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6, 2023

數位極簡主義 Digital Minimalism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的《數位極簡主義》(Digital Minimalism)是一本發人深省的書,探討了數位科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並提供了實用方法,讓人調整平衡和找回我們的注意力。

翻譯自Translated from Facebook post by Paul Brizo Sultones, 2023/11/21

以下是本書介紹的 10 個要點:

1. 了解數位混亂的成本:

本書強調首先要認識到過度使用數位消費所帶來的負面後果,例如效率下降、焦慮程度增加和人際互動減少。

2. 定義你的價值觀和優先順序:

為了有意識地建立更有意義的數位生活,首要任務就是確定你的核心價值和優先事項。有了這些才能夠確定哪些數位工具和活動適合你的目標,並減少使用不符合你的目標的工具、和減少範圍外的活動。

3.擁抱孤獨和無聊:

經常的獨處和無聊對於創造力、自我反思和個人成長其實很重要。透過減少數位干擾,你才能夠創造空間,保留給這些寶貴的體驗。

4. 參與高品質的休閒活動:

專注於從事真正提供滿足感和意義的活動,不要無意識地瀏覽社群媒體或無止盡地被動接受網路內容。這可能包括培養嗜好、從事體能活動、與親友相處或追求個人興趣。

5. 實施數位整理:

考慮選定某個特定的數位平台或工具,在一段時間內暫時停止使用它。這可以讓你重新評估它們在你生活中的價值,並重新掌控你的注意力。

6.與社群媒體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社群媒體平台的設計初衷是使人上癮,並有能力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本書提出了一些策略,例如限制使用、管理與設定你的訊息來源,以及使用社交媒體時先抱有目的,而不是無意識地捲動閱讀。

7. 現實世界的連結優先:

建立深厚的關係和培養歸屬感,都仰賴面對面的互動。積極尋找與他人實體聯繫的機會,減少對數位通訊的依賴。

8. 建立數位界限:

先有明確的想法作為方針,你想要何時以及如何使用數位工具。留出特定的時間來檢查電子郵件和通知,並避免將數位產品帶入家裡某些生活範圍,例如臥室或餐桌上。

9. 重新分配休閒時間:

利用從數位干擾中解放出來的時間,從事其他帶給你快樂和成就感的活動。這些可以是閱讀、追求嗜好,甚至只是片刻的安靜思考。

10. 實驗與調整:

尋找適合自己的數位極簡主義方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嘗試不同的策略,觀察它們對你的健康的影響,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數位極簡主義的目標不是完全消除生活中資訊科技的使用,而是練習有意識地、以符合你的價值觀和優先事項的方式使用它。


read more...

May 25, 2022

對台政策拜登該找到內在的杜魯門*-- 紐約時報

白宮堅稱拜登總統並沒有打破長期的政策,週一在東京與日本首相舉行的記者會上,面對「 你是否會為了台灣而戰,如果局勢演變至此? 」的問題,他斷然回答了 「是」 。

不要相信外交說詞那套「這裡沒什麼好看的」、也不要相信「總統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拜登的發言是很強烈的,同時也是謹慎的、必要的和戰略精明的。他展示了歷史感、當代感,以及「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適用新規則」的立場。

https://www.nytimes.com/2022/05/24/opinion/biden-china-taiwan.html

過去 43 年來,美國對台政策主要受兩個核心協議的約束,雖然有些模糊不清。第一個是,拜登在東京重申的一個中國政策,華盛頓外交承認北京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基礎。

第二是,1979 年《台灣關係法》,是我們繼續與作為自治實體的台灣保持關係的基礎。但與美國與日本和韓國簽訂的條約不同,該法案並沒有明定美國會出兵防禦該島,只提到我們將為台灣提供自衛所需的武器。

包括川普在內的前總統曾暗示美國會為台灣而戰,但卻刻意地含糊其辭。至少在與北京的關係良好或穩定時,這是適合華盛頓的戰略。

但習近平改變了遊戲規則。

他在北京企圖讓自己成為終身領袖。他在香港廢除「一國兩制」和鎮壓民主抗議活動。他無視海牙常設仲裁法院,讓中國大聲宣稱擁有大部分南中國海。中國大規模竊取美國智慧產權和政府資料。在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政策性阻撓和提供錯誤訊息。為了減輕普丁入侵烏克蘭而受的懲罰,中國保證對俄羅斯的友誼。這些舉止,在在破壞了遊戲規則。

透過幾十年來對台灣最激進的軍事挑釁,他改變了遊戲規則。引戰的國家就該被戰。

美國從阿富汗混亂撤退,威脅到全球秩序之後,更是如此。中國的大外宣開始談論「阿富汗效應 」 。北京環球時報去年夏天的一篇社論警告說, 「 華盛頓的影響力管太遠了,所以北京和莫斯科應該在華盛頓展示其傲慢和炫耀其能力的地方挫其銳氣。」

那麼,拜登應該怎麼做呢?「維持現狀」已死,難道還要堅持老舊的外交公式?

