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02, 2011
《Das Recht der Gesellschaft》(社會中的法)
由台灣法理學會、臺灣大學人權暨法理學研究中心與台灣法學會基礎法學委員會共同邀請傑出學者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導讀重要的法理學經典著作-- 摘自系列官網http://classicsintro.wordpress.com/ (官網可收看演講的錄影紀錄)
11/01 Niklas Luhmann,《Das Recht der Gesellschaft》(社會中的法)
導讀人:鍾芳樺 (輔仁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在此紀錄的是我個人的聽講筆記, 如有錯誤應是背景不足造成的解讀問題. 請不吝留言指正.
部份內容採自wikipedia 條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klas_Luhmann
http://de.wikipedia.org/wiki/Niklas_Luhmann
1. Luhmann 的這本書《社會中的法》(1993)可以視為是系統理論的法律社會學, 也可以視為是一本給法律人參考的社會學. 延伸相關閱讀為《法社會學》(1972) 與《社會系統》(1984).
2. >>人組成社會, 人在社會中, 人被社會做出來, 人在社會中被想像出來.
在這層意義上, 個體死了之後社會還是存在, 所以人並不是社會的組成份. (例如電影Matrix 的設定)
類似的例子: 兩個人溝通產生對話時, 這兩個人之於此對話是必要的, 他們的想法之於這個對話也是必要的, 但是一旦對話完成後, 就算這兩個人消滅了, 這個對話還是存在, 而這兩個人都不再是這則對話的一部份了.
3. 社會可以是一個系統. 根據Luhmann 的學說, 系統論可以視之為一種選擇的理論. 相較於無限可能, 我們永遠是有限的, 必須做出選擇. 既然選擇是必要的, 也就需要協助選擇的機制存在. 系統論正是這樣的一種機制.
此概念映照到”法”的理論上, 法也是一種協助抉擇的系統觀點, 實用上可以用來代替道德的概念在社會中實踐.
4. 二階觀察的概念:
相對於黑格爾或康德”相信純然客觀與絕對觀點存在”的世界觀, Luhmann 強調二階觀察的概念. 也就是, 人一直想用單一觀念來理解萬物, 社會也偏好簡化選擇的機制. 但事實上, 觀點必須變化, 才能夠窺得事物全貌. 因此, 我們需要不同的系統觀點.
5. 系統論的簡化要義: 系統與環境
系統(system)之外稱做環境(environment). 因為環境過於複雜, 所以需要劃分出系統, 來過濾篩選資訊後抉擇. 系統自我定義的方法就是單一的觀念與符碼(code), 當它失去自我定義/區分的能力, 就又會融入環境之中. 類似生物個體在自然界, 身為一個微型的生化”系統”, 系統內部自有一套運作方式, 完成生命週期後, 組成的元素又回歸”環境”.
6. 政治, 法律, 經濟-- 作為系統 (非演講內容, 此點純粹來自de.wikipedia)
政治作為一個系統, 二元符碼是: 支配/不支配.
法律作為一個系統, 二元符碼是: 法/不法.
經濟作為一個系統, 二元符碼是: 擁有/不擁有.
政治與法律的互動為憲法, 法律與經濟的互動為契約和財產權, 經濟與政治的互動為徵稅. 可用圖片說明如下: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2/Systemtheorie_Luhmann.png
7. 法的判斷受社會背景影響.
在辨明某行為是法或不法時, 具有社會背景. 話語和行為都唯有在社會的背景下, 被解讀後, 才能夠被究責.
如: 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 放在社會背景下, 可能是師生戀. 於是”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這個行為, 作為師生戀, 被討論屬於法或不法. 如果沒有社會, 沒有師與生的定義, 以及沒有對於為人師者的社會期望, 則此行為被法的系統解讀的方式也將截然不同.
8. 不法是法的一部份.
意義一:規範預期
也就是法作為一個規範, 保護大眾所抱的”規範預期”(如生命安全受保障), 當此預期被破壞時(如有人犯殺人罪時), 失望並不代表法的失敗. 不法行為的存在本身並不是傷害了法的系統, 而是反而強調了法的重要性.
意義二:合法的不法
在我們說「依法行政」這句話時, 有時允許了”合法的不法”的存在, 例如違反人權或是違憲的法條. 此時不法行為的存在提供了關於不法的討論, 因而保留了法能夠自我修正與擴充的能力.
read more...
11/01 Niklas Luhmann,《Das Recht der Gesellschaft》(社會中的法)
導讀人:鍾芳樺 (輔仁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在此紀錄的是我個人的聽講筆記, 如有錯誤應是背景不足造成的解讀問題. 請不吝留言指正.
部份內容採自wikipedia 條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klas_Luhmann
http://de.wikipedia.org/wiki/Niklas_Luhmann
1. Luhmann 的這本書《社會中的法》(1993)可以視為是系統理論的法律社會學, 也可以視為是一本給法律人參考的社會學. 延伸相關閱讀為《法社會學》(1972) 與《社會系統》(1984).
2. >>人組成社會, 人在社會中, 人被社會做出來, 人在社會中被想像出來.
在這層意義上, 個體死了之後社會還是存在, 所以人並不是社會的組成份. (例如電影Matrix 的設定)
類似的例子: 兩個人溝通產生對話時, 這兩個人之於此對話是必要的, 他們的想法之於這個對話也是必要的, 但是一旦對話完成後, 就算這兩個人消滅了, 這個對話還是存在, 而這兩個人都不再是這則對話的一部份了.
3. 社會可以是一個系統. 根據Luhmann 的學說, 系統論可以視之為一種選擇的理論. 相較於無限可能, 我們永遠是有限的, 必須做出選擇. 既然選擇是必要的, 也就需要協助選擇的機制存在. 系統論正是這樣的一種機制.
此概念映照到”法”的理論上, 法也是一種協助抉擇的系統觀點, 實用上可以用來代替道德的概念在社會中實踐.
4. 二階觀察的概念:
相對於黑格爾或康德”相信純然客觀與絕對觀點存在”的世界觀, Luhmann 強調二階觀察的概念. 也就是, 人一直想用單一觀念來理解萬物, 社會也偏好簡化選擇的機制. 但事實上, 觀點必須變化, 才能夠窺得事物全貌. 因此, 我們需要不同的系統觀點.
5. 系統論的簡化要義: 系統與環境
系統(system)之外稱做環境(environment). 因為環境過於複雜, 所以需要劃分出系統, 來過濾篩選資訊後抉擇. 系統自我定義的方法就是單一的觀念與符碼(code), 當它失去自我定義/區分的能力, 就又會融入環境之中. 類似生物個體在自然界, 身為一個微型的生化”系統”, 系統內部自有一套運作方式, 完成生命週期後, 組成的元素又回歸”環境”.
6. 政治, 法律, 經濟-- 作為系統 (非演講內容, 此點純粹來自de.wikipedia)
政治作為一個系統, 二元符碼是: 支配/不支配.
法律作為一個系統, 二元符碼是: 法/不法.
經濟作為一個系統, 二元符碼是: 擁有/不擁有.
政治與法律的互動為憲法, 法律與經濟的互動為契約和財產權, 經濟與政治的互動為徵稅. 可用圖片說明如下: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2/Systemtheorie_Luhmann.png
7. 法的判斷受社會背景影響.
在辨明某行為是法或不法時, 具有社會背景. 話語和行為都唯有在社會的背景下, 被解讀後, 才能夠被究責.
如: 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 放在社會背景下, 可能是師生戀. 於是”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這個行為, 作為師生戀, 被討論屬於法或不法. 如果沒有社會, 沒有師與生的定義, 以及沒有對於為人師者的社會期望, 則此行為被法的系統解讀的方式也將截然不同.
8. 不法是法的一部份.
意義一:規範預期
也就是法作為一個規範, 保護大眾所抱的”規範預期”(如生命安全受保障), 當此預期被破壞時(如有人犯殺人罪時), 失望並不代表法的失敗. 不法行為的存在本身並不是傷害了法的系統, 而是反而強調了法的重要性.
意義二:合法的不法
在我們說「依法行政」這句話時, 有時允許了”合法的不法”的存在, 例如違反人權或是違憲的法條. 此時不法行為的存在提供了關於不法的討論, 因而保留了法能夠自我修正與擴充的能力.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8:46 PM
0
comments
Labels: comment
October 27, 2011
《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Rechtslehre》(法學的形上學基本原理)
由台灣法理學會、臺灣大學人權暨法理學研究中心與台灣法學會基礎法學委員會共同邀請傑出學者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導讀重要的法理學經典著作-- 摘自系列官網 http://classicsintro.wordpress.com/ (官網可收看演講的錄影紀錄)
10/11 Immanuel Kant,《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Rechtslehre》(法學的形上學基本原理)
導讀人:江玉林 (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
在此紀錄的是我個人的聽講筆記, 如有錯誤應是背景不足造成的解讀問題. 請不吝留言指正.
部分內容對照正義一書第五章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Michael Sandel
1. "人性尊嚴"的概念歧義極廣, 故實質用處侷限, 可以說是一種為了讓大家產生共識的"宣言式概念"(喊過就 算了), 也可以說是"用來滿足大眾對於法律的一種想像"(法律可用 於維護人性尊嚴). 在此概念宣讀完畢之後, 則可以用更具體的自由權與平等權概念來展開進一步討論.
2. 正義書中提到的, 康德的定然律令二"人即目的公式"可以解讀為"人性尊嚴" 的意義如下: 在市場與契約中, 任何東西皆有其價值與等價物, 然而人性尊嚴超乎一切價值之上, 是沒有等價物的. 因此引出了以下概念: 利用他人的勞務時, 須仍同時將對方當作"目的自身"來對待, 維持對方的"人性尊嚴".
