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4, 2008
信
不知不覺又是一年過去了, 農曆年的腳步也近了
去年五月我順利通過了comprehensive exam
並且在上個月defend 我的proposal
現在修課等等進度大半都已完成
開始進入了在實驗室閉關的階段
於是我選擇了在這個學期當助教 (這算是我的program 上畢業要求之一)
我幫忙的是一門研究所的課
每週教授上課三小時, 我則主持一個額外的討論課
幫忙課堂上不具背景的學生理解每週上課所提及的技術
很可惜地, 本來有希望在三月
可以跟著我的指導教授回台灣參加會議
他也對於拜訪台灣大有興趣
他總是提起, 聽說中國文化的精華都保存在台灣
無奈那段時間前後他的旅行太多, 所以最後決定割捨這個邀請
加上上述提及當助教的責任
我也就不打算學期之中離開了
今年的冬天是我在這裡的第三個冬天
也是目前為止最冷的一個
最近幾個禮拜的溫度都在攝氏零度以下
豐沛的雪量伴隨著刺骨的寒風
讓我很久沒敢走路上學
即使是等公車的短暫時間
都縮著脖子, 努力盼望著公車早一分鐘到達也好
這個冬天我學會了滑雪
住處開車不到一小時就有個小型的滑雪場, 我卻一直沒有去過
聖誕節前後, 因為F 來訪
終於為了她, 才安排了這個行程
沒有報名教練課程
兩個人就這樣學習血肉的教訓
幾個小時後, 摔多了就可以成功站著滑下初學者的坡道
後來因為價格不貴又距離頗近
就跟羽球隊的夥伴們又去了一次
果然是一回生二回熟
現在學會了稍微控制下滑的速度與方向
我與幾個朋友都嚷著下個冬天要買季票
以"成為滑雪高手"為目標
去年夏天, 趁著會議之便到義大利去旅遊
每天從旅館到會議中心要走30 分鐘的山路
路上會經過小小的教堂, 檸檬園, 葡萄藤, 與橄欖樹園
羅馬與斐冷翠的古蹟與藝術收藏
不是巴黎或南德所能比擬
有時即使是迷路了, 翻開旅遊書尋找自己在哪裡
身邊的公車站旁就是個年代上溯到西元前的古老遺跡
著名的烏菲絲美術館, 有些房間保留著十五十六世紀
原屋主收藏的畫作排列順序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 果然不負盛名
真品比任何照片上看到的更令人震撼
義大利的美食也絕不令人失望
與我同行的L 與J 都說:
"所以美國人比起歐洲人不喜歡吃蔬菜是正常的--
義大利的蔬果, 味道太好了!"
水果攤買到的番茄都芳香多汁
最好吃的比薩躲在家庭式餐廳裡
一個蓄著小鬍子的中年男子, 在年輕的兒子的幫助下
用長長的鏟子送進磚爐裡面烤
幫我們點餐的是女兒, 送飲料的小男生看起來像國小年紀
這時候, 就算義大利的人行道沒有一吋是平的
或是路上的垃圾車因為夏季的高溫而發出令人不愉快的惡臭
有機會我還是會想再到義大利
因為JJ 的介紹
我開始在一個中文學校教書
基於學生身分不能打工
我們就屬義工狀態, 請學校把本該發予我們的薪水捐給慈善機構
中文學校收的主要是台灣人的小孩
因為來自台灣的父母在這裡工作或唸書
卻還是希望孩子們能有系統地學習中文
所以每個週末送孩子們來上一些文化或是語言的課
我教的語言幼幼班, 有三個五到七歲的小孩
他們的英文都比中文流利
我們用全中文上課
每次他們無法用中文表達的時候
就會皺著臉抱怨"中文好難"
可愛至極
在這裡待得越久
就開始變得越來越神通廣大
自己動手包水餃不過癮
就開始做芋頭粿, 自己動手剪頭髮
買到了花生粉就可以做潤餅捲應應過年的景
甜點從陽春的蛋糕. 泡芙學起, 開始做出水果奶油生日蛋糕
未來要展望自製麵包, 水果派, 還有餅乾類等等
在這裡認識的人越來越多
去年夏天短暫回台, 結束了我的存款帳戶, 又幫著父母搬家
總還是有點難以接受
暫時, 我在台北市沒有"家"了
常常還是會忘記在這裡說的是英文
離開城市太久, 離當個青少年的日子太遠
感覺自己變得越來越鈍
不過當然還是幸運地, 很快樂健康地活著
期待來自你們的消息
w.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5:12 PM
0
comments
October 26, 2007
照片無法傳達的義大利