這不是拜登第一次提到美國要為台灣而戰,但他上次說類似的話,被媒體視為拜登的失言。現在應該很清楚他是認真的。在東京,他強調入侵台灣將是一場與烏克蘭相提並論的災難,他願意阻止,而且會做得更多。

Dean Acheson在 1950 年犯過一個臭名昭彰的錯誤,把南韓排除在美國在亞洲的防禦範圍之外,導致當年稍晚北韓的入侵。拜登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犯下的錯誤則是,讓普丁有太多理由懷疑華盛頓對基輔的承諾的力度。不能夠再重複這些錯誤了。

這將成為與台灣強化軍事關係的基礎。去年,《華爾街日報》爆料稱,數十名美國特種作戰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在台灣執行秘密訓練。這樣的交流應該增長。

美國銷售的小型武器系統,包括刺針導彈、標槍飛彈、小型無人機彈簧刀,在烏克蘭挫敗了俄羅斯勢力,難以瞄準、且易於分散,這些也該在對台軍售中增長。北京會定調稱為挑釁,但這僅僅是自保。關鍵是要提高入侵的成本,即使像習近平這樣的強人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還有兩件事。首先,儘管近期台灣的國防預算有所增長,但與他們所面臨的經濟和軍事威脅相比,仍然低得不可思議。拜登政府應該向台北強調,提高美國公眾在軍事上幫助我們盟友的意願,前提是台灣先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

其次,美國的國防開支儘管名義上有所增加,但考量納入通貨膨脹的影響也太低了。在未來十年面對比過去十年更高的衝突風險,海軍卻持續萎縮。拜登可能想以羅斯福新政為榜樣。歷史可能讓他別無選擇,只能以杜魯門和圍堵政策為榜樣。還有更糟糕的可能性。

* 註1:杜魯門總統因在日本投下核彈,結束太平洋的二戰而聞名。
* 註2:作者Bret Stephens 是一位獲得普立茲獎的美國保守派記者。


read more...

為什麼拜登選擇這個時機澄清對台政策-- 大西洋月刊

NY Post 的標題,挖苦地寫道「針對拜登脫口的台灣防衛說,白宮9個月來第3度澄清」。文中描繪衰老的總統脫稿演出,幕僚急著消毒。

但其實若細讀拜登政府對台灣的評論,你會看見清晰、深思熟慮、一致的軌跡。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2/05/biden-strategic-ambiguity-taiwan-gaffe-china/631644/

在2021年8月,ABC的George Stephanopoulos 針對阿富汗撤軍一事,質問拜登是否會讓中國壯膽、進犯台灣。拜登回答:

「台灣、南韓、與NATO 是完全另一回事。美國與這些實體,是有盟約的,他們有中心政府,試圖抵禦壞蛋,這不是內戰的狀況。我們做出......信守承諾。就像NATO 的條約5,如果有人侵略NATO 盟友,美國必定做出反應。同理,對日本、南韓、台灣也是一樣的。這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10月,拜登再度加強重申立場,這次是在CNN Anderson Cooper 主持的民意論壇上。一位觀眾問道,「中國試射超音速導彈。你會做什麼來保持與他們的軍事競爭?你是否會誓言保衛台灣?」

拜登答道:
「兩個,會。中國與俄羅斯甚至全世界都知道,我們是有史以來世界最強的軍事力量。不用擔心他們會超越我們。你需要擔心的是,他們是否會做出讓他們自己處在...... 犯了錯誤的處境。此外,比起世界上任何領導人,我與習近平相處最久。你可能會聽過有些人說拜登想要挑起新的美中冷戰。我不想要造成美中冷戰。我只想讓中國明白,我們不會讓步。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觀點。」

Anderson Cooper 打斷以澄清:「你是說美國會願意承諾保衛台灣,如果......」

拜登:「會。」
Anderson Cooper :「......中國進犯?」
拜登:「會。我們信守承諾。」
時間來到2022年5月,拜登重複這個誓約。週一在日本的記者會上,CBS 記者Nancy Cordes問道:「你不想介入烏克蘭衝突,原因眾人皆知。但是你是否會為了台灣而戰,如果局勢演變至此?」拜登答:「會。」
「你會?」Cordes再度確認。
「這是我們的承諾。」拜登答。

不只是質疑拜登政權的NY Post,甚至其他媒體也認為這是不經意的言論造成的混亂。但是如果有這樣的混亂,原因並非是拜登的錯。

美國對台政策常被稱為是「策略性的模稜兩可」,一般理解為「美國會防衛台灣,但是不能明說」。但是美國這樣的模稜兩可的對面是,中國也維持模糊立場。中國的策略性模糊是,同時1. 宣稱北京具有對台的主權,但是2. 不會採取具體作為宣示主權。

回應這樣的模糊性,台灣不會公然挑戰中國的主權說、美國也不會針對台灣安全作出正式承諾。

然而習近平政權下的中國,漸進式地違逆了第二部分的模糊性。中國不斷地侵擾台灣的國防領空。中國做出了海上圍堵台灣的準備。它不斷地對台灣進行網路攻擊。多次中國領導人咆嘯著武力侵台。台灣官員指出,這是40年來最危險的時刻。

所以並非拜登在主導這波外交進退。拜登並未採取主動。在中國拋棄了先前的策略性模糊之下,拜登必須揚棄美國的策略性的模稜兩可。當中國進犯威脅變得明目張膽,美國的防衛承諾也隨之變得清晰。

此外,拜登還被兩種力量拉扯。川普任內其實也遠離了策略性的模稜兩可。他曾經打算放棄台灣。Washington Post 記者Josh Rogin 曾在書中寫道,川普曾私下談論到:「台灣距離中國不到2呎。我們在8千哩外。如果他們進犯,我們根本沒什麼能做的。」拜登必須擔心川普曾經在與習近平的私下對談中,談到這樣的看法。真若如此,美國的承諾必須由川普的繼任者清楚傳達。