3. 從著作脈絡來看, 康德寫了《道德形上學》, 而把它分為兩個部份: 《法學的形上學基本原理》 以及 《德行學的形上學基本原理》. 法(Rechts)與德行(Tugend) 的對比, 也可以用正義書中的對比觀念來理解. (以下直接分組順序呈現)
法的義務/外在義務/合法性/外在強制/行為/意念(Wille)/ 正當, 正義/經驗界的, 現象界的
德行的義務/內在義務/道德性/內在強制/動因/意志(Willkuer)/良善, 道德/非經驗的, 理體的
4. 承上, 法的義務是一種自由權. 德行的義務則是一種積極的自由權, 意志的自由: 消極面來看就是能夠獨立於感性影響之外(being free from), 積極面來看就是能夠自我決定, 並自我規範(being free to). 也就是"在守法的同時享有自由"的唯一方式, 就是自己身為立法者, 主權者.
5. 強制的道德法則要執行, 只能透過法條來實踐, 所以就變成外在的要求. 法的義務與德行的義務, 並非能互相包含的關係, 而是取決於外在強制力是否存在.
6. 康德討論了三個法律義務的分類, 基本上可以溯源到羅馬法, 都並非創見.
a. 成為正直的人-- 總是將自己與他人視為目的本身, 此為維持人性尊嚴, 展現人身為理性動物, 去除感性影響後的自由權. 以此作為法律的核心價值.
b. 勿對他人不法 (我的理解, 這應該已包涵於a.與c.)
c. 與他人共存於社會, 以確保財產-- 以財產權為例, 由Locke 的自然法概念, 過渡到現代概念, 康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提出了"形成公民社會"的觀念.
7. 康德的財產權論述瑕疵:
-- 當時歐洲的財產處於已分配狀態, 個人僅為繼承. 康德只是對於現狀自圓其說, 並沒有處理此分配的正義問題, 甚至提出重分配的概念
-- 康德提及了形成市民社會, 但是並沒有詳細討論形成公民社會所需的原初契約.
8. 回到歷史觀來看, "人性尊嚴"的定義其實受文化與歷史進程影響, 所以概念模糊而缺乏標準. 美國一般的法學主流並不重視"人性尊嚴"的概念. 雖然康德希望法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一種普遍的, 所有實踐理性持有者可想像的, 永續的和平", 但是現在看起來, 此概念與其說是普適, 卻還比較近似"一種當時的歐洲歷史文化為中心的概念".
read more...
10/11 Immanuel Kant,《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Rechtslehre》(法學的形上學基本原理)
導讀人:江玉林 (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
在此紀錄的是我個人的聽講筆記, 如有錯誤應是背景不足造成的解讀問題. 請不吝留言指正.
部分內容對照正義一書第五章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Michael Sandel
1. "人性尊嚴"的概念歧義極廣, 故實質用處侷限, 可以說是一種為了讓大家產生共識的"宣言式概念"(喊過就 算了), 也可以說是"用來滿足大眾對於法律的一種想像"(法律可用 於維護人性尊嚴). 在此概念宣讀完畢之後, 則可以用更具體的自由權與平等權概念來展開進一步討論.
2. 正義書中提到的, 康德的定然律令二"人即目的公式"可以解讀為"人性尊嚴" 的意義如下: 在市場與契約中, 任何東西皆有其價值與等價物, 然而人性尊嚴超乎一切價值之上, 是沒有等價物的. 因此引出了以下概念: 利用他人的勞務時, 須仍同時將對方當作"目的自身"來對待, 維持對方的"人性尊嚴".
3. 從著作脈絡來看, 康德寫了《道德形上學》, 而把它分為兩個部份: 《法學的形上學基本原理》 以及 《德行學的形上學基本原理》. 法(Rechts)與德行(Tugend) 的對比, 也可以用正義書中的對比觀念來理解. (以下直接分組順序呈現)
法的義務/外在義務/合法性/外在強制/行為/意念(Wille)/ 正當, 正義/經驗界的, 現象界的
德行的義務/內在義務/道德性/內在強制/動因/意志(Willkuer)/良善, 道德/非經驗的, 理體的
4. 承上, 法的義務是一種自由權. 德行的義務則是一種積極的自由權, 意志的自由: 消極面來看就是能夠獨立於感性影響之外(being free from), 積極面來看就是能夠自我決定, 並自我規範(being free to). 也就是"在守法的同時享有自由"的唯一方式, 就是自己身為立法者, 主權者.
5. 強制的道德法則要執行, 只能透過法條來實踐, 所以就變成外在的要求. 法的義務與德行的義務, 並非能互相包含的關係, 而是取決於外在強制力是否存在.
6. 康德討論了三個法律義務的分類, 基本上可以溯源到羅馬法, 都並非創見.
a. 成為正直的人-- 總是將自己與他人視為目的本身, 此為維持人性尊嚴, 展現人身為理性動物, 去除感性影響後的自由權. 以此作為法律的核心價值.
b. 勿對他人不法 (我的理解, 這應該已包涵於a.與c.)
c. 與他人共存於社會, 以確保財產-- 以財產權為例, 由Locke 的自然法概念, 過渡到現代概念, 康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提出了"形成公民社會"的觀念.
7. 康德的財產權論述瑕疵:
-- 當時歐洲的財產處於已分配狀態, 個人僅為繼承. 康德只是對於現狀自圓其說, 並沒有處理此分配的正義問題, 甚至提出重分配的概念
-- 康德提及了形成市民社會, 但是並沒有詳細討論形成公民社會所需的原初契約.
8. 回到歷史觀來看, "人性尊嚴"的定義其實受文化與歷史進程影響, 所以概念模糊而缺乏標準. 美國一般的法學主流並不重視"人性尊嚴"的概念. 雖然康德希望法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一種普遍的, 所有實踐理性持有者可想像的, 永續的和平", 但是現在看起來, 此概念與其說是普適, 卻還比較近似"一種當時的歐洲歷史文化為中心的概念".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10:47 PM
0
comments
Labels: comment
July 17, 2011
土地正義 2011年717凱道守夜行動
遲來的,我的人生第一次社運。這是一篇私人體驗的記事。
新聞報導:https://www.tahr.org.tw/news/384
抵達現場
下午將近三點,我到凱達格蘭大道時,兩座茅草屋跟一棵草紮大樹已經架好了, 據說這是早上10點到下午2點,一群青年志工的心血。我立刻找到了之前e-mail 連絡的負責人笑花,開始東幫西幫一些搬運的工作。活動尚未開始,現場的人不多,不忙的時候,我於是坐在路邊等著4點的志工集合。
這時出現幾位民眾,拿著建國標語或是反馬英九的旗幟,主辦人們很客氣地請他們收起來,請他們理解今天只能專注於活動訴求:土地正義、農民地權、土徵法修法。除此之外的標語,為避免模糊焦點,都是不允許的。某些人稍有反彈,言語行為上騷擾了志工一番。最後還是安然地撤下了這些大小旗子,謝天謝地。
除此之外,正當事前籌備如火如荼時,警察要求要找負責人。我協助帶路之後,聽見他們說的是,請負責人要控制路邊的攤販,請他們不許佔用人行道。沒有參加過現場活動的我略帶疑惑,原來只要申請了集會活動,連週邊秩序都要歸活動人管了,不是警察直接去處理。
由於我是第一次參加街頭運動,加上純然是看了網路文章之後個人參與,不免有點狀況外/ 局外人的感覺。於是我向同樣坐在旁邊,等待志工集合時間,在聊天的兩位青年志工搭訕,問他們是從何而來參加這個活動的。他們其中一位還是學生,說是因為接觸青平台而得知(根據官網,青平台是一個長期關 注思想文化與社會實踐的青年群體)。另一位服役中的年輕人則也是自己本身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獨自來的。我很訝異,原來像我這樣自己一個人,不隸屬於任何組織團體,自發參加的志工,並不稀少。
陸續到場
越來越多人開始聚集,糾察組的志工們站在各定點維持秩序與引導。服務清潔組的我,幫忙搬板凳,排紅色塑膠椅,發送活動布條。
第一次進大觀園的劉姥姥我,再度明白了,原來不只志工,連參加者都真真正正有大量自發的個人參加:他們或者帶著小狗,抱著小孩,牽著伴侶,也有嘻笑穿著西裝禮服來的。為了讓這些「絕對沒有領到走路工酬勞,穿著打扮五花八門」的參與者,看來更有整體感也做為識別,現場發送布條與貼紙,義賣區也有T恤可購買。 標語大多是:土地正義、反圈地反搶水、政府強盜農民怒、農村出代誌。當然少不了一些社群,如社區大學或是產銷班,還有如都市更新公平促進議題相關的團體,由於對土地徵收法感到切身,也來聲援。
最受矚目的自然仍是今天的主角,各地的自救會。一車車的遊覽車陸續帶來全省各地的農村代表。我看到有人有著外公的腳掌,那是只有種田人才會有的腳--粗糙黝黑佈滿老繭,甚至腳弓都有其特別的弧度。我看到有人帶著我親愛的外公阿婆才有的那種布袋,我至今沒有在農村以外的地方看到。一位很老的老爺爺手腳發抖, 用一根可以用在鋤頭上的木棍當作拐杖,很愉快地坐在第一排,樂於與人交談,點起一根菸,在雨中穿著雨衣,面無不悅地等著。大部分的自救會民眾都戴著斗笠避雨。斗笠上綁著抗議布條,甚至用麥克筆寫著訴求,一想到這是他們平日每天下田戴著揮汗的斗笠,這次在雨中卻是完全不同的場景,為他們遮雨,讓他們來表達對政府的不滿。我承認看著,我有點心酸起來。
活動開始
其實我大多時候都在忙碌穿梭著,所以沒有很瞭解台上在做什麼。大致上是自救會上台表達他們的心聲,穿插著一些音樂家的表演,用歌曲唱出我們的困境與不滿。 氣氛一直熱絡但理性,偶爾有台上的發言者使用粗話,但是並不太多。華語、台語、客語的發表都有。
自救會之中,我比較完整聽到的只有灣寶, 該地區的開發徵收案,已經在今年四月圓滿落幕了。他們說,15年前他們戰過一次,去年他們又戰了一次,土地徵收法一日不修改,一日不能夠杜絕政府心血來潮就浮濫徵收農地的擾民狀況。所以即使他們的個案已經圓滿落幕,他們還是到場聲援。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抗爭成功是各界相挺的結果,是幸運的結尾,但是他們要感恩並且報答這份支持的力量,希望所有徵收案都能夠有公平正義的程序與結果。
除此之外的時間,我與一些零散的參加者交談。一位老伯伯是雲林人,年輕時就到台北發展,住在萬華。他一個人來。我說很佩服他,他非常認真地告訴我:不能夠看雲林人被政府欺負。我又是一陣血液溫度上升,說不出話來應對。另外還有土城彈藥庫產銷班,當年也是逃過徵收,一群人現在經營小規模的無毒農莊,聽起來是個假日休閒的好去處。當我穿梭人群之中時,常聽到民眾的問候,說有我們年輕人參加真好、說感謝我們的辛勞,看著他們拿出環保筷與環保杯來使用現場提供的物資,我知道,他們不是一群暫時心血來潮的人。他們是真正在社會各個角落,默默看著,默默做著,和我一樣,想為台灣帶來美好的微小改變的人們。
活動結束
其中遇到一位民眾,因為到了現場深受感動,於是臨時決定發心捐贈隔日早餐100份,所以他仔細地在服務台問著,要找誰、要送到哪裡,才能夠讓要在凱道上過夜的民眾們能夠收到這份贈禮。
有許多自救會搭車趕路抵達,在現場用晚餐。辛苦的活動工作人員們,轉播媒體的人員也是。服務清潔組收到指示,把現場的便當垃圾一一分類,廚餘,水瓶,一般垃圾,便當盒。我與另外五六個非常可愛的好孩子,一起處理了上百個便當盒。大家不怕髒、不怕累地,蹲在路邊仔細分類。不希望這場抗爭,是一種徒具形式的自我感覺良好大會。這是一個真正具有清晰理念,很棒的活動。
(心得:雙手與夾子處理了很多廚餘和養樂多罐,洗手之後只有養樂多的味道會留下來,竟然沒有餿味,這是新學到的一課!)