希望這些輔助影像可以讓你們分享更多親眼所見的感覺
也分享一些小小的軼聞趣事
每個圖片都可以放大, 尤其是雕像的部分
放大看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首先是梵蒂岡外的天使之橋
像是一般的雕像
但是實際上四週景色的襯托之下 (下面的左圖)
這座橋上的每個天使都栩栩如生地俯瞰著你走向梵蒂岡 (下面的右圖)

另一個需要立體解說的就是四面互向的噴水池
但是實際上在十字路口的四面角落看到這樣的東西
就覺得羅馬真的是個被古蹟淹沒的城市
點這裡看網路上找到的影片 (不是我拍的~)
剛好這個觀光客的影片很忠實地呈現出這四座雕像所在的地方
其實竟然是個交通繁忙的路口
所以很有趣
拍這四座噴泉, 花了我大概20分鐘吧~
就為了等著沒有路人與車輛經過
有一次街頭錄音是手風琴的表演, 在羅馬競技場外面
點這裡聽歌
演奏的是兩個十來歲上下的小孩
我有過去給他們"打賞"喔
另外的一個小小插曲就是在梵蒂岡外, 意外地看到國旗
右上角則是小小的台灣國旗)
有一種感動的感覺
這就是中立國的力量吧!
我們偶爾還是會被承認的
雖然羅馬令人目不暇給
但是我對佛羅倫斯景點的瞭解更少
加上許多地方無法拍照
所以親眼看見了才倍感驚喜
比如右圖這座有名的大衛像
(文藝復興時代, 米開朗基羅的作品)
對照組, 從水平的角度觀看
大衛是不是大頭小身體外加鳥仔腳呢?
實際上位於斐冷翠的原版
考慮了雕像本身的雄偉高度
所以當我們在大衛的腳底仰望他
其實比例是很美的 (下圖)
(圖片左下方的人頭正好可以當比例尺)
對了, 真品面前是禁止拍照的
這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圖片
不管是紋路還是色澤, 看起來就像是大衛的血管
手的局部放大裡才看得清楚
(下圖是我買的明信片翻拍出來的)
收藏著米開朗基羅耗時數十年, 卻仍然沒有完成的雕像
其人物表情等等, 總共六座雕像
我在裡面待了好久好久仔細端詳
夜神的表情是如此祥和美麗
下圖則是另一座未完成的晝神雕像的背面
就連折在人物背後的手臂與背肌
每一刀的刻痕也都宛如肌膚的自然紋路
令人嘆為觀止
(下圖同樣是明信片翻拍)
這是我在斐冷翠的市街上
看到攤販躲警察的情景
忍不住偷拍了下來
原來不只台灣有這樣的事情啊!
以畫面右方, 穿橘紅色衣服的路人為指標
你可以看見畫面左方的攤販收得有多快
(用滑鼠點圖片, 會重新開啟只有圖片的視窗, 才看得到動畫)

這篇圖文並茂的遊記
希望能傳達義大利的見聞的百分之一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2:58 PM
0
comments
Labels: travel
October 01, 2007
Boredom-- Soren Kierkegaard, Either/Or
...
The history of this can be trace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world. The gods were bored, and so they created man. Adam was bored because he was alone, and so Eve was created. Thus boredom entered the world, and increased in proportion to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dam was bored alone; then Adam and Eve were bored together; then Adam and Eve and Cain and Abel were bored en familie; then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increased, and the peoples were bored en masse.