在另一方面,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也再度引起對美國意向的討論。在俄羅斯侵略前,烏克蘭並非美國的正式盟友。因此,美國僅提供武器與物資,供烏克蘭自我防衛,而未直接介入。這個對非盟友的烏克蘭的刻意的舉措,必然引起中國領導當局的質疑,因為台灣也並非美國的正式盟友,是否也將有類似的策略。拜登可能對此感到,必須消除任何疑慮。

「策略性的模稜兩可」是卡特總統任內開始的,當時是為了保護台灣卻也尊重中國。長久以來,一切行得通。但是不代表永遠可行。拜登總統有理由相信,這個40年的老策略,面對越來越堅決主張的中國,已經失效。新時代需要新手段來維持舊有的和平。

諸多對拜登又老又不果斷的形象描繪,仍需看見這是提出新手段的最好時機。對中國而言,COVID引起的封城造成民心不安,經濟成長趨近零點甚至可能衰退,莫斯科的極權好夥伴快要輸掉戰爭,這可能是習掌權近十年以來中國最弱的時刻。拜登在中國格外脆弱的此時,設下新的規則。當之後中國站穩腳步時,美國更明確的策略將既成定局。

拜登的幕僚所說的,某個層面上也沒錯,他的確沒有改變什麼。如拜登所說,承諾是在他之前既有的。只是現在更清晰可見。他在東京的發言並非失言。這是在適當時機,必須明確重申、被清楚聽見的訊息。

附註:作者David Frum 為是加裔美國政治評論家,曾擔任小布希總統的演講撰稿人。


read more...

January 29, 2021

The Longer Telegram 美國對中國的全面策略建言

美國國防外交高層匿名投書POLITICO,標題為"The Longer Telegram"(註2),被編輯譽為媲美美蘇衝突時期的"The Long Telegram"(註1)的長文。 以下略譯POLITICO 的導讀。
https://www.politico.com/news/magazine/2021/01/28/china-foreign-policy-long-telegram-anonymous-463120

摘要:
1. 美國應針對習近平的掌權爭議,擴大中國國內的分裂。
2. 美國需要定義出四個階層領域的美中關係:
- 中國不可逾越的紅線:中國越界則美國不排除開戰的範圍
- 重大國安議題:中國不配合,則美國可能採取各種報復性措施的範圍
- 策略性競爭:包括科技戰等,美國應積極加強競爭力布署的範圍
- 合作領域:氣候變遷、全球公衛、核能威脅等,雙方原則立場接近,或合作有其必要性的範圍
3. 準備進入「全球性的思想戰爭」(global ideological battle)
4. 台灣問題在本文被建議定位在「不可逾越的紅線」區

「習近平不再只是美國至上的威脅,而是民主世界價值的嚴重挑戰。」
「中國對美國一直有對美戰略,而且一直順利執行」
川普政府雖然在敲響對中的警鐘上做得很好,但是即便是2017 年的國安策略中,仍缺乏全面對中的佈署:整體的策略目的到底是以貿易戰逼出中國的經濟改革,還是全面地推翻CCP?

凱南的X論文預測了蘇聯因內部矛盾的瓦解,CCP 則有了十年以上的觀察,可以自蘇聯的共產制度瓦解汲取教訓,而生存下來。

因此,與美蘇時期不同,美國的對中戰略不應該建立在「等候CCP 自取滅亡」的前提上。然而呼籲對全體9 千萬CCP 黨員的全面抵制也同樣不切實際,反而易被習近平黨國一體的立場借箭,加深中國國內對於美中衝突的支持,間接鞏固習的執政。因此,眼前應該考慮窄化為對習近平個人的宣戰。

當年凱南的文章獨到之處在於,深入分析了蘇聯的內部社會運作,而能有效將美國的策略建築在順應這些特性的基礎上。對比到今日的中國,習近平的領導風格在國內早已有衝突與批評,例如近期國際媒體也披露了習近平家人所累積的驚人財富。這個事實卻很少在整體戰略中被強調。

毛澤東時期後的5 位中國國家領導人都與美國相安無事(甚至合作),現在華盛頓已經盛行區隔CCP 政府與中國人民,應可以進一步區隔CCP 與少數菁英分子,甚至是將習近平再孤立出來。既然近年中共已集權到習一人身上,那麼對付他就涵蓋了政治經濟與外交各面向。

以下是中國近年的重大戰略方向:

1. 不計代價鞏固CCP 政權
2. 國土完整性
3. 維持經濟成長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Middle income trap)
4. 發展武力以牽制美國或其同盟,使其不干涉台灣、中國南海、東海衝突
5. 破壞美國的國際信賴,降低世界各國加入「共同抵制中國」的行列的意願
6. 聯俄羅斯以抗世界
7. 科技能力超越美國,以成為下一階段經濟強權
8. 破壞美國主導的世界金融,破壞美元作為世界儲匯的地位
9. 透過一帶一路(BRI)強化地緣政治結盟,為「以中國為中心」的未來國際局勢鋪路
10. 強化對國際組織的影響力,以扭轉任何不利中國利益的方向,尤其是人權與海商法等

美國的優先價值清單則是:

A1. 維護軍事威嚇上壓倒性的優勢
A2. 避免任何破壞國際核能牽制的可能
A3. 圍堵中國國土擴張,特別是防止武統台灣
A4. 擴大與加深美國的盟友合作
A5. 維護經濟與科技上的領先優勢
A6. 保護美元國際地位
A7. 積極保護目前「以原則論、較為鬆散的國際秩序」,必要時應促成改革。包括確立民主價值為中心思想。
A8. 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遷

乍看之下,重新確立美國要優先保護的核心價值,與如何落實外交戰略,兩者關係並不緊密。整體的目標應在於如何使中國的領導人回到"本分",亦即服從美國為首的國際自由秩序,而非妄想擴張國際勢力或國土。在此前提下,雖與習近平的計畫不同,中國仍然可以是一個強權、維持在中國國內的政權。

美國的四個國力基礎:軍事力量、美金國際優勢、科技領先、以及自由公平與法治。美國應在維護世界與自由的秩序的同時,看顧自身的國家利益。美國不能夠妄想國際盟友會自動加入協調對中戰略的行列,而是需要採取更具體的政治與經濟行動。

不論美國喜歡與否,都應該重建與俄羅斯的關係,以避免其一面倒向中國。

目前中國仍懾於美國的軍事勢力,如果在任何狀況下發生美中軍事衝突,而中國沒有壓倒性的優勢,其在國內所編織的「中國必將崛起」神話將不攻自破。

美國則需要重視其國內的競爭力的加強。過去35 年中國對其國內的經濟弱點,非常貫徹地做出改善,包括製造、貿易、金融、人力素質,到今日的科技方面的競爭力。美國必須要同樣改善內部體質。

在沒有軍事衝突的前提下,對習近平的決勝點自然在於經濟問題。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人民對於CCP 的信仰一直來於就業率與生活水準的改善。失業率升高與生活水準落後,會撼動習的政權穩固性。

綜上,美國的大方向戰略措施應包括:

S1. 重申加強國內經濟、軍事、技術實力,以維護美國的長期國力
S2. 設立明確的第一階「中國紅線」,絕不允許越界
S3. 定義出第二階「重大國安利益」,為中國將遭遇復性措施的領域
S4. 定義出第三階「其他重要非關鍵領域」,加強美國的與中競爭策略
S5. 定義出美國將持續與中結盟的領域,包括氣候變遷、全球公衛、核能威脅等
S6. 全球性的思想戰爭,維護世界的政治、經濟、社會自由,拒絕中國的極權國家資本主義
S7. 與亞洲和歐洲的盟友們,對於美國為首的自由價值,積極強化共識的紋理,以協同圍堵中國

* 建議的紅線區:
R1. 中國使用任何核武、生化武器攻擊,或透過間接不作為允許北韓發動核武攻擊
R2. 中國發動對台灣本島與離島的攻擊,包括經濟戰爭、對政府組織的網路攻擊等
R3. 中國發動與東海域的日本針對釣魚台列島及海上經濟領域的衝突
R4. 中國對南中國海的主權宣示,包括離島的軍事化,或阻止美國及其同盟武力在該區的巡航
R5. 中國對任何美國條約盟友的領土或軍隊的攻擊

* 建議的黃線區:
Y1. 中國始終沒有參與過國際的限核承諾,應做出改變
Y2. 中國對美國太空財產與全球通訊的威脅
Y3. 中國對美國及其盟國的重要經濟、社會、政治基礎設施的網路攻擊
Y4. 中國對美國的條約盟友升高軍事或經濟衝突,包括印度
Y5. 任何針對中國國內特定族群的種族滅絕與反人類罪

* 建議的策略競爭領域:
C1. 美國應強化印太地區的軍事威力,包括更新條約承諾、提升區域能力
C2. 美國應與俄羅斯破冰,且促成日本與俄羅斯交好
C3. 美國應持續說服印度,加入印日澳美四大強權的安全對話
C4. 美國應出手促成日本與南韓關係加溫
C5. 國際的經濟領域影響力方面:
- 維護美元在國際儲匯的地位
- 保護世界各國的新科技不透過併購剽竊等手段,落入中國的操控
- 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的市場整合,以提高談判籌碼
- 促成TPP 重啟談判
- 處理泛太平洋與歐盟之間的投資協議
- 美國應加強與泰國、菲律賓的關係,避免其漂向中國影響
- 中國多年來承諾的投資與貿易自由化,在多邊主義下一直未能有效解決與強制,應重視此問題
- 美國應與盟友透過世界銀行與區域性發展銀行等,避免新興的經濟體透過一帶一路的金援制度落入中國的掌控
- 聯合國與美國的國務院都需要重振其影響力,並且從金流結構上確保其經濟影響力超越中國,避免中國一面進行國內的違反人權的活動,以及一面卻在國際上漂白形象

* 建議的策略合作領域:
G1. 世界應使中國加入國際的限核框架,以及促其協助北韓解核
G2. 世界應共同重視網路戰爭網路間諜戰的問題
G3. 共同開發太空領域與AI自動武器等的國際協約
G4. 持續透過聯合國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包括納入中國與印度
G5. 各國應協力AI輔助醫療的研發,改善全球公衛系統等

註1:
X論文(英語:X Article)正式標題為「蘇聯行為的根源」,也稱做「長電報」(Long Telegram),是美國外交家喬治·凱南化名為X先生撰寫的一篇文章,1947年7月發表於外交雜誌。喬治·凱南於1944年至1946年間擔任美國駐蘇聯外交使團副團長,他在文章中倡導遏制蘇聯和強烈的反共主義政策。--Wikipedia
維基百科:X論文或稱長電報(Long Telegram)

註2:
Atlantic Council 發表的The Longer Telegram 全文連結如下(80頁):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wp-content/uploads/2021/01/The-Longer-Telegram-Toward-A-New-American-China-Strategy.pdf


read more...