(我又偷偷搭訕了另外兩個非常可愛的小女生工作人員。他們也都是獨立到場的學生,真是太可愛了!)
會後幫忙改變場地設置,一般民眾領取睡墊席地而臥。另外闢區為核心人士設置的研討會,想來是要深夜繼續討論。令人更加看到、感受到這個系列活動的深度。
夜了,凱達格蘭大道晚安。
後記
政府聽到了嗎?我們要的不是個案處理,不是「講道義不講正義」;我們要的是從根本修法,且要求政府守法,停止浮濫徵收農地。不要再說為了經濟發展了,不出五十年內,世界糧食危機來襲的時候,這些農地改建為工業區、科技園區,他們所帶來的產值,能為我們在世界糧荒之中搶到糧食嗎?金錢以外的價值,人與土地的感情是不容拔除的。農民們不要錢,只要他們代代相傳的土地,這點真的這麼難以理解嗎?
第一次參加街頭運動,我感恩且感動。毫不後悔。這是一場我驕傲參加過的盛宴。
延伸閱讀:
大法官 釋字第718號解釋:緊急偶發集遊採許可制 違憲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3210129.aspx
「講道義不講正義」一語出處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32129
蔡培慧:從社運到立院,對抗第三波圈地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25-opinion-tsaipeihui-socialmovement
read more...
新聞報導:https://www.tahr.org.tw/news/384
抵達現場
下午將近三點,我到凱達格蘭大道時,兩座茅草屋跟一棵草紮大樹已經架好了, 據說這是早上10點到下午2點,一群青年志工的心血。我立刻找到了之前e-mail 連絡的負責人笑花,開始東幫西幫一些搬運的工作。活動尚未開始,現場的人不多,不忙的時候,我於是坐在路邊等著4點的志工集合。
這時出現幾位民眾,拿著建國標語或是反馬英九的旗幟,主辦人們很客氣地請他們收起來,請他們理解今天只能專注於活動訴求:土地正義、農民地權、土徵法修法。除此之外的標語,為避免模糊焦點,都是不允許的。某些人稍有反彈,言語行為上騷擾了志工一番。最後還是安然地撤下了這些大小旗子,謝天謝地。
除此之外,正當事前籌備如火如荼時,警察要求要找負責人。我協助帶路之後,聽見他們說的是,請負責人要控制路邊的攤販,請他們不許佔用人行道。沒有參加過現場活動的我略帶疑惑,原來只要申請了集會活動,連週邊秩序都要歸活動人管了,不是警察直接去處理。
由於我是第一次參加街頭運動,加上純然是看了網路文章之後個人參與,不免有點狀況外/ 局外人的感覺。於是我向同樣坐在旁邊,等待志工集合時間,在聊天的兩位青年志工搭訕,問他們是從何而來參加這個活動的。他們其中一位還是學生,說是因為接觸青平台而得知(根據官網,青平台是一個長期關 注思想文化與社會實踐的青年群體)。另一位服役中的年輕人則也是自己本身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獨自來的。我很訝異,原來像我這樣自己一個人,不隸屬於任何組織團體,自發參加的志工,並不稀少。
陸續到場
越來越多人開始聚集,糾察組的志工們站在各定點維持秩序與引導。服務清潔組的我,幫忙搬板凳,排紅色塑膠椅,發送活動布條。
第一次進大觀園的劉姥姥我,再度明白了,原來不只志工,連參加者都真真正正有大量自發的個人參加:他們或者帶著小狗,抱著小孩,牽著伴侶,也有嘻笑穿著西裝禮服來的。為了讓這些「絕對沒有領到走路工酬勞,穿著打扮五花八門」的參與者,看來更有整體感也做為識別,現場發送布條與貼紙,義賣區也有T恤可購買。 標語大多是:土地正義、反圈地反搶水、政府強盜農民怒、農村出代誌。當然少不了一些社群,如社區大學或是產銷班,還有如都市更新公平促進議題相關的團體,由於對土地徵收法感到切身,也來聲援。
最受矚目的自然仍是今天的主角,各地的自救會。一車車的遊覽車陸續帶來全省各地的農村代表。我看到有人有著外公的腳掌,那是只有種田人才會有的腳--粗糙黝黑佈滿老繭,甚至腳弓都有其特別的弧度。我看到有人帶著我親愛的外公阿婆才有的那種布袋,我至今沒有在農村以外的地方看到。一位很老的老爺爺手腳發抖, 用一根可以用在鋤頭上的木棍當作拐杖,很愉快地坐在第一排,樂於與人交談,點起一根菸,在雨中穿著雨衣,面無不悅地等著。大部分的自救會民眾都戴著斗笠避雨。斗笠上綁著抗議布條,甚至用麥克筆寫著訴求,一想到這是他們平日每天下田戴著揮汗的斗笠,這次在雨中卻是完全不同的場景,為他們遮雨,讓他們來表達對政府的不滿。我承認看著,我有點心酸起來。
活動開始
其實我大多時候都在忙碌穿梭著,所以沒有很瞭解台上在做什麼。大致上是自救會上台表達他們的心聲,穿插著一些音樂家的表演,用歌曲唱出我們的困境與不滿。 氣氛一直熱絡但理性,偶爾有台上的發言者使用粗話,但是並不太多。華語、台語、客語的發表都有。
自救會之中,我比較完整聽到的只有灣寶, 該地區的開發徵收案,已經在今年四月圓滿落幕了。他們說,15年前他們戰過一次,去年他們又戰了一次,土地徵收法一日不修改,一日不能夠杜絕政府心血來潮就浮濫徵收農地的擾民狀況。所以即使他們的個案已經圓滿落幕,他們還是到場聲援。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抗爭成功是各界相挺的結果,是幸運的結尾,但是他們要感恩並且報答這份支持的力量,希望所有徵收案都能夠有公平正義的程序與結果。
除此之外的時間,我與一些零散的參加者交談。一位老伯伯是雲林人,年輕時就到台北發展,住在萬華。他一個人來。我說很佩服他,他非常認真地告訴我:不能夠看雲林人被政府欺負。我又是一陣血液溫度上升,說不出話來應對。另外還有土城彈藥庫產銷班,當年也是逃過徵收,一群人現在經營小規模的無毒農莊,聽起來是個假日休閒的好去處。當我穿梭人群之中時,常聽到民眾的問候,說有我們年輕人參加真好、說感謝我們的辛勞,看著他們拿出環保筷與環保杯來使用現場提供的物資,我知道,他們不是一群暫時心血來潮的人。他們是真正在社會各個角落,默默看著,默默做著,和我一樣,想為台灣帶來美好的微小改變的人們。
活動結束
其中遇到一位民眾,因為到了現場深受感動,於是臨時決定發心捐贈隔日早餐100份,所以他仔細地在服務台問著,要找誰、要送到哪裡,才能夠讓要在凱道上過夜的民眾們能夠收到這份贈禮。
有許多自救會搭車趕路抵達,在現場用晚餐。辛苦的活動工作人員們,轉播媒體的人員也是。服務清潔組收到指示,把現場的便當垃圾一一分類,廚餘,水瓶,一般垃圾,便當盒。我與另外五六個非常可愛的好孩子,一起處理了上百個便當盒。大家不怕髒、不怕累地,蹲在路邊仔細分類。不希望這場抗爭,是一種徒具形式的自我感覺良好大會。這是一個真正具有清晰理念,很棒的活動。
(心得:雙手與夾子處理了很多廚餘和養樂多罐,洗手之後只有養樂多的味道會留下來,竟然沒有餿味,這是新學到的一課!)