---------------------------------------------------------
Long in philosophy, scholars had tried to define the fundamental idea of men, and the answer from the seducer is that—all men are bores. Kierkegaard is not trying to focus the readers on how bored/ boring we are; rather, he is expressing the absurdity this way. In most existentialists’ view, we came into the world de trop, and thus with the gift (allow me to name it this way) of time and space, most people don’t know how to act and thus are merely blindly set in motion by the repulsion of boredom to respond passively. But in the case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authentic aesthetic, this is not totally negative. No matter what the motivation is, an authentic lifestyle still holds its value. They may enjoy life regardless of the ethics (as a note, in an ethically-neutral way) and the ‘rotation method’ is one of the ‘skills’ to enjoy life suggested by the seducer.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12:00 PM
0
comments
Labels: English, existential, quote, retrospect
September 24, 2007
羅馬假期

此時同行的大家都已經對義大利街頭的髒亂習慣了
(想像十多年前的台北市隨處可見的垃圾子母車, 以及令人不愉快的味道)
也不再因為到處舖的都是石頭地板而連連拐腳
(真的不是誇大~ 剛到義大利的前一兩天還真需要調適)
抵達羅馬的第一天已經是晚上
到旅館check-in 之後, 我們誰都不願意休息
畢竟在羅馬只待不到三天
怎麼看都是太少
同行的P 幾年前與母親跟妹妹到義大利來自助旅行
已經到過羅馬
於是熟門熟路推薦Piazza Navona 的夜晚
同樣的景點, 也受實驗室的義大利同事E 推薦
所以即使搭了一下午的火車
也是要到那附近去吃晚餐
才下了公車, 天色逐漸暗下來
Piazza Navona 附近的石頭小巷常常沒有路燈照亮
於是不知道是店家或是誰
在路邊點滿了蠟燭, 圓圓的金屬底座
每步一盞, 隨處火光
那種令人整顆心都要融化的氣氛拍不出來
也難以描述
這顯然是夜晚受歡迎的區
到處都有露天的餐廳茶座
以及開著或關了的精緻小店櫥窗
我們找了一家餐廳坐下來
我點了一個只有cheese 跟番茄的pizza
即便簡單, 口味絕不令人失望
I 跟P 也點了很滿意的食物
因為我們這桌拿著相機不停地拍
也因為我這個附近罕見的東方面孔
週遭的人一定早就猜出來我們是觀光客
隔壁桌有個人獨自在用餐
他主動過來問要不要幫我們拍照
卻不會用我的相機夜景模式
最後拍出了一張模糊照
後來他跟進進出出的每個服務生都在聊天
我們才發覺, 他好像是餐廳裡的管理階級
吃完了晚餐
我們走到Piazza Navona
街頭充滿了討生活的人
包括站著不動的真人雕像, 音樂演奏, 還有很多插畫攤
音樂演奏之中
竟然有一個不太正式的弦樂五重奏團
一把大提琴, 一把中提琴, 三把小提琴
