因為這個行業我做得來
可以混口飯吃

這有什麼不對嗎?
也不是沒有聽過那些充滿偉大理想的教授
說著我們的研究如何地可以拯救世人
但是我仍覺得那是很遙遠的事情
遠比不上直接去捐點錢給經營良好的慈善機構
甚或去當個假日義工

某些人士認為自己的行業因為充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就會比較高尚
則更是個自我滿足的無聊想法

到底是什麼讓他們以為做研究不是混口飯吃而已呢?
我們是不是太高估了自己?
你說"要做出能夠撼動世界的成果
或許就像是該書一開始闡述 天份 努力再努力 還有運氣
那沒有了天份 努力再努力 是否還具有存在的價值
或許也只是為了餬口飯吃吧..."
我只覺得
現在回頭去看歷史上的科學發展
當然那些故事都會天花亂墜地形容
那些偉人的故事
但是一千萬個願意從事科學的人裡面
成功的少數人到底是多少?
十個? 一百個? 一千個?
我們都需要學習才能面對自己不是天才這個現實

但是"那些努力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我則會說是個完全不相干的故事
那些價值是來自內在
並不是去拯救世人或是感受到自己的利他
而是一種追尋的過程
歷來追求真理的人如此之多
或許我們還沒找到
但是那個追求的精神
以我們獨自的存在而言
就是我們的價值
偉大可以不是一件改變世界的發現
而是一種追尋的情操

或許我們都該破除那些天真的想像
畢竟再怎麼樣, 有形的工作要評估容易
當個泥水匠
一生蓋了幾棟房子, 你就幫助過多少人有個自己的家
科學研究在一個成果背後
卻是數十甚至數百年的累積
那些頂著光環的"重要人物"真的就多麼地值得效法?
那所謂的天才與努力之外的"運氣"究竟是什麼?
其他領域的發展都與之配合的成熟時機? 還是足夠的宣傳?
近幾年
我對於諾貝爾獎不再那麼迷信
"撼動世界"又是什麼?
拯救人命? 發明核彈?
你會不會想太多

w.


read more...

February 07, 2006

多面向的人生

這個世界的多采多姿是看不盡的
然而即便是我們一己之身所經歷的
只要換個角度觀賞, 也是無窮盡的
朋友的意義便在於讓我們想起這件事
只思考而不感受
將錯過的又何只是愛

read more...

January 07, 2006

漫長的等待

等待自己變成一個全新的人

等待身邊的人事流轉

始終記得"生命沒有過渡"這句話

接下來, 就唯有實踐......


read more...

November 21, 2005

短篇

後悔
自從立下不讓自己後悔這樣的人生目標之後
我有多年多年未曾後悔
也始終相信堅持可以改變現況
相信與其後悔當初的選擇, 不如堅持
漸漸發覺
或許
或許的或許
偶爾的偶爾
後悔反而是讓你提早抽身而減低傷害的唯一辦法
而我卻一向固執不願為
就這麼一刻
多年以來
我沒有這麼後悔過

read more...

July 18, 2005

短篇

願我的生活
恆常平淡單純
健康
自給自足

願我培養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同時不忘了感恩與分享我的幸福

read more...

June 22, 2004

Vita-- echoes the theme in Good Will Hunting

Living is what it means. Something in itself.

It takes more than critique to live. You may say you know it all, but you don’t understand what you’ve said. Watching life from some ”God’s eye” will give you no real joys or sorrows.

For who can be sure about everything? Or say, anything. Yet life carries on. Is it more ridiculous to say what we’ve been through is real, or is it the opposite?

You’d still prefer an invulnerable life, though it attacks at night. You’d still stay calm and detached yet you know you can never again.

read more...

June 09, 2004

短篇

是不是
人只要活著就不可能不傷害任何人
我們要做的是
找出重要的人
從現在開始
至少不傷害他們
這樣 是嗎?

read more...

December 25, 2003

短篇

我想
我想我在選擇的是一種生活模式
而不是我自己
應該是要順著自己的心意去走吧
然而未來永遠比現在美麗
於是我們永遠期望 但是永恆錯過
是不懂得把握吧
但是那幅圖像反覆出現
永遠想改變自己
於是 永恆與真正的自己擦身而過......

read more...

December 14, 2003

短篇

hey 你知道嗎?
人是這麼絕對決然孤單地存在
我但願我有健康的身體 堅強的意志
去面對

什麼限度以內的忠告是忠告 而超越了哪裡開始 那只是阻止你冒險的狹隘言論呢?
我們要飛到哪裡去?
我們要漂到哪裡去?

read more...

February 10, 2003

短篇

可能 或許 說不定
人生似乎老充滿了像這樣的東西

read more...

January 08, 2003

短篇

簡單嗎? 複雜嗎?
覺得自己回顧
發現簡單的事 被我變複雜了
複雜的事 被我變簡單了
或許是標準不同吧
我試著不用現在的自己判斷過去
因為現在的我 畢竟也沒有自信面對未來的審判

read more...

短篇

還有存在感嗎?
遠離人群 有多久了呢?
或許你說的是對的吧
人是希望自己被記得的
但是一個人的記性如果差到自己都不記得自己的模樣
又是不是沒有人會記得他?

read more...

July 16, 2002

短篇

sigh

荒謬的世界

它的確是

無處可躲

你又想走到哪裡去呢?

告訴自己

不用傷心哭泣

因為 更糟的事還在後面呢

然而

如果我騙了你

也別急著找我算帳哪

因為

那就太好了

不是嗎?


read more...

May 25, 2002

短篇

歸結
應該是
機械觀的世界是行不通的......
人.信仰
神聖是不可以被盲目的啟蒙運動褻瀆的......
至於情感與人性.熱血

我還在找

read more...

February 21, 2002

短篇

餘光
可以看見
但是一旦轉移視線
卻正好落在盲點

read more...

November 01, 2001

短篇

principle?

1.沒有界線.不能獨立
2.不走極端.也不選邊站
3.始終 立足的點

接觸得太少了......
不知道該怎麼辦......
刺激少了
輸入少了
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始終看到這幾點

但是 又話說
還沒做到
看到再多次又有什麼用呢?
請堅強
請加油

read more...

October 27, 2001

短篇

這是解套

對你所不能掌握的一切 接受
對與你不同的世界 always open

我欣賞這般胸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