(我又偷偷搭訕了另外兩個非常可愛的小女生工作人員。他們也都是獨立到場的學生,真是太可愛了!)
會後幫忙改變場地設置,一般民眾領取睡墊席地而臥。另外闢區為核心人士設置的研討會,想來是要深夜繼續討論。令人更加看到、感受到這個系列活動的深度。
夜了,凱達格蘭大道晚安。
後記
政府聽到了嗎?我們要的不是個案處理,不是「講道義不講正義」;我們要的是從根本修法,且要求政府守法,停止浮濫徵收農地。不要再說為了經濟發展了,不出五十年內,世界糧食危機來襲的時候,這些農地改建為工業區、科技園區,他們所帶來的產值,能為我們在世界糧荒之中搶到糧食嗎?金錢以外的價值,人與土地的感情是不容拔除的。農民們不要錢,只要他們代代相傳的土地,這點真的這麼難以理解嗎?
第一次參加街頭運動,我感恩且感動。毫不後悔。這是一場我驕傲參加過的盛宴。
延伸閱讀:
大法官 釋字第718號解釋:緊急偶發集遊採許可制 違憲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3210129.aspx
「講道義不講正義」一語出處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32129
蔡培慧:從社運到立院,對抗第三波圈地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25-opinion-tsaipeihui-socialmovement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2:22 AM
0
comments
September 30, 2010
信
Dear m,
其實仔細想想, 我並不是一個看過很多書的人
尤其年紀越大有看得越少的傾向
因為對我來說, 書是一種我需要安定感才會轉而求助的工具
我一直很記得心靈捕手裡的一段話, 大意是說:
你可以讀米開朗基羅的文獻, 了解他的生平, 但是你不知道在西斯廷教堂聞到的味道
你可以讀十四行詩, 但是你不能了解愛情
那段羅賓威廉斯的獨白幾乎讓我落淚
因為我知道那是我在哲學世界的書本裡尋找心靈平靜的時候, 心底明知的道理
感謝上天, 回顧這些年來, 我的親身經歷是大大增加了
我試著調合我生活中的平靜與熱情, 理論與實際
就像水泥那樣
太多水不成型, 太多砂和不開
惟有依著用途, 選擇正確比例的時候
才能夠建築可用的結構
w.
read more...
其實仔細想想, 我並不是一個看過很多書的人
尤其年紀越大有看得越少的傾向
因為對我來說, 書是一種我需要安定感才會轉而求助的工具
我一直很記得心靈捕手裡的一段話, 大意是說:
你可以讀米開朗基羅的文獻, 了解他的生平, 但是你不知道在西斯廷教堂聞到的味道
你可以讀十四行詩, 但是你不能了解愛情
那段羅賓威廉斯的獨白幾乎讓我落淚
因為我知道那是我在哲學世界的書本裡尋找心靈平靜的時候, 心底明知的道理
感謝上天, 回顧這些年來, 我的親身經歷是大大增加了
我試著調合我生活中的平靜與熱情, 理論與實際
就像水泥那樣
太多水不成型, 太多砂和不開
惟有依著用途, 選擇正確比例的時候
才能夠建築可用的結構
w.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2:20 PM
0
comments
August 23, 2010
信
Dear ff,
相對於你對"意識"的好奇, 大學時期的我, 感興趣的方向是"真理". 當時的我渴望一種恆常之道. 我混雜地修了許多課程, 包括老莊思想, 希臘古典哲學, 佛學入門, 與存在主義選讀. 每一堂課都瞥見真理的一點影蹤, 卻也都讓我感到不足, 想要再追尋下去. 第一次讀到赫塞的文章節選就是在這樣的課堂上. 當時令我印象更深刻的其實是祈克果的文章內容. 他提到了inwardness 的概念, 以及subjective truth. 雖說他一直宣稱自己是基督徒, 但是卻不受教廷權威的歡迎. 因為他總是強調個人的價值, 以及信仰和內在的力量是如何地獨立於神的存在證據之外. 也同樣在課堂上, 我第一次聽聞佛教的內容如何地是被歸類為無神論, 以及它所說的無常.
很幸運地有個喜歡買書的姊姊, 家中恰好有佛陀之心這本書 (你前信所提及的"The Heart of Buddha's Teaching" By Thich Nhat Hanh), 週末於是翻閱了一下. 雖然內容大綱是聽聞過的四聖諦八正道, 與前一次在課堂上接觸已經事隔超過七, 八年, 期間經歷與閱讀累積, 加上一行禪師的清楚簡單寫法, 又有了新的理解. 看完了第一部份, 我尤其覺得有趣的是他提出的, 改"苦寂滅道"為"滅道苦寂: 樂的可能,樂的實現,苦的存在,苦的原因". 不環繞"苦"為中心, 且由目標方向開始, 倒是比較迎合現代人的習性, 有由世俗諦引人入門的味道.
活在當下, 的確是最原本最單純的狀態, 卻由於我們受環境的影響, 產生了太多念頭, 變得離它如此之遠. "Yes man" 這部電影你看過嗎? 我喜歡他在戲謔之中, 卻表達了"開啟每一刻的可能性"的想法. 我想我已經有了順境中的平靜, 然而我沒有經歷過逆境中的考驗, 也尚在尋找將慈悲之心化為實行的具體方法. 而這些將是一生的功課.
"真理"的另一個發展方向, "真實", 讓我開始對於"存在"產生興趣. 我的文章裡曾經提到現象學與海德格的此在(Dasein). 在我粗淺的認識裡,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本體論. 古典的唯物或是唯心理論, 往往忽略觀察者的角色, 企圖透過一種"上帝之眼"(絕對純然的客觀)來分析"存在"的觀念. 但是海德格卻是以Dasein 的模型, 敘述一種dynamic, interactive 的存在方式, 在我眼中, 是接近流浪者之歌裡的那條河流的. 我一直想再回去重新閱讀那段時期的筆記. 這一兩年以來, 翻閱大學研究所時期, 修哲學課的筆記, 總覺得如果再有時間重新讀一遍, 必定可以更能將當年僅是令我著迷的概念與文字, 化為自己的血肉與哲學.
w.
read more...
相對於你對"意識"的好奇, 大學時期的我, 感興趣的方向是"真理". 當時的我渴望一種恆常之道. 我混雜地修了許多課程, 包括老莊思想, 希臘古典哲學, 佛學入門, 與存在主義選讀. 每一堂課都瞥見真理的一點影蹤, 卻也都讓我感到不足, 想要再追尋下去. 第一次讀到赫塞的文章節選就是在這樣的課堂上. 當時令我印象更深刻的其實是祈克果的文章內容. 他提到了inwardness 的概念, 以及subjective truth. 雖說他一直宣稱自己是基督徒, 但是卻不受教廷權威的歡迎. 因為他總是強調個人的價值, 以及信仰和內在的力量是如何地獨立於神的存在證據之外. 也同樣在課堂上, 我第一次聽聞佛教的內容如何地是被歸類為無神論, 以及它所說的無常.
很幸運地有個喜歡買書的姊姊, 家中恰好有佛陀之心這本書 (你前信所提及的"The Heart of Buddha's Teaching" By Thich Nhat Hanh), 週末於是翻閱了一下. 雖然內容大綱是聽聞過的四聖諦八正道, 與前一次在課堂上接觸已經事隔超過七, 八年, 期間經歷與閱讀累積, 加上一行禪師的清楚簡單寫法, 又有了新的理解. 看完了第一部份, 我尤其覺得有趣的是他提出的, 改"苦寂滅道"為"滅道苦寂: 樂的可能,樂的實現,苦的存在,苦的原因". 不環繞"苦"為中心, 且由目標方向開始, 倒是比較迎合現代人的習性, 有由世俗諦引人入門的味道.
活在當下, 的確是最原本最單純的狀態, 卻由於我們受環境的影響, 產生了太多念頭, 變得離它如此之遠. "Yes man" 這部電影你看過嗎? 我喜歡他在戲謔之中, 卻表達了"開啟每一刻的可能性"的想法. 我想我已經有了順境中的平靜, 然而我沒有經歷過逆境中的考驗, 也尚在尋找將慈悲之心化為實行的具體方法. 而這些將是一生的功課.
"真理"的另一個發展方向, "真實", 讓我開始對於"存在"產生興趣. 我的文章裡曾經提到現象學與海德格的此在(Dasein). 在我粗淺的認識裡,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本體論. 古典的唯物或是唯心理論, 往往忽略觀察者的角色, 企圖透過一種"上帝之眼"(絕對純然的客觀)來分析"存在"的觀念. 但是海德格卻是以Dasein 的模型, 敘述一種dynamic, interactive 的存在方式, 在我眼中, 是接近流浪者之歌裡的那條河流的. 我一直想再回去重新閱讀那段時期的筆記. 這一兩年以來, 翻閱大學研究所時期, 修哲學課的筆記, 總覺得如果再有時間重新讀一遍, 必定可以更能將當年僅是令我著迷的概念與文字, 化為自己的血肉與哲學.
w.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2:29 PM
0
comments
Labels: letters, retrospect
December 29, 2009
台灣主權雜想之二-- 民族主義
以下是對於第一篇裡的經驗反思過後所寫的
這些思路歷程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
有著深刻的意義
(接下來計畫還有兩篇,要討論較為晚近以來的想法)
--------------------------------------------------------------------
簡單地來說,我在這裡與中國學生的互動,就是一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吧!為了避免話不投機時的尷尬,也為了多練習英語,在充滿國際學生的場合裡,我總有意識地不去主動搭訕中國人,也不主動把交談語言轉換成中文(這裡中國學生說中文的風氣挺盛的) 。
有關政治這個話題更是。明知道他們在國際關係上是強勢一方,即便在這裡也是學生勢力龐大,主動提起?我不是笨蛋。如果被問起是不是Chinese,我總是說我是台灣人,不直接承認或否認原本的問題。這樣也沒錯吧。就算是中國人也可以報上祖籍哪裡吧?