我們經過的時候他們正在演奏韋瓦第的四季
後來還有活潑的舞曲
我就整個人被吸引住不肯走
最後一首更是我的最愛, 巴哈的Air on G string
我忍不住偷偷用相機錄音
點這裡聽歌
很真實的錄音! 有詭異的路人笑聲甚至是狗叫喔
之後買了他們的CD 回來卻沒有這樣的震撼感了
或許就是在街頭聽見才備感驚喜吧
那樣即興的改編, 比起中規中矩的錄音演奏來得有趣多了
因為前晚盡興的晚餐, 也因為白天總是太熱了
當然也因為P 已經到過羅馬
我們三個女生決定白天分開行動
各自拜訪有興趣的景點
傍晚回旅館梳洗之後, 再一起出門吃晚餐
由於沒有特地準備旅遊資料
我的第一站就去看了一場立體電影, 有關羅馬的歷史簡介
真正要說歐洲的文化歷史心臟
實在不能不考慮羅馬
從西元前八世紀開始到現在
曾經是強盛的羅馬帝國首都
至今仍然是西方社會的重要宗教據點梵蒂岡的所在地
在西方世界, 因為"君權神授"這樣的觀念
宗教與政治的數百年糾葛造成了許多犧牲
梵蒂岡經過歷任教宗的經營
蒐集了富麗堂皇的古董藝術精品無數
還真有點像是台灣黃金廟頂的那種氣氛
傳說中, 一對被母狼撫養長大的雙胞胎創立了羅馬帝國
所以羅馬戰士們才會如此驍勇 (照片裡的當然是路邊的臨時演員啦)
但是今日的羅馬已經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只有無數的古老遺跡
需要靠觀光收益來維護
許多路邊的古蹟幾乎都只能任他們受風雨摧殘
因為時間不夠卻想好好地看
所以我就沒有進入著名的羅馬競技場了
只有在下圖的遺跡裡驚嘆
照片下方螞蟻一般大小的人
可以說明這些遺跡有多麼地雄偉
令人難以想像他們已經存在上千年了
然後晚上跟著P 與I 到幸福噴泉丟硬幣許願
據說觀光客們要把一個銅板拋過肩膀向後丟
才有機會再度回到羅馬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2:51 PM
0
comments
Labels: travel
September 04, 2007
六天的議程
我這個菜鳥跟著大家一起到義大利去開開眼界
會議的與會者有一千兩百人, 來自超過40 個國家
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知識饗宴
第一天下午的註冊結束後
馬上就是開場的兩場演講
講者都是我們領域裡極負盛名的研究員
由於是開場
所以除了學術以外
他們也介紹了不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對於年輕學者們來說, 算是很有感覺的演講
當天晚上就在希爾頓飯店的庭園裡吃buffet
這樣的場合裡
教授級的人物當然是忙著公關
同實驗室的I 因為準備畢業
所以對他來說
這次會議是找工作的好機會
但是對我來講
其實沒有什麼目的可言
於是我就放鬆了心情, 跟其他的學生們搭訕
因為是個所費不貲的會議
所以來參加的人其實年齡層普遍偏高, 較少年輕學生
國籍組成也跟在美國這裡遇到的人很不一樣
我交談的學生之中, 有來自敘利亞, 愛爾蘭, 匈牙利, 瓜地馬拉
等等奇妙國家的人
(在美國遇見的學生則是亞洲人與南美洲人居多)
在同一間旅館住了這麼多天
每天早上都是一位老婆婆跟他的兒子準備我們的早餐
那個兒子看起來很年輕, 會說英語, 帥得像明星
但是他非常地嚴肅, 也很沉默
與我們的對話永遠只有"請問您要什麼咖啡?"
只喝了一天普通咖啡, 我們很快地學會要討Espresso
義式咖啡(Espresso)相較於美式咖啡濃厚許多
美式咖啡是粗磨的咖啡豆, 只用重力粹取
義式咖啡則是把豆子磨得更細以增加接觸的表面積, 並且高壓粹取
就像泡茶一樣
所泡的時間不同, 粹取出來的味道就大不相同
義式咖啡的一份只有30 cc 左右
咖啡因的含量卻跟一杯200 cc 的美式咖啡差不多
味道非常地醇, 幾乎醉人
因為快速的沖泡過程, 所以沒有什麼"雜味"或苦澀
會議過程間早出晚歸, 常喝咖啡提神
喝了這麼多咖啡
就數這個人泡得最好喝
據I 說, 是咖啡豆的顆粒粗細與充填到容器裡的緊密程度有微妙差異
決定了充泡技術的好壞
旅館的早餐每天都有罐裝水蜜桃
我每天早上都吃上好幾塊, 感覺很幸福
還有牛奶麥片, 起司火腿與可頌麵包
這些是我每天七點起床的動力