November 13, 2020

民主黨內戰的開始-- 大西洋月刊

大西洋月刊進行一系列討論,探討民主黨選後面臨的巨大挑戰,甚至形容為民主黨的內戰開始。

https://www.theatlantic.com/newsletters/archive/2020/11/2020-election-democrats

1. 包括AOC 與Conor Lamb 在內的民主黨議員,分別提出對於黨內路線的檢討。自從Biden 被提名後,黨內左派希望未來的內閣與高級官員多加進用女性與有色人種、排除業界人士,然而溫和派(moderate)則認為業界人士中不乏許多熟悉聯邦政務的優秀人選,而且任命較易取得共和黨把持得的參議院支持。激進派認為Trump 任內極大化行政裁量,繞過了許多兩黨協商,而Biden 也可以如此盡快逆轉這些任命的影響。溫和派則認為,正因為Trump 破壞了兩黨協商的體制,選民選擇了Biden 是希望他能與共和黨合作,而非繞過共和黨。雖然拿下總統大選,但是卻丟失了8 席議員,溫和派認為極左派需擔負責任。在維吉尼亞州慘勝的Abigail Spanberger 直言,對營競選廣告中將他與"Defund the Police"的標語連結,使他丟了許多票,並且他認為民主黨應該停止標榜社會主義。其他溫和派也贊成此說,認為包括AOC 在內的極端分子,憑藉在媒體上的巨大聲量,極化了民主黨的品牌。下一個關鍵將是2021年1月的喬治亞州兩席的二輪選舉,民主黨唯有做好路線調整,才有機會藉此拿下參議院多數。

2. Biden 可能拿下了創紀錄的普選票數量,但是在幾個搖擺州都是險勝。民主黨在過去8 次總統大選投票拿下了7 次普選票數的優勢,然而議員選舉的慘烈成績顯然仍是執政隱憂。2016 年Hillary Clinton 在美國前100大城市中的87個取得優勢,本次Biden 可能拿下90 個。初選時普遍認為Biden 將改善民主黨在藍領地區或如鐵鏽帶的支持度,結果來看,主要的勝選動力仍來自都會區票的拉升。許多分析專家認為,Biden 競選時並非將Trump 與共和黨綁在一起攻擊,而是採取Trump 甚至不值得共和黨支持的基調,或許因此使得許多選民分裂投票,即便支持拜登,但是仍不會投給民主黨的議員。民主黨未來必須在藍領背景的老白男候選人之外,極力尋求這些關鍵州的勝選公式。

3. 州級選舉的劣勢,使得民主黨在地方勢力與各州選制的聲量微弱。舉例而言,自從2010 年的共和黨紅潮拿下賓州的州長與議會多數後,共和黨主導的選區畫分乃至於今年大選的計票起始時間等,莫不有利於共和黨。一般認為,比起總統大選,地方選舉更仰賴實際的人際互動,也因此受疫情影響更深。德州的大敗將促使地方政治人物再從頭檢討,而在包括密西根在內的幾個州的微小勝利,將使得民主黨重新有機會影響選制。

4. Biden 勝選的一大關鍵是取得遠較2016 年Hillary Clinton 為多的黑人選票。他做出了許多承諾,甚至為了自己支持過的1994 犯罪法案對於黑人帶來的傷害而道歉。民主黨近年來投入心力在協助黑人社群的選民註冊並投票,雖然地方政治人物認為,黑人選民仍常有被政客利用的感覺,但是7 月份在搖擺州針對大學中的黑人選民的民調顯示,其中已有六成的受訪者覺得政治人物會關注他們的議題。黑人選民已經協助Biden 進入白宮,之後他如何實現政治承諾則有待觀察。


read more...

October 21, 2020

跨大西洋的抗中聯盟的主要任務-- Julianne Smith et al

2020/10/20 偏民主黨的鷹派外交智庫CNAS 以 Julianne Smith (註)為首,提出一份報告,完整描繪未來跨大西洋的抗中聯盟的主要任務。

https://www.cnas.org/publications/reports/charting-a-transatlantic-course-to-address-china

中國已經策略性地取得AI 與5G 方面的戰略領先地位,美國與歐盟必須盡快反應。 跨大西洋的美國與歐盟聯合,對於抗中的成功至為關鍵。

六大原則:

一、要快
二、要歐美協同作戰
三、加強美國與歐盟關鍵領域的競爭力
四、要與歐洲各層級打交道,包括歐盟、各會員國、以及透過NATO
五、納入更多的盟國,尤其如台灣、日本、澳洲、印度、加拿大,這些對於中國共產黨具有豐富經驗的民主國家
六、在必要領域持續與中國合作,但要操縱中國的方向,而非被牽著走