就像反作用力唯有作用力出現的時候才現身一樣,我對他們保持著不主動的距離。我的確是有期待獨立的立場,但是也不會想要宣示或宣傳。
我對於對岸人士對統獨問題的見解瞭解不多,但聽過J 的上海大嫂說: 「我們才不在意台灣獨不獨立,只要你們別支持法輪功就好。」今年八月到上海去玩的那一趟,也曾在理髮店裡跟理髮師們交談過,其中一個人被其他人笑稱是國民黨遺留在中國大陸的後代,因為他對於共產黨多有批評,更完全不支持中國應該取回台灣。我天真地相信了那是他的意見。稍後父親告訴我,那只是他們做生意的人討好的圓融狡詐,明知道我來自台灣,總不想得罪客人。
之前跟那位同學Y 的討論真的很棒。我先說台灣回不回歸對台灣人很有差別(國際地位上, 政治制度上) ,但是對中國大陸的人真的有差別嗎?比如對於一個普通的中國鄉下農民,台灣回歸了沒有,有差別嗎?我不認為有。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問他假使這樣是不是中國的民眾並沒有必要插嘴這個問題?
他的反應是:怎麼會沒有差別!中國民間普遍地對於台灣回歸抱持著期待。繼香港澳門之後,台灣,這僅剩的一個離開母親的孩子的歸來,對於民族主義將是多麼大的鼓舞。
我提出之前所聽到的兩位上海人的意見。Y 告訴我那並不是普遍的。他認為上海是個特殊的地方。但是除了上海,在全國各地其他地方,普遍都是有共識要收復台灣的,而且相信最終解決之道就是訴諸武力。
我覺得很神奇。這樣的理直氣壯地討論使用武力,而從不覺得戰爭帶來的死亡足惜。到底是怎麼樣強大的力量驅動這樣的盲目呢?不把屬於某個集合名下的人命當做人命來看待,而能夠想法如此堅決。究其根本,我看到”民族主義”一辭浮現。
這似乎解釋了我一直疑惑的許多問題。台灣一向缺乏民族主義。這未必是一件好事,但也其實不是一件壞事。台灣居民對於認同始終無法聚焦。應該說是,如果台灣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有兩種可能:一種民族主義的選擇是大中國民族主義,承認並接受我們與中國大陸的血緣,期待民族的統一,大家何不高高興興擺脫美國的操弄,與中國開始商談條件統一;另一種民族主義的選擇是屬地性的,從此定義現在台灣的組成份子為一個民族,包括原住民,早移民過來的所謂本省人,晚移民過來的所謂外省人,以及所有其他如外籍新娘,落籍人士等等。如果台灣有強烈的第二種民族主義,則會想要宣示台灣的主權獨立。
問題是沒有。台灣其實根本沒有民族主義。沒有強烈的,共通的民族主義。有的只是不敢檯面上大聲喊的想念家鄉的大中國主義,跟最近喊得很大聲卻其實以曲解政治對手,將錯誤觀念暗渡陳倉以利己的”台灣人”排他民族主義。因為欠缺強烈的民族主義,台灣彷彿並不感覺迫切。很多人都說:現在事實上就是獨立自主,何必喊出來刺激對岸?滿意於維持現狀,避免爭端,原因或許就是台灣人不認為他需要宣示他自己。
跟Y的一席話簡直讓我覺得,像他這樣的中國青年對台海問題認真得驚人。因為對比於我自己從不覺得在台灣誰是認真嚴正的想著這個問題,政治人物看起來都恐怕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同學朋友之間也沒見過誰會很喜歡談這個問題。(試想: 你遇到中國大陸來的人會想趨上前去知道他對這個議題的看法嗎?Y 以及我在課堂上遇到的L就會!他們對我這個台灣人的想法有興趣。)
台灣一向缺乏民族主義。這未必是一件好事,但也其實不是一件壞事。至少現在政治新聞看起來像娛樂新聞,強烈支持者們多半像瘋狗多過像以生命堅持理念的烈士。這對我來說沒什麼不好。這是我熟悉的台灣景象。如果有一天有所改變,不知道我會不會覺得很懷念……
read more...
這些思路歷程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
有著深刻的意義
(接下來計畫還有兩篇,要討論較為晚近以來的想法)
--------------------------------------------------------------------
簡單地來說,我在這裡與中國學生的互動,就是一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吧!為了避免話不投機時的尷尬,也為了多練習英語,在充滿國際學生的場合裡,我總有意識地不去主動搭訕中國人,也不主動把交談語言轉換成中文(這裡中國學生說中文的風氣挺盛的) 。
有關政治這個話題更是。明知道他們在國際關係上是強勢一方,即便在這裡也是學生勢力龐大,主動提起?我不是笨蛋。如果被問起是不是Chinese,我總是說我是台灣人,不直接承認或否認原本的問題。這樣也沒錯吧。就算是中國人也可以報上祖籍哪裡吧?
就像反作用力唯有作用力出現的時候才現身一樣,我對他們保持著不主動的距離。我的確是有期待獨立的立場,但是也不會想要宣示或宣傳。
我對於對岸人士對統獨問題的見解瞭解不多,但聽過J 的上海大嫂說: 「我們才不在意台灣獨不獨立,只要你們別支持法輪功就好。」今年八月到上海去玩的那一趟,也曾在理髮店裡跟理髮師們交談過,其中一個人被其他人笑稱是國民黨遺留在中國大陸的後代,因為他對於共產黨多有批評,更完全不支持中國應該取回台灣。我天真地相信了那是他的意見。稍後父親告訴我,那只是他們做生意的人討好的圓融狡詐,明知道我來自台灣,總不想得罪客人。
之前跟那位同學Y 的討論真的很棒。我先說台灣回不回歸對台灣人很有差別(國際地位上, 政治制度上) ,但是對中國大陸的人真的有差別嗎?比如對於一個普通的中國鄉下農民,台灣回歸了沒有,有差別嗎?我不認為有。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問他假使這樣是不是中國的民眾並沒有必要插嘴這個問題?
他的反應是:怎麼會沒有差別!中國民間普遍地對於台灣回歸抱持著期待。繼香港澳門之後,台灣,這僅剩的一個離開母親的孩子的歸來,對於民族主義將是多麼大的鼓舞。
我提出之前所聽到的兩位上海人的意見。Y 告訴我那並不是普遍的。他認為上海是個特殊的地方。但是除了上海,在全國各地其他地方,普遍都是有共識要收復台灣的,而且相信最終解決之道就是訴諸武力。
我覺得很神奇。這樣的理直氣壯地討論使用武力,而從不覺得戰爭帶來的死亡足惜。到底是怎麼樣強大的力量驅動這樣的盲目呢?不把屬於某個集合名下的人命當做人命來看待,而能夠想法如此堅決。究其根本,我看到”民族主義”一辭浮現。
這似乎解釋了我一直疑惑的許多問題。台灣一向缺乏民族主義。這未必是一件好事,但也其實不是一件壞事。台灣居民對於認同始終無法聚焦。應該說是,如果台灣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有兩種可能:一種民族主義的選擇是大中國民族主義,承認並接受我們與中國大陸的血緣,期待民族的統一,大家何不高高興興擺脫美國的操弄,與中國開始商談條件統一;另一種民族主義的選擇是屬地性的,從此定義現在台灣的組成份子為一個民族,包括原住民,早移民過來的所謂本省人,晚移民過來的所謂外省人,以及所有其他如外籍新娘,落籍人士等等。如果台灣有強烈的第二種民族主義,則會想要宣示台灣的主權獨立。
問題是沒有。台灣其實根本沒有民族主義。沒有強烈的,共通的民族主義。有的只是不敢檯面上大聲喊的想念家鄉的大中國主義,跟最近喊得很大聲卻其實以曲解政治對手,將錯誤觀念暗渡陳倉以利己的”台灣人”排他民族主義。因為欠缺強烈的民族主義,台灣彷彿並不感覺迫切。很多人都說:現在事實上就是獨立自主,何必喊出來刺激對岸?滿意於維持現狀,避免爭端,原因或許就是台灣人不認為他需要宣示他自己。
跟Y的一席話簡直讓我覺得,像他這樣的中國青年對台海問題認真得驚人。因為對比於我自己從不覺得在台灣誰是認真嚴正的想著這個問題,政治人物看起來都恐怕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同學朋友之間也沒見過誰會很喜歡談這個問題。(試想: 你遇到中國大陸來的人會想趨上前去知道他對這個議題的看法嗎?Y 以及我在課堂上遇到的L就會!他們對我這個台灣人的想法有興趣。)
台灣一向缺乏民族主義。這未必是一件好事,但也其實不是一件壞事。至少現在政治新聞看起來像娛樂新聞,強烈支持者們多半像瘋狗多過像以生命堅持理念的烈士。這對我來說沒什麼不好。這是我熟悉的台灣景象。如果有一天有所改變,不知道我會不會覺得很懷念……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4:35 PM
0
comments
台灣主權雜想之一-- 個人經驗
這一系列文章是用來紀錄我自己這幾年來
關於台灣的主權問題的遭遇與想法
特別是與中國的牽扯
以下是我初到美國的第一個月所寫下的文章
應該算是紀錄了一場我所經歷的文化衝擊
場景是開學前我所參加的新生訓練會場
訓練內容是為了加強國際學生之後當助教的能力而設計的
-------------------------------------------------------------------
這件事的起源是因為在新生訓練的場合上,有一段是分成小組做授課練習。因為這是個各國學生薈萃的地方,理所當然地很多人選的授課內容都是自己的家鄉。我也選擇了介紹台灣。但是因為組裡10 個人裡有4 個人是中國人,我為了避免政治敏感,並沒有多提台海問題;而且雖然不願意,我的報告裡卻始終稱台灣為我的家鄉(my hometown) ,或是美麗的小島,避免使用”我的國家(my country)”這樣的字眼。也算是一種對於聽眾組成份子的尊重。(因為無法預想他們的立場與反應,而那個報告練習的重點也該著眼於身為一個未來要授課的人的表達能力,不是我們組裡的私人衝突) 雖有提到台灣長久以來受殖民的歷史,但是中國問題部份,就只是說這是一個進行中的不明朗情況。我比較著墨於台灣的獨特地理與生態環境。這個報告很順利。好幾個新朋友都很喜歡。他們都覺得很驚奇,也覺得增加了對台灣的認識。