吃飽就要走半小時山路下山到會場
每天的演講就從八點開始第一場
一路到晚上五六點
有時候晚上還會有選擇性參加的講座到十點多
上午都是"大牌教授"等級的研究者的演講
下午則是好幾個場地同時進行
所有人各自選擇最為相關的領域參加
會有少部分的講者是博士後研究員
晚餐後則是進行一些較為技術性的專題討論
個人視興趣參加
一起住在山上比較便宜的旅館的與會者
有一對德國情侶
他們兩個是非常親切而熱衷研究的人
有天晚上參加演講到十點
我的兩個美國室友都沒有出席那天晚上的演講, 提早回旅館去了
於是我就跟這兩位新朋友在月光下一起爬上山
一路上談的都是我的論文計畫
在我對於他們的領域如此陌生的狀況下
他們卻對我的所學頗有涉獵
讓我再度感覺到了德國科學訓練的嚴謹
其實就連我在美國所遇到的大部分德國學生都是這樣的
真的是令人對那樣的科學環境, 更加心生嚮往
終於到了第五天, 總算有點空閒
我於是走到海邊的步道散步
上面的照片就是當時拍的
照片裡靠近右邊的淺綠色建築是個教堂的鐘塔
我走到的時候還正好聽到傍晚的晚鐘噹噹噹地響著

第六天會議結束後
I 跟會議上認識的另外兩個女生去參加一個啤酒派對
我跟P 因為累了
就決定散步到海邊吃個晚餐
早點回去睡覺
於是就看到了夜晚的海邊
享用了那一頓上文提過的美味海鮮大餐
就這樣
結束了六天的緊湊會議
搭火車往羅馬, 開始這次旅行裡面較為輕鬆的觀光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2:46 PM
0
comments
Labels: travel
August 23, 2007
Life and books-- from Good Will Hunting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11:38 AM
0
comments
August 16, 2007
邂逅南義大利的陽光
到南義大利去開會
因為機票的關係, 所以提早了一天到
又因為開會地點Sorrento 的旅館已經一位難求
於是在Ercolano 歇腳一天
Ercolano是龐貝城以外, 重要的維蘇埃遺跡據點之一
因為不如龐貝城如此負盛名
所以我們住的旅館真是又美又經濟
後面有個好大好大的庭園
綠意盎然, 隨處水池
晚餐在附近的一家小餐廳吃
餐廳裡有爸爸媽媽哥哥姊姊與弟弟
嚴格的姊姊還正在教十歲左右的弟弟
學會怎麼用英文幫我們點餐
整個"家庭事業"的氣氛非常可愛
我點了鮪魚pizza
留著小鬍子, 身為大廚的爸爸在後面一個角落做好了配料
由大兒子拿著長長的鏟子送進磚窯裡面去烤
真是超有架勢的
當時並不知道, 這是整趟旅行吃到最好吃的pizza
當天正好是I 的生日
於是我們在雜貨店買了一瓶便宜的紅酒
到旅館後面的庭園舉杯祝她生日快樂
隔天偷閒, 到會場報到之前
到Ercolano 去參觀遺跡
雖然是將近兩千年前的遺跡
卻因為火山灰與岩漿的掩埋, 所以保存得異常完整
包括牆上的壁畫, 馬賽克拼貼, 甚至店舖與廚房的食物
繁華的城鎮景象, 彷彿昨日
讓人非常驚嘆
在遺跡一處廣場, 豎立著一個雕像
紀念重建城鎮的偉人
原來在火山爆發之前
本地發生過地震, 由這位領導者重建了
I 說, 這個城市真是受了詛咒, 注定要滅亡啊
到了開會的地點索倫多
會場在山腳下的希爾頓飯店
但是我們三個窮學生當然是不敢住在希爾頓啦~
於是在P 的介紹下, 到山上找了個小旅館
我跟P, 還有I, 一路上就是室友
雖然是個小小的旅館, 陽台卻有驚人的景色
依山傍海
讓我們三個每天晚上開會回家之後
可以在陽台上享受著景色, 調劑一下
因為住在山上
每天我們需要走一段山路到山下的會場去
大概30 分鐘的路程
路邊滿是橄欖樹與檸檬樹, 也有葡萄藤架
充滿了地中海風情
索倫多的特產就是檸檬
有一種酒叫做Limoncello, 算是liquor
酒精濃度聽說媲美伏特加
每次在餐廳吃飯, 飯後都會送一杯lemon cream
是以Limoncello 為底的一種濁色飯後酒
濃濃的檸檬味與奶香
有一種很甜很甜的口感, 通常一杯不超過30 cc
連我這個不喜歡酒的傢伙
都會把它當作甜點吞掉
啊啊
不過真正的極品甜點還是檸檬冰淇淋
某天我參加晚上的講習, 要到10 點才結束
於是就跟實驗室的M 跟C 去鎮上吃個晚餐再回到會場
點了一份檸檬冰淇淋