四大領域:
1. 科技方面:
- 保護歐美的技術領先
- 加強西方引領的創新
- 與中國的數位基礎建設做競爭
- 增強資安與科技方面的準則與規範一致性,凸顯中國的資安問題
- 打擊中國的數位極權主義:提高中國透過數位工具侵犯人權的成本,管制科技出口以避免被用於侵犯人權的用途

2. 投資方面:
- 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歐美應該對正考慮引進中資的國家提供諮詢,歐美應建立投資資金,並且加強對於一帶一路的後果與真相的宣傳
- 加強篩選機制,確保歐盟的篩選與美國的資訊透明,正視中國公司的不公平競爭
- 加強歐美的對話機制,共享情資,加強美國國會與歐盟議會的關係
- 不只要注意中資流向,也要注意研發與合作的對象

3. 貿易方面:
- 修復美歐關係,重組供應鏈
- 促進公平貿易:包括對WTO 的改革,並且在WTO 之中具體處理中國的國營企業與不當補貼問題
- 保護歐美的技術領先:交換中國技術轉移的資訊,協同進行半導體製造相關設備出口管制,維持301 條款範圍的制裁

4. 治理方面:
- 重新加入國際組織,包括WHO,推動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改革
- 增加美國在聯合國的能見度
- 加深共享知識:在雙邊對談中持續討論如何對抗中共,分享北京的手法與反擊方式
- 重新架構這不是美中之戰,而是民主與極權之戰

註:第一作者Julianne (“Julie”) Smith 曾任副總統拜登的外交顧問,以及任職於歐巴馬第一任期下的五角大廈。


read more...

呼籲台灣與美國進行聯合軍演-- Grant Newsham

美國國防智庫CSP 研究員Grant Newsham (註)發表文章,強烈呼籲台灣與美國進行聯合軍演。他認為像2017 年台灣海軍到夏威夷基地受訓一事,這樣的零星事件應該要擴大規模地進行。以下是他的妙喻。

https://andmagazine.com/talk/2020/10/19/its-not-what-you-say-its-what-you-do-we-must-stand-with-taiwan/

------

「看一個人做了什麼,而不是他說了什麼。」美國需要對協防台灣更明確地表態。而且不只是說,而是有實際的行動。別以為台灣或是中國沒有注意到。

試想一個渣男對女友說:「寶貝我愛你,但是我們的關係不能公開,不能公然一起行動。」

「你知道的,有另外這個女生。我其實也不怎麼喜歡她,但是她給我很多錢,而且她生氣起來很可怕的。如果她看到我們在一起一定會發作起來,萬一她一生氣就攻擊妳 ── 」

「但是寶貝妳知道的,妳才是我的最愛。我發誓。」

不論是這位女友或是另外的女生,相信都不會買帳的。

------

註:Grant Newsham 是一名退休美國海軍上校,拿的是UCLA 的法律博士(JD)學位,曾居日本20 年。2019 年在台灣待了一年,拿台灣國圖獎學金,在台灣智庫研究台灣的國防升級戰略。2020年8月起成為美國華盛頓國防智庫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CSP)的研究員。(CSP 立場為反穆斯林極右派,金主 Frank Gaffney Jr. 因不實指控歐巴馬係回教徒著稱)


read more...

September 25, 2020

台灣,開戰與棄守的兩極之間 (Taiwan - Between the Extremes Of War and Abandonment)-- 寇謐將(J. Michael Cole)

2020/09/24寇謐將於加拿大智庫「麥當諾-勞雷爾研究所」(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 MLI) 發表一則評論,題為「台灣,開戰與棄守的兩極之間 (Taiwan - Between the Extremes Of War and Abandonment)」,簡譯MLI 引文如下。

https://www.macdonaldlaurier.ca/taiwan-extremes-war-abandonment-new-mli-commentary-j-michael-cole/


隨著中國對台灣採取日益激進的行動和言論,以及美國即將舉行大選,對許多觀察者而言是第一次開始思索,西方該如何回應這個衝突。

MLI資深研究員寇謐將(J. Michael Cole)在題為「台灣:開戰與棄守的兩極之間」的最新評論中建議,我們不應將台灣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反之,應該將東亞最成功的民主體制視為國際社會的榜樣和夥伴。

不論是主張拋棄台灣或熱情支持者台灣的人,常常只在美中關係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建構台灣。 「台灣不僅僅是美國為遏制中國而開發的房地產。也不只是具有戰略價值。」寇謐將解釋道。

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也是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既不能像某些學者和辯護者所建議的那樣可以「給予」中國,也不能僅僅將其理解為限制北京野心的措施。

為此, 寇謐將駁斥將台灣問題定調為與中國交戰還是棄守台灣之間的抉擇問題。為了避免衝突而又不姑息中國的修正主義專制政權,他認為西方(尤其是美國)應該進行「恫嚇與反脅迫」。

對寇謐將而言,儘管此一戰略確實涉及軍事準備以有效遏制中國,但更積極的措施包括威脅經濟報復、制裁、禁運、網絡攻擊和資產凍結。 寇謐將認為:「免除戰爭中折損生命的風險外,此類措施的另一個好處是,可提高中國決定對台灣發動進攻的代價。」

儘管許多批評者認為支持台灣的人僅僅是川普總統外交政策的支持者,或者為了避免與中國發生衝突而放棄台灣是必要的,但這些立場忽略了美國兩黨跨黨派地對台灣支持日益增長。這種共識的推動力是來自台灣作為守法、進步和民主國家的典範,是亞太區域的楷模。

「選擇與世界上最成功的年輕民主國家之一站在一起,並賦予其2350萬人民權利來決定自己的未來,這不是『不可避免的戰爭』與棄守的二元決定。」 寇謐將總結道。

「這兩個難以想像的極端之間的中間內涵,正是需要加強的東西。」

有關西方應如何看待台灣並與台灣互動的更多討論,請閱讀完整評論。

MLI引文出處:
https://www.macdonaldlaurier.ca/taiwan-extremes-war-abandonment-new-mli-commentary-j-michael-cole/

英文全文:
https://macdonaldlaurier.ca/files/pdf/20200922_Cole_COMMENTARY_FWeb.pdf

寇謐將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jmichael.cole.31


read more...