在我報告完之後,三位中國學生也都有報告。但是他們紛紛選擇了其他課題來授課,沒有選擇介紹中國。直到最後一位中國學生,他介紹了中國。他從失去外蒙古說起,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中國地圖,把秋海棠變成了老母雞。又畫出台灣,用大中國主義說如何地希望台灣投歸祖國的懷抱。現場我心底有很深的悲傷,遺憾我考量過後決定付出的尊重,竟然還是沒有換到對方尊重;但是也還是打定原來的主意,把重點放在我們的授課訓練上,避免跟他有衝突。但是就算撇開他的政治理念不談,他的介紹還是既短又空洞,淪為口號。在場其他外國學生們都紛紛表示錯愕。
因為我的英文比那位中國學生好,所以認識的、交談的人也比他多。之後我認識的好幾個人都來問我:你當時心裡怎麼想?有的人當天問,有的人隔了將近一週才問起。總之當時的狀況就是我從不主動提起,但是其他國際學生都會好奇起來這樣的地步。身邊的人都覺得那位學生的”演說”近乎挑釁。
同一天稍晚,另一位同組的中國學生遇到我就向我打招呼。表示他想跟我談談台海問題。因為他的形象比起剛提過的那位學生要來得友善且理性,所以我也不介意一談。於是我們就在走廊上開始了那場後來讓我的詢問度大增的討論。
他真的是很理性地在討論。我們互相表述自己的看法,也分析我們兩方對於民族情感、政治現況、經濟上的合作必須、人民的普遍態度、甚至美國對此問題的涉入云云,等等不同的意見。那其實是一場還蠻有趣的討論。的確讓我更明白一些前所未聞的看法。其中,卻也還是讓我見識到了這位已經是很理性的同學,卻還是相堅持著中國對他們的催眠:「台灣回歸祖國是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而且不是台灣人民能決定的。」話說到底,仍然就是武力恫赫。
最後這場討論是被新生訓練的下一個行程打斷的。那天匆匆結束我們的討論我也就忘了,但是之後實在太多人問起,所以我就一次又一次地解釋。
「不,我不會同意課堂上那位同學的看法。」
「 是,我覺得他有點挑釁。」
「但是,不,我想在新生訓練裡討論這些不太恰當。」
「對,後來跟另一位同學在走廊上用中文交談了很久的就是我。」
「是, 我們是在談這個問題。」
「想要知道台灣的歷史跟我們這一方的政治意見嗎?」
「 我很樂意解釋!」
所以我毫無保留地解釋了我所知的中國與台灣的歷史民族淵源,國民黨政權的開始與之後曾發生的省籍問題,這幾年內的政治制度改善跟言論自由的大增,台灣普遍缺乏民族主義的催眠所以現在意見仍然很分歧,有人想獨立, 也有人想統一,各有利益考量,也都受限於國際情勢而綁手綁腳,台灣有時淪為美中各自利益的談判籌碼。諸如此類。所以我之後跟牙買加人R, 英國人L, 德國人M, 美國人K 都解釋過。
演練授課當時,考量場合的緣故委屈了台灣。之後卻有小小的小小的機會跟很多人有更深的討論,終於有為台灣發聲的補償機會了──現在我覺得好多了!希望他們會記得這個小小的討論。
這是個在台灣怎麼也不會經歷的問題。而那些聽過我解釋的人,也都會談論他們國家的狀況。像是東西德問題,英國的愛爾蘭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培養國際觀吧。真的是很精采的生活,很棒的開學前序曲。
p.s. 第一次發現,原來英文練好真的可以佔到優勢。那些中國人就沒辦法這樣跟外國人解釋,誰叫他們老喜歡湊在一起說中文。不過也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啦。系上的X 學姊(山東人)就很棒啊,羽球隊的人也有很善良的。總之就是不談政治就沒事囉。
read more...
關於台灣的主權問題的遭遇與想法
特別是與中國的牽扯
以下是我初到美國的第一個月所寫下的文章
應該算是紀錄了一場我所經歷的文化衝擊
場景是開學前我所參加的新生訓練會場
訓練內容是為了加強國際學生之後當助教的能力而設計的
-------------------------------------------------------------------
這件事的起源是因為在新生訓練的場合上,有一段是分成小組做授課練習。因為這是個各國學生薈萃的地方,理所當然地很多人選的授課內容都是自己的家鄉。我也選擇了介紹台灣。但是因為組裡10 個人裡有4 個人是中國人,我為了避免政治敏感,並沒有多提台海問題;而且雖然不願意,我的報告裡卻始終稱台灣為我的家鄉(my hometown) ,或是美麗的小島,避免使用”我的國家(my country)”這樣的字眼。也算是一種對於聽眾組成份子的尊重。(因為無法預想他們的立場與反應,而那個報告練習的重點也該著眼於身為一個未來要授課的人的表達能力,不是我們組裡的私人衝突) 雖有提到台灣長久以來受殖民的歷史,但是中國問題部份,就只是說這是一個進行中的不明朗情況。我比較著墨於台灣的獨特地理與生態環境。這個報告很順利。好幾個新朋友都很喜歡。他們都覺得很驚奇,也覺得增加了對台灣的認識。
在我報告完之後,三位中國學生也都有報告。但是他們紛紛選擇了其他課題來授課,沒有選擇介紹中國。直到最後一位中國學生,他介紹了中國。他從失去外蒙古說起,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中國地圖,把秋海棠變成了老母雞。又畫出台灣,用大中國主義說如何地希望台灣投歸祖國的懷抱。現場我心底有很深的悲傷,遺憾我考量過後決定付出的尊重,竟然還是沒有換到對方尊重;但是也還是打定原來的主意,把重點放在我們的授課訓練上,避免跟他有衝突。但是就算撇開他的政治理念不談,他的介紹還是既短又空洞,淪為口號。在場其他外國學生們都紛紛表示錯愕。
因為我的英文比那位中國學生好,所以認識的、交談的人也比他多。之後我認識的好幾個人都來問我:你當時心裡怎麼想?有的人當天問,有的人隔了將近一週才問起。總之當時的狀況就是我從不主動提起,但是其他國際學生都會好奇起來這樣的地步。身邊的人都覺得那位學生的”演說”近乎挑釁。
同一天稍晚,另一位同組的中國學生遇到我就向我打招呼。表示他想跟我談談台海問題。因為他的形象比起剛提過的那位學生要來得友善且理性,所以我也不介意一談。於是我們就在走廊上開始了那場後來讓我的詢問度大增的討論。
他真的是很理性地在討論。我們互相表述自己的看法,也分析我們兩方對於民族情感、政治現況、經濟上的合作必須、人民的普遍態度、甚至美國對此問題的涉入云云,等等不同的意見。那其實是一場還蠻有趣的討論。的確讓我更明白一些前所未聞的看法。其中,卻也還是讓我見識到了這位已經是很理性的同學,卻還是相堅持著中國對他們的催眠:「台灣回歸祖國是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而且不是台灣人民能決定的。」話說到底,仍然就是武力恫赫。
最後這場討論是被新生訓練的下一個行程打斷的。那天匆匆結束我們的討論我也就忘了,但是之後實在太多人問起,所以我就一次又一次地解釋。
「不,我不會同意課堂上那位同學的看法。」
「 是,我覺得他有點挑釁。」
「但是,不,我想在新生訓練裡討論這些不太恰當。」
「對,後來跟另一位同學在走廊上用中文交談了很久的就是我。」
「是, 我們是在談這個問題。」
「想要知道台灣的歷史跟我們這一方的政治意見嗎?」
「 我很樂意解釋!」
所以我毫無保留地解釋了我所知的中國與台灣的歷史民族淵源,國民黨政權的開始與之後曾發生的省籍問題,這幾年內的政治制度改善跟言論自由的大增,台灣普遍缺乏民族主義的催眠所以現在意見仍然很分歧,有人想獨立, 也有人想統一,各有利益考量,也都受限於國際情勢而綁手綁腳,台灣有時淪為美中各自利益的談判籌碼。諸如此類。所以我之後跟牙買加人R, 英國人L, 德國人M, 美國人K 都解釋過。
演練授課當時,考量場合的緣故委屈了台灣。之後卻有小小的小小的機會跟很多人有更深的討論,終於有為台灣發聲的補償機會了──現在我覺得好多了!希望他們會記得這個小小的討論。
這是個在台灣怎麼也不會經歷的問題。而那些聽過我解釋的人,也都會談論他們國家的狀況。像是東西德問題,英國的愛爾蘭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培養國際觀吧。真的是很精采的生活,很棒的開學前序曲。
p.s. 第一次發現,原來英文練好真的可以佔到優勢。那些中國人就沒辦法這樣跟外國人解釋,誰叫他們老喜歡湊在一起說中文。不過也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啦。系上的X 學姊(山東人)就很棒啊,羽球隊的人也有很善良的。總之就是不談政治就沒事囉。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1:24 PM
0
comments
October 29, 2009
推薦的電影(2)
最近看的電影大大減少
所以能夠推薦的片也少了
不過還是紀錄一下最近看到的有趣的片子
The Dinner Game/Le dîner de cons (The Dinner of Idiots) ★★★☆☆
這個故事從一個有錢人身上開始
為了與朋友之間的一個娛樂活動
他要尋找一個最蠢的人,帶著他參加一場晚餐
這是一部有點年代的片子了(超過十年前)
開頭看起來倒是還好
但是最後看完卻有想要拍案叫絕的感覺
這種滾雪球式的混亂一向是喜劇的常用公式
累積事件之中有足夠的可信度
以及最後讓一切攪在一起則是展現巧妙的地方
這部片的規模不大
但是每一步都還算有趣
一查之下,發現目前美國版的翻拍Dinner for Schmucks 正在拍攝中
我在這時候看到舊片,還真是巧合
Tell No One/Ne le dis à personne ★★★★★
一個醫生多年前失去了摯愛的妻子
當年的兇殺案並沒有偵破, 他也被列為主要的嫌犯
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有關他妻子的神秘電子郵件
要他不要告訴任何人......