足足有四球, 兩個媽媽級的同伴們又唉著要減肥, 不肯幫我吃
沒想到冰淇淋的味道實在太好
我最後竟然還是吃完了
會議結束的最後一晚
I 跟會議上認識的人出去玩
我跟P 則到了港口去吃海鮮
佐著沙灘上的浪潮聲
與不遠處的節慶的音樂
這才發現
原來白天太熱, 義大利人都是晚上出門的
(當時義大利南部每天高溫都在40 度上下)
當晚稍早, 我已經吃了一點零食填肚子
所以我們等於兩個人分享一份完整的course
也就是前菜沙拉, 第一主菜(通常含澱粉類), 第二主菜(只有肉或海鮮)
好笑的是
因為我們兩個一臉觀光客的樣子
連服務生都知道我們一定很好騙
送菜上來, 竟然出現我們沒有點的菜
那是一道前菜, 光是番茄切片與Mozzarella 起司
灑上一點點橄欖油, 加上簡單的香料調味, 就很好吃
正因為這麼好吃, 我們也就沒什麼怨言地接收了強迫推銷
主菜的海鮮義大利麵令人連舌頭都要嚼下肚去
第二主菜的烤魚整隻連頭一起上來
不習慣餐桌上見"臉"的P 也還是吃得津津有味
有多麼好吃, 就可見一斑了~
P 還點了一份白酒
看價錢本來以為只會是一杯
沒想到竟然送上來一大壺
我也只好幫著喝了一兩杯
真的沒有喝過這麼好的白酒
香醇不澀, 更不用提毫無苦味
才到義大利一週
我喝下肚的酒精
大概比以前一輩子加起來的還多
P 笑我沒用
因為她的爺爺以前在自己的農莊上釀酒
所以她可以說是品酒長大的
飯後我們盡興地散步爬上山
俯瞰港口的燈光, 一邊等著公車
順利回到旅館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2:40 PM
0
comments
Labels: travel
July 08, 2007
信
其實我從來不把進入學術界當作一個高尚的夢想
我仍然是個自私而自我的人
我走學術界是因為這個行業我做得來
可以混口飯吃
這有什麼不對嗎?
也不是沒有聽過那些充滿偉大理想的教授
說著我們的研究如何地可以拯救世人
但是我仍覺得那是很遙遠的事情
遠比不上直接去捐點錢給經營良好的慈善機構
甚或去當個假日義工
某些人士認為自己的行業因為充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就會比較高尚
則更是個自我滿足的無聊想法
到底是什麼讓他們以為做研究不是混口飯吃而已呢?
我們是不是太高估了自己?
你說"要做出能夠撼動世界的成果
或許就像是該書一開始闡述 天份 努力再努力 還有運氣
那沒有了天份 努力再努力 是否還具有存在的價值
或許也只是為了餬口飯吃吧..."
我只覺得
現在回頭去看歷史上的科學發展
當然那些故事都會天花亂墜地形容
那些偉人的故事
但是一千萬個願意從事科學的人裡面
成功的少數人到底是多少?
十個? 一百個? 一千個?
我們都需要學習才能面對自己不是天才這個現實
但是"那些努力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我則會說是個完全不相干的故事
那些價值是來自內在
並不是去拯救世人或是感受到自己的利他
而是一種追尋的過程
歷來追求真理的人如此之多
或許我們還沒找到
但是那個追求的精神
以我們獨自的存在而言
就是我們的價值
偉大可以不是一件改變世界的發現
而是一種追尋的情操
或許我們都該破除那些天真的想像
畢竟再怎麼樣, 有形的工作要評估容易
當個泥水匠
一生蓋了幾棟房子, 你就幫助過多少人有個自己的家
科學研究在一個成果背後
卻是數十甚至數百年的累積
那些頂著光環的"重要人物"真的就多麼地值得效法?
那所謂的天才與努力之外的"運氣"究竟是什麼?
其他領域的發展都與之配合的成熟時機? 還是足夠的宣傳?
近幾年
我對於諾貝爾獎不再那麼迷信
"撼動世界"又是什麼?
拯救人命? 發明核彈?
你會不會想太多
w.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4:46 PM
0
comments
Labels: letters, retrospect
信
我常常覺得
我目前的收入遠大於我的花費需要
也沒有賺了大錢, 只是物慾與收入能夠配合
我雖然不喜歡投資
但卻很喜歡存錢
存到把自己的生活搞得簡直unnecessarily miserable 的地步
這算是遺傳失敗的商人特性嗎?