September 23, 2020

對於較低學歷者的歧視,是最後殘存的歧視-- 傷害民主黨的知識傲慢 Michael J. Sandel 桑德爾

還記得「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嗎?作者桑德爾,哈佛大學政治哲學學者,2020/09/02 投書紐約時報,直指民主黨的知識傲慢撕裂了美國社會。等了好久中文網都不翻譯這篇,只好自己來簡譯作功德了。以下僅摘譯/意譯,非逐字。

https://www.nytimes.com/2020/09/02/opinion/education-prejudice.html

Biden 對於民主黨來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他是36 年來,民主黨第一次提名了一位不是常春藤校友的總統候選人。

這是一個吸票因素,因為川普的支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民眾對菁英政治的厭惡。中產階級與藍領階級曾經是民主黨的基礎支持票倉,但是今日的民主黨似乎僅對專業人士有吸引力。2016 年,川普拿下了沒有大學學歷的白人之中三分之二的選票, 希拉蕊則拿到了具有研究所以上學歷的70% 選票。

Biden 少了長春藤學歷的光環,卻反而可能讓他吸引到藍領階層較多的支持。而這是個好機會,讓我們回頭省思菁英政治制度如何成為了當代自由主義的核心。

菁英政治有兩個核心信仰:第一,在全球化的科技時代,高等教育是向上階級流動的根基;第二,假設每個人有同樣的機會出頭,那麼最終居上風者就有權因為他們的才華而得到相應的獎勵。

這聽起來很耳熟的說法幾乎定義了美國夢,但直到近年來才顯著影響了政治。乍聽之下激勵人心的說法,背後卻有其黑暗面。

建立這樣的政治制度,去高度認可「大學文憑是有尊嚴的工作與社會地位的入場門票」,對於民主制度造成了毒害。它造成對於沒有文憑的人的社會貢獻的忽視、造成了對於低學歷的歧視,將這些人排除在選舉公職之外。

川普的當選以及一般認為相隨的民粹崛起,是來自一個近年的主流政治觀點,尤其民主黨為甚的核心信念:全球化的經濟已然到來,較低階工作外包到國外的趨勢已然發起而且不可遏抑。當務之急不是逆轉這個趨勢,而是如何順勢而為,盡得紅利的菁英專業人士圈外,如何幫助受到負面衝擊的勞工。

解法呢?則是透過更普及的高等教育,促進向上流動的機會。

這個 「藉由教育改善處境」的信念,被政治人物所擁戴,由柯林頓、到小布希、到歐巴馬與希拉蕊。然而他們似乎忽略了,這個說法所隱含的侮辱: 「如果你沒上過大學、如果你在新的經濟制度中不吃香,都是你自己的問題。」

我們不能夠忘記,全美仍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拿到四年制大學的學位。去告訴這些勞工,他們的處境艱難是因為缺乏高等教育,文憑主義(credentialism)其實造成了莫大的歧視。

文憑歧視是一種菁英政治的傲慢。2016 年當時的社會氛圍中,許多人感覺被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睥睨,而這其來有自。民調研究顯示,勞工階層認為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雖然尚未消弭,至少已經不再是主流,學歷歧視卻是最後殘存的、被接受的歧視。

在歐美尤其如此,比起其他的歧視,多數人可以承認學歷歧視,而不會覺得不安。社會心理學家Kuppens 對美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相較於任何其他族群,受試者對於學歷較低者的歧視最明顯。研究者挑選的對照組是其他可能受歧視的族群,在歐洲組是穆斯林、貧窮、肥胖、視障與較低學歷者,在美國則是非裔美人與勞工等。

值得注意的是,揭示這些歧視的同時,受試者展現出的態度,是很可以接受自己這樣的想法的。舉例而言,他們可能譴責性別歧視或是種族歧視,但是不會覺得自己歧視未受教育的人有什麼不對。

2000 年以後,在美國與西歐,沒有大學學歷的公民已經不僅是被歧視,而是由選舉公職中幾乎消失了。在美國95% 的眾議院議員、與100% 的參議院議員,具有大學文憑。少數的具有文憑的人,領導著廣大的沒有文憑的人。

這並不是一直如此。雖然參眾兩院一直都是受過教育的人比例較高,但是直到1960 年代,都還有四分之一的人沒有大學文憑。過去五年來,國會的成員多元化,包括種族、族裔、性別的多元都在增加中,唯有對於教育文憑的資格是益發單一的。

而這文憑的鴻溝所造成的結果之一,就是勞工幾乎難以進入民選公職。若將勞工階層定義為 「體力勞動、服務業與文職」,則美國有一半的勞工人口落在此類,卻只有不到2% 的國會議員在當選前,是從事這些職類。