主要應該算是劇情片
但有許多的追逐畫面讓整部片一點都不悶
現在回想起來我會覺得這部電影還蠻複雜的
人物跟場景都有很多次轉換
可是觀看的時候完全不覺得交待不清楚
這應該表示, 這部片很成功吧
(啊......這部片也要籌拍英文版了......)
A History of Violence ★★★★☆
我從來都不喜歡暴力主題的片子
即使像是J 推薦過的追殺比爾,或是C 寄來的萬惡城市
帶著漫畫或誇大效果的包裝,減低真實度
我還是很難接受
對這部電影會產生興趣是因為之前很短的時間內連續看了三部片
Paycheck, Memento, 跟 The Number 23
都是類似的主題
"失去記憶的人尋找失去的記憶"
Paycheck 非常難看,強烈反推薦 (我是為了烏瑪舒曼而看這部片,結果很後悔)
Memento 的劇情需要觀眾耗費腦力與理解力,我定義為很好看
此片的幕後花絮之中, 導演提到他想要強調肢體暴力
所以與其使用遠距離的槍枝射擊
他使用了大量的貼身戰
劇中人物挨打之後的骨頭錯位或是出血
都儘可能地講求貼近真實
對很少看這類片的我來說,很難得我能看得下去
因為還是很有劇情片的氣氛,以及貫穿全片的流暢度
這部片雖然有很多打鬥與流血場景
但是我還是覺得非常好看
另外因為我很喜歡演出男女主角的演員
所以額外加分
Interstate 60 ★★★★☆
這部片是回到未來系列的編劇所自編自導的作品
劇中年輕的男主角正因為事業發展的選擇而迷惘
種種原因,讓他展開了一場帶著幻想色彩的長途旅行
劇情敘述他沿路所遇見的人事物
以及追尋理想中的女孩的過程
說起來這樣的結構接近另外兩部電影Wristcutters 與Big Fish
另外這兩部也是有趣的電影
視覺效果上可以說都優於此片
但是我自己的喜愛與推薦程度則是此片略勝
因為我覺得這部片子雖然感覺得出來很生澀
串聯度或是完成度感覺都比較低,劇情也不見得比較出色
但是"探索人生中的機會與選擇"這樣的主題打動了我
所以推薦值得一看
Michael J. Fox 發病後難得一見的客串出場
也值得享受
read more...
所以能夠推薦的片也少了
不過還是紀錄一下最近看到的有趣的片子
The Dinner Game/Le dîner de cons (The Dinner of Idiots) ★★★☆☆

為了與朋友之間的一個娛樂活動
他要尋找一個最蠢的人,帶著他參加一場晚餐
這是一部有點年代的片子了(超過十年前)
開頭看起來倒是還好
但是最後看完卻有想要拍案叫絕的感覺
這種滾雪球式的混亂一向是喜劇的常用公式
累積事件之中有足夠的可信度
以及最後讓一切攪在一起則是展現巧妙的地方
這部片的規模不大
但是每一步都還算有趣
一查之下,發現目前美國版的翻拍Dinner for Schmucks 正在拍攝中
我在這時候看到舊片,還真是巧合
Tell No One/Ne le dis à personne ★★★★★

當年的兇殺案並沒有偵破, 他也被列為主要的嫌犯
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有關他妻子的神秘電子郵件
要他不要告訴任何人......
主要應該算是劇情片
但有許多的追逐畫面讓整部片一點都不悶
現在回想起來我會覺得這部電影還蠻複雜的
人物跟場景都有很多次轉換
可是觀看的時候完全不覺得交待不清楚
這應該表示, 這部片很成功吧
(啊......這部片也要籌拍英文版了......)
A History of Violence ★★★★☆

即使像是J 推薦過的追殺比爾,或是C 寄來的萬惡城市
帶著漫畫或誇大效果的包裝,減低真實度
我還是很難接受
對這部電影會產生興趣是因為之前很短的時間內連續看了三部片
Paycheck, Memento, 跟 The Number 23
都是類似的主題
"失去記憶的人尋找失去的記憶"
Paycheck 非常難看,強烈反推薦 (我是為了烏瑪舒曼而看這部片,結果很後悔)
Memento 的劇情需要觀眾耗費腦力與理解力,我定義為很好看
此片的幕後花絮之中, 導演提到他想要強調肢體暴力
所以與其使用遠距離的槍枝射擊
他使用了大量的貼身戰
劇中人物挨打之後的骨頭錯位或是出血
都儘可能地講求貼近真實
對很少看這類片的我來說,很難得我能看得下去
因為還是很有劇情片的氣氛,以及貫穿全片的流暢度
這部片雖然有很多打鬥與流血場景
但是我還是覺得非常好看
另外因為我很喜歡演出男女主角的演員
所以額外加分
Interstate 60 ★★★★☆

劇中年輕的男主角正因為事業發展的選擇而迷惘
種種原因,讓他展開了一場帶著幻想色彩的長途旅行
劇情敘述他沿路所遇見的人事物
以及追尋理想中的女孩的過程
說起來這樣的結構接近另外兩部電影Wristcutters 與Big Fish
另外這兩部也是有趣的電影
視覺效果上可以說都優於此片
但是我自己的喜愛與推薦程度則是此片略勝
因為我覺得這部片子雖然感覺得出來很生澀
串聯度或是完成度感覺都比較低,劇情也不見得比較出色
但是"探索人生中的機會與選擇"這樣的主題打動了我
所以推薦值得一看
Michael J. Fox 發病後難得一見的客串出場
也值得享受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3:17 PM
7
comments
Labels: movies
討論與多元意見
這是數年前當討論板板主時寫的文章
翻修讓它變得適用於更廣的範圍
作為自己的文章收集
---------------------------------------------------------------------
討論時首要就是注意語氣
討論板上的使用者充其量也只是與你有著不同意見的人
如果嫌對方的辯論功力不足, 知識不足, 邏輯不通
諸多不滿, 也應該盡量不要在文章裡混淆一併討論
因為討論之間, 任何人的意見都是可貴的
你的不留餘地並不會增加自己的論點的可看性
當你自覺自己一定是對的,清醒的;對方一定是錯的,愚昧的
這一刻,就已經失去了討論的餘地
其次要注意集合名詞
比如你是一個"大學生", 而持某種觀點, 不代表所有"大學生"都贊同你
對方是一個"大學生", 而持某種觀點, 也不代表所有"大學生"都贊同他
相似地, 以上語句代入任何群體名詞都同樣適用
所以討論時應避免不必要地使用這樣的群體區隔
因為你無法為其他人發言
--即便你們有著某部分的共通也一樣
相對地
他人的言論也不代表所有與他同群的人的立場
--不需要因為憤憤不平就做出群體攻擊
特別是帶有貶抑意味的集合名詞
使用起來往往是為了為自己壯大聲勢或是為對方扣帽子
假如可以, 盡量以個人的立場發言
畢竟這是怎麼也錯不了的
我是個人, 我有個意見, 這就沒有爭議了
最後就是注意量詞
這跟上一點相似
注意量詞就是減少使用"所有" 或是"都" 這樣的武斷措辭與想法
避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但是這點也可以在強調個人立場的前提下達成
希望討論之中仍可以有"人與人的互相尊重"
這應當是參與討論的人都可以接受的共識
尊重, 不論對方是誰, 都不要泯滅對方言論的生存空間
廣開討論之門, 增加彼此瞭解的過程中, 措詞應小心再小心
關於爭議話題的討論態度則應該更加寬容
即使你強烈反對某個議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要治本而不是治標
討論的內容可以是
"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的存在?"
"這是無可避免的嗎?"
"該怎麼解決會更好?"
而非只是視為一種絕對的禁忌,拒絕討論
甚或對於提出相反意見的人做攻擊
對於持不同意見的人更該寬容一些
藉著別人的例子, 面對自己心裡的價值觀考驗
經過討論, 多接觸與自己不同的意見
read more...
翻修讓它變得適用於更廣的範圍
作為自己的文章收集
---------------------------------------------------------------------
討論時首要就是注意語氣
討論板上的使用者充其量也只是與你有著不同意見的人
如果嫌對方的辯論功力不足, 知識不足, 邏輯不通
諸多不滿, 也應該盡量不要在文章裡混淆一併討論
因為討論之間, 任何人的意見都是可貴的
你的不留餘地並不會增加自己的論點的可看性
當你自覺自己一定是對的,清醒的;對方一定是錯的,愚昧的
這一刻,就已經失去了討論的餘地
其次要注意集合名詞
比如你是一個"大學生", 而持某種觀點, 不代表所有"大學生"都贊同你
對方是一個"大學生", 而持某種觀點, 也不代表所有"大學生"都贊同他
相似地, 以上語句代入任何群體名詞都同樣適用
所以討論時應避免不必要地使用這樣的群體區隔
因為你無法為其他人發言
--即便你們有著某部分的共通也一樣
相對地
他人的言論也不代表所有與他同群的人的立場
--不需要因為憤憤不平就做出群體攻擊
特別是帶有貶抑意味的集合名詞
使用起來往往是為了為自己壯大聲勢或是為對方扣帽子
假如可以, 盡量以個人的立場發言
畢竟這是怎麼也錯不了的
我是個人, 我有個意見, 這就沒有爭議了
最後就是注意量詞
這跟上一點相似
注意量詞就是減少使用"所有" 或是"都" 這樣的武斷措辭與想法
避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但是這點也可以在強調個人立場的前提下達成
希望討論之中仍可以有"人與人的互相尊重"
這應當是參與討論的人都可以接受的共識
尊重, 不論對方是誰, 都不要泯滅對方言論的生存空間
廣開討論之門, 增加彼此瞭解的過程中, 措詞應小心再小心
關於爭議話題的討論態度則應該更加寬容
即使你強烈反對某個議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要治本而不是治標
討論的內容可以是
"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的存在?"