今年夏天, 捐了四萬塊錢左右給無國界醫師團隊
想起來好像是第一次捐這麼多錢給慈善機構
不過他們的理念我實在很喜歡
希望未來也能繼續捐贈
我一直的生活, 都以花費最小金錢為目標
連買太貴的食物, 買太多衣服, 都會覺得有罪惡感
久而久之
其實物慾就會降低
看到許多東西都會覺得"沒用"
在這個過度商業化的世界裡
算是一件好事吧
抵抗廣告的催眠
但是兩刃的一面是節儉, 另一面則是吝嗇
我還挺不習慣跟人分帳的
而更嚴重的是
我無法面對充滿中產階級氣息的人
連走進近年開始林立的高價位shopping mall 都會覺得難以呼吸
俗人卻不容於俗世
叫我到蠻荒之地去當義工我也是不肯的
自己身為所謂的中產階級
卻對自己的身分有這麼深的不認同感
也是挺恐怖的事情
我正在想
我到底該不該承認
不用偽裝成中低收入階層的好朋友
我從小的素養已經設立了一個太高的標準
不是錢不錢的問題
而是素養
畢竟在一個為溫飽掙扎的家裡
怎麼能從小學鋼琴, 培養人文素養?
比如我需要的是一個聽得懂什麼是巴哈的Air on G string 的人
而不會問我那是不是某種丁字褲
(G string 是指小提琴的 G弦, 但是也是某種丁字褲款式)
錢真是真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
金錢並非萬能, 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
我不喜歡過度享受物慾的人
卻又有著某些過度奢侈的興趣
或許我應該找出更好的平衡點吧......
w.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4:31 PM
0
comments
June 29, 2007
衝擊--改變世界的物理概念
結合了近代物理的重大觀念變革
以一種近乎哲學的方式去討論其涵義
物理與哲學交錯的比重很不錯
這次閱讀, 我決定要好好做筆記
因為如果不常常去讀去想
那麼我高中大學時期所做的投資, 可說是枉費了
當時看過好幾本關於這部分的物理書
現在讀起來總算是比較輕鬆, 可以有概念書中在說什麼
這時候卻因為荒廢而遺忘的話(儘管我懷疑我會忘掉), 就實在太可惜了
以下是我目前看到第六章左右的精華簡介
這一切要從相對論講起
所以先談談光吧!
高中物理我們都記得折射現象是光的粒子性證據
而繞射現象則是光的波動性證據
結合兩者的電磁理論預測了光速的恆定
而這在數個測量實驗裡被證明了
先被提出的"特殊相對論"僅限於慣性座標 (a=0)
在這了系統裡從光速的恆定導引出了
(1)同時性是相對的 (2)時間可以膨脹 (3)長度可以收縮
這些主要結論打亂了傳統觀點上的"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的概念
讓時間開始被視為空間的第四維度
而非全然不相關的另一參數
之後所補充的"廣義相對論"則是更決定性的炸彈
為了把慣性座標這樣的限制去除, 所以愛因斯坦開始研究天然的加速座標
也就是萬有引力座標系
其實"萬有引力"這樣的觀念非常地神秘
因為他假設了有一種毫無來源根據的力, 憑空因物質而生
而愛因斯坦採用了當時出爐尚不久的非歐幾何概念 (曲面與馬鞍形等等)
把萬有引力當作一種空間的扭曲來處理
得到意外的奇效
與其說A 物體靠近B 物體就會"神秘地"被吸引
不如說B 物體的存在造成了空間的扭曲, 而A 物體進入那個空間就會依那個空間而運動
比如人造衛星失去動力會掉到地面上, 就是地球讓空間變得像是個曲面一樣
也就是說, 與其說有神奇的地心引力在作用著
廣義相對論提出了地球彎曲空間, 所以人造衛星順著那樣的面掉入空間的漩渦中心
類似這樣的想法
這背後的含義則更是驚人
因為不但空間與時間可以當做一類來處理
連物質都能夠以空間的概念來表達
因果論因此受到很大的衝擊
因為因果論的前提就是時間順序
然而時間卻被判為相對性的
那麼作用力還有方向性可言嗎? (A作用於B 還是 B作用於A)
也是否定的
因為A 與B 的存在對於空間的彎折是同時發生的
這幾乎觸碰到了我認為相關的現象學概念
未來有機會可以再述
如果說相對論是把萬有引力空間化了
量子力學則是把電磁力給物質化了 (場量子的觀念)
如果說物質與空間的概念被模糊了
那麼其實一個實體與他所存在的空間
其分野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如此直觀
到底什麼才是存在的本體呢? (物質)
有沒有存在以外的框架, 讓本體去填充呢? (空間)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4:26 PM
0
comments
Labels: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