或許有些人會說,讓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統治,難道不好嗎。當然我們希望幫我們割盲腸的醫師受過專業訓練。高學歷的政治領導人可以帶來更好的公共政策與議題討論。

並不盡然。其實領導所需要的並不僅僅是技術官僚的專業,還有公民美德。這代表著他們應該要對於什麼是 「公共利益」有想法,並且能夠同理各行各業的人。 歷史告訴我們「能夠做出好的政治判斷」與 「能夠進入大學」並沒有什麼關聯性。「最聰明最優秀的人就應該領導」正是一種菁英政治的傲慢帶來的迷思。

如果技術官僚與文憑主義使我們迷失,那麼該如何導正? 我們不該只是專注在菁英競爭之中,而是要把更多的關注放在改善生活上,特別是關注那些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對社會的重要貢獻,關注透過他們的工作、他們所養活的家庭、所服務的對象。重點在於重新將 「工作的尊嚴」放在政治的核心。

同時我們也需要重新定義成功,質疑自己的菁英傲慢:我能夠獲得社會制度的獎勵,是因為我的才華與能力,或是因為我運氣好?

當你能夠承認運氣在命運中的角色,你才會更加謙遜。因為我的出身、上帝的旨意、或是命運的安排,才有現在的我。我們必須加強這樣的公民美德。從單調的成功定義之中,這是我們重新修補分裂的一個起點。超越功績制度(merit system),導向更良善的公共命運。

------------

這篇政評順便有要賣書:2020/09/15 開賣,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Michael J. Sandel


read more...

September 22, 2020

I like Trump, but I don't love him

I like Trump, but I don't love him 之大逆風雜感 XD (警語:真的很雜,不雜不用錢)

最近有些粉絲頁會拿民主黨角色來比擬國民黨,大玩政治fuzzy 翻譯的梗,我頗不認同。在我看來,民主黨與民進黨近年的某些趨勢相像得多。(說明定義:政治fuzzy 翻譯就是在辛普森家庭等卡通之中大鳴大放的作法,而我對此評價很低。因為美國與台灣的各種時事畢竟不是緊密對應,中文版內容往往變得支離破碎、概念亂湊,在我眼中,這與過去那些是非混亂的政治相聲得以成長的沃土,根本是一脈相傳,有害於建立嚴謹思考的公民意識。)

民進黨與民主黨在議題上都是偏向進步立場(例如支持同婚、對墮胎的立場較諒解、相對支持廢死、強調社會福利等),支持群都是原本來自中產階級與勞工而對手政黨偏向財團,但都是近年來轉型成為吸引較高學歷與專業人士以及業界。而川普所乘的厭惡菁英的民粹旋風,則有幾分像似前幾年韓國瑜的崛起。

這篇桑德爾的文章批評民主黨毫不遮掩的對低學歷者的歧視。這也是我自己的美國朋友圈的經驗驗證。支持民主黨的人,往往將支持川普的人形容成一群扁平的群眾:沒知識甚至反智、不識好歹所以不知道民主黨的低學費與全民健保政策主張之中他們將受益最大、被川普的話術所騙。實在令我想到之前我的同溫層對於韓粉的想像。

然而社會必須修復而非加深分裂,我推崇鄭國威提出的「因應假新聞的典範」提出的概念(註1)。我們不需要仇視相信假新聞的人,立即選擇對立,將「相信而散布的人」立即等同於「惡意製造消息的來源」;反之,我們應該開發疫苗、提升免疫力,也就是加強媒體識讀教育。我也是如此看待與自己政治概念不同的人。對於至今支持黃國昌、柯文哲的人,民進黨的熱中支持者不需要也不應該用什麼「中共同路人」之流的說法攻擊,而是該從根源信念、更加緊扣議題去討論。這是泛綠近來常被稱為「綠共」的原因。許多網路論戰都有這個問題:大家似乎都假設對方與自己接收過一模一樣的資訊。而這個前提常常根本不成立。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在討論爐渣案、萬人血清、美豬議題的時候,試著去讀過自己沒有讀過的資料、理解對方的疑慮,那麼我覺得爭辯的兩造真的沒有誰比較高明。

川普其實對於美國人來說是一個很可怕的災難總統。你能夠想像總統跟知名AV 女星外遇,然後還付錢給他、用法律協議買他閉嘴,甚至這筆金流還疑似來自政治獻金嗎?你能夠想像任何政治人物直接雇用自己完全沒有政治圈歷練的女兒女婿進白宮,擔任要職嗎?你能夠想像台灣的政治人物在電視中說出「直接抓女人的屄」因為他們喜歡嗎?你能夠想像蔡英文覺得陳時中跟公衛專家們不稱職,所以自己整天開記者會說明疫情,卻聲稱怕引起大眾恐慌所以一直說「不用擔心這個疫情真的沒什麼嚴重的」,國家卻每天一直幾萬幾萬的確診,直到全國死了20 萬人還沒個盡頭嗎?

我身為台灣人,當然比較希望川普當選。這是相較於民主黨的拜登之下的選擇。但是我們真的不需要被川普所綁架,甚至幫他擦脂抹粉到這種地步。

註1:因應假新聞的五種典範,鄭國威
https://medium.com/鄭龜煮碗麵/因應假新聞的五種典範-a9786547bf1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