"這是無可避免的嗎?"
"該怎麼解決會更好?"
而非只是視為一種絕對的禁忌,拒絕討論
甚或對於提出相反意見的人做攻擊
對於持不同意見的人更該寬容一些
藉著別人的例子, 面對自己心裡的價值觀考驗
經過討論, 多接觸與自己不同的意見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2:38 PM
0
comments
Labels: comment
關於性犯罪
這篇文章是幾年前在bbs站PTT 的Sex討論板上寫的
當時原本的討論主題是性侵害的罪犯刑罰
但是我對於教育社會大眾心理的這部分比較感興趣
所以剪貼這幾段稍加修改發表在這裡
也算是收集自己的文章吧
斷頭斷尾所以看起來很奇怪的話
就只好容忍了
--------------------------------------------------------------------
性犯罪是再犯率最高的犯罪行為之一
除了提高假釋門檻, 加重再犯刑罰之外
我們還能怎麼做?
當事人的面對
加強性教育, 讓女性與孩童明白自己對自己的身體的自主權
怎麼避免危險, 拒絕危險
或是已經遇到了危險該怎麼應變
孩童的部分要儘早教育
女性的部分則可以加強簡單的防身訓練
被害方的應該採取的正確反應也是事前教育重要的一環
一旦不幸受害
事件發生後
要盡量記住對方的特徵,以及別洗澡直接到醫院驗傷與留下檢體
這些小小的舉動對於之後的司法過程有莫大幫助
注意後續的追蹤檢查 (有無懷孕, 有無感染性病)
避免二次傷害
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觀念
首要的心理建設則是: 被強暴的一方並沒有錯, 你的人生也不需要因此完結
過度的憐憫反而會讓被害者覺得自己是殘缺的
應該要倡導健康的觀點
讓被害者可以接受輔導或是對信任的人傾訴, 而不覺得需要隱藏
多支持勵馨基金會這樣的組織
教育被害者站出來呼籲,喚醒警覺,避免其他人繼續受害
不要讓性犯罪一直成為報案率過低的犯罪
社會的面對
蘋果日報完美的強暴才會得到同情這則報導的標題
以及其中敘述的大眾心理
值得人深入追究
受害者卻得不到同情--為什麼會如此?
因為性侵害沒有清晰的標準
相較於在一般暴力傷害的案例中, 很少人會懷疑被害人作假
強暴案件如果具備
陌生人犯案 + 有其他的肉體傷害, 或有目擊者
-->這樣的案件所受的質疑自然較小
發生在認識的人之間 + 沒有其他明顯的肉體傷害
-->則變得很難在審判上佔得上風
偏偏熟人施暴卻是發生案件裡的大宗
許多狀況下被害人口說無憑
雖然殘忍, 但是這些第三者的質疑其實也其來有自
許多人在討論中不斷提到"假強暴"實在是令我匪夷所思
這樣的案件比例到底有多高?
我強烈覺得只是因為它聳動所以吸引注意力
不管是被害者的親友或是不相關的人
你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給被害人帶來二度傷害
而不信任或是譴責的態度正是最大的傷害
(例: 一定是被害人吸引變態, 給了變態機會等等)
我並非說假強暴不存在
但是因為擔心"搞錯"所以不惜讓真正的被害者孤立無援? 這很荒謬
有關一個我讀到的真實小案例:
美國2005 年有一樁32 年前的強暴案
受害者H女士即將出庭作證
為什麼會延宕32 年呢?
因為過去對於強暴案的處理很不尊重
以前封閉的社會多少還會認為被強暴者也有責任
陪審團是男人
法官是男人
被害者當年是在家的時候, 被入侵的罪犯以被單蒙住頭部後, 挾刀施暴
鄰居因為聽聞尖叫聲所以報警
犯案過程中H沒有看見過犯人的臉, 所以指認困難
當年在醫院驗傷存證的時候
醫師甚至在鑑定欄裡註明
這位H 小姐"情緒過於冷靜", 對於她是否受強暴持疑
當年的審判過程現在的她回想起來說:
"被強暴一事我知道不是我的錯, 但是上法庭的過程, 我知道我是自找的"
最後當年的案子裡嫌犯被釋放
而H 之後對獨處於室有恐懼, 並有失眠問題
由於心理障礙無法與他人有肢體親近, 至今沒有結婚 (58 歲)
現在由於科技的幫助
所以調出了當年存證的H女士受侵害時的底褲
以DNA 比對為證據, 重新起訴了這位後來犯下另外20多起強暴案的罪犯
比起抓不到罪犯, 抓到了罰得不夠重,造成縱容累犯云云
這樣一位堅強的受害者自願站出來指認, 都還面對了這麼大的阻力
這才是社會最該檢討的起點
read more...
當時原本的討論主題是性侵害的罪犯刑罰
但是我對於教育社會大眾心理的這部分比較感興趣
所以剪貼這幾段稍加修改發表在這裡
也算是收集自己的文章吧
斷頭斷尾所以看起來很奇怪的話
就只好容忍了
--------------------------------------------------------------------
性犯罪是再犯率最高的犯罪行為之一
除了提高假釋門檻, 加重再犯刑罰之外
我們還能怎麼做?
當事人的面對
加強性教育, 讓女性與孩童明白自己對自己的身體的自主權
怎麼避免危險, 拒絕危險
或是已經遇到了危險該怎麼應變
孩童的部分要儘早教育
女性的部分則可以加強簡單的防身訓練
被害方的應該採取的正確反應也是事前教育重要的一環
一旦不幸受害
事件發生後
要盡量記住對方的特徵,以及別洗澡直接到醫院驗傷與留下檢體
這些小小的舉動對於之後的司法過程有莫大幫助
注意後續的追蹤檢查 (有無懷孕, 有無感染性病)
避免二次傷害
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觀念
首要的心理建設則是: 被強暴的一方並沒有錯, 你的人生也不需要因此完結
過度的憐憫反而會讓被害者覺得自己是殘缺的
應該要倡導健康的觀點
讓被害者可以接受輔導或是對信任的人傾訴, 而不覺得需要隱藏
多支持勵馨基金會這樣的組織
教育被害者站出來呼籲,喚醒警覺,避免其他人繼續受害
不要讓性犯罪一直成為報案率過低的犯罪
社會的面對
蘋果日報完美的強暴才會得到同情這則報導的標題
以及其中敘述的大眾心理
值得人深入追究
受害者卻得不到同情--為什麼會如此?
因為性侵害沒有清晰的標準
相較於在一般暴力傷害的案例中, 很少人會懷疑被害人作假
強暴案件如果具備
陌生人犯案 + 有其他的肉體傷害, 或有目擊者
-->這樣的案件所受的質疑自然較小
發生在認識的人之間 + 沒有其他明顯的肉體傷害
-->則變得很難在審判上佔得上風
偏偏熟人施暴卻是發生案件裡的大宗
許多狀況下被害人口說無憑
雖然殘忍, 但是這些第三者的質疑其實也其來有自
許多人在討論中不斷提到"假強暴"實在是令我匪夷所思
這樣的案件比例到底有多高?
我強烈覺得只是因為它聳動所以吸引注意力
不管是被害者的親友或是不相關的人
你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給被害人帶來二度傷害
而不信任或是譴責的態度正是最大的傷害
(例: 一定是被害人吸引變態, 給了變態機會等等)
我並非說假強暴不存在
但是因為擔心"搞錯"所以不惜讓真正的被害者孤立無援? 這很荒謬
有關一個我讀到的真實小案例:
美國2005 年有一樁32 年前的強暴案
受害者H女士即將出庭作證
為什麼會延宕32 年呢?
因為過去對於強暴案的處理很不尊重
以前封閉的社會多少還會認為被強暴者也有責任
陪審團是男人
法官是男人
被害者當年是在家的時候, 被入侵的罪犯以被單蒙住頭部後, 挾刀施暴
鄰居因為聽聞尖叫聲所以報警
犯案過程中H沒有看見過犯人的臉, 所以指認困難
當年在醫院驗傷存證的時候
醫師甚至在鑑定欄裡註明
這位H 小姐"情緒過於冷靜", 對於她是否受強暴持疑
當年的審判過程現在的她回想起來說:
"被強暴一事我知道不是我的錯, 但是上法庭的過程, 我知道我是自找的"
最後當年的案子裡嫌犯被釋放
而H 之後對獨處於室有恐懼, 並有失眠問題
由於心理障礙無法與他人有肢體親近, 至今沒有結婚 (58 歲)
現在由於科技的幫助
所以調出了當年存證的H女士受侵害時的底褲
以DNA 比對為證據, 重新起訴了這位後來犯下另外20多起強暴案的罪犯
比起抓不到罪犯, 抓到了罰得不夠重,造成縱容累犯云云
這樣一位堅強的受害者自願站出來指認, 都還面對了這麼大的阻力
這才是社會最該檢討的起點
read mor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