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月刊進行一系列討論,探討民主黨選後面臨的巨大挑戰,甚至形容為民主黨的內戰開始。
https://www.theatlantic.com/newsletters/archive/2020/11/2020-election-democrats
1. 包括AOC 與Conor Lamb 在內的民主黨議員,分別提出對於黨內路線的檢討。自從Biden 被提名後,黨內左派希望未來的內閣與高級官員多加進用女性與有色人種、排除業界人士,然而溫和派(moderate)則認為業界人士中不乏許多熟悉聯邦政務的優秀人選,而且任命較易取得共和黨把持得的參議院支持。激進派認為Trump 任內極大化行政裁量,繞過了許多兩黨協商,而Biden 也可以如此盡快逆轉這些任命的影響。溫和派則認為,正因為Trump 破壞了兩黨協商的體制,選民選擇了Biden 是希望他能與共和黨合作,而非繞過共和黨。雖然拿下總統大選,但是卻丟失了8 席議員,溫和派認為極左派需擔負責任。在維吉尼亞州慘勝的Abigail Spanberger 直言,對營競選廣告中將他與"Defund the Police"的標語連結,使他丟了許多票,並且他認為民主黨應該停止標榜社會主義。其他溫和派也贊成此說,認為包括AOC 在內的極端分子,憑藉在媒體上的巨大聲量,極化了民主黨的品牌。下一個關鍵將是2021年1月的喬治亞州兩席的二輪選舉,民主黨唯有做好路線調整,才有機會藉此拿下參議院多數。
2. Biden 可能拿下了創紀錄的普選票數量,但是在幾個搖擺州都是險勝。民主黨在過去8 次總統大選投票拿下了7 次普選票數的優勢,然而議員選舉的慘烈成績顯然仍是執政隱憂。2016 年Hillary Clinton 在美國前100大城市中的87個取得優勢,本次Biden 可能拿下90 個。初選時普遍認為Biden 將改善民主黨在藍領地區或如鐵鏽帶的支持度,結果來看,主要的勝選動力仍來自都會區票的拉升。許多分析專家認為,Biden 競選時並非將Trump 與共和黨綁在一起攻擊,而是採取Trump 甚至不值得共和黨支持的基調,或許因此使得許多選民分裂投票,即便支持拜登,但是仍不會投給民主黨的議員。民主黨未來必須在藍領背景的老白男候選人之外,極力尋求這些關鍵州的勝選公式。
3. 州級選舉的劣勢,使得民主黨在地方勢力與各州選制的聲量微弱。舉例而言,自從2010 年的共和黨紅潮拿下賓州的州長與議會多數後,共和黨主導的選區畫分乃至於今年大選的計票起始時間等,莫不有利於共和黨。一般認為,比起總統大選,地方選舉更仰賴實際的人際互動,也因此受疫情影響更深。德州的大敗將促使地方政治人物再從頭檢討,而在包括密西根在內的幾個州的微小勝利,將使得民主黨重新有機會影響選制。
4. Biden 勝選的一大關鍵是取得遠較2016 年Hillary Clinton 為多的黑人選票。他做出了許多承諾,甚至為了自己支持過的1994 犯罪法案對於黑人帶來的傷害而道歉。民主黨近年來投入心力在協助黑人社群的選民註冊並投票,雖然地方政治人物認為,黑人選民仍常有被政客利用的感覺,但是7 月份在搖擺州針對大學中的黑人選民的民調顯示,其中已有六成的受訪者覺得政治人物會關注他們的議題。黑人選民已經協助Biden 進入白宮,之後他如何實現政治承諾則有待觀察。
read more...
November 13, 2020
October 21, 2020
跨大西洋的抗中聯盟的主要任務-- Julianne Smith et al
2020/10/20 偏民主黨的鷹派外交智庫CNAS 以 Julianne Smith (註)為首,提出一份報告,完整描繪未來跨大西洋的抗中聯盟的主要任務。
https://www.cnas.org/publications/reports/charting-a-transatlantic-course-to-address-china
中國已經策略性地取得AI 與5G 方面的戰略領先地位,美國與歐盟必須盡快反應。 跨大西洋的美國與歐盟聯合,對於抗中的成功至為關鍵。
六大原則:
一、要快
二、要歐美協同作戰
三、加強美國與歐盟關鍵領域的競爭力
四、要與歐洲各層級打交道,包括歐盟、各會員國、以及透過NATO
五、納入更多的盟國,尤其如台灣、日本、澳洲、印度、加拿大,這些對於中國共產黨具有豐富經驗的民主國家
六、在必要領域持續與中國合作,但要操縱中國的方向,而非被牽著走
四大領域:
1. 科技方面:
- 保護歐美的技術領先
- 加強西方引領的創新
- 與中國的數位基礎建設做競爭
- 增強資安與科技方面的準則與規範一致性,凸顯中國的資安問題
- 打擊中國的數位極權主義:提高中國透過數位工具侵犯人權的成本,管制科技出口以避免被用於侵犯人權的用途
2. 投資方面:
- 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歐美應該對正考慮引進中資的國家提供諮詢,歐美應建立投資資金,並且加強對於一帶一路的後果與真相的宣傳
- 加強篩選機制,確保歐盟的篩選與美國的資訊透明,正視中國公司的不公平競爭
- 加強歐美的對話機制,共享情資,加強美國國會與歐盟議會的關係
- 不只要注意中資流向,也要注意研發與合作的對象
3. 貿易方面:
- 修復美歐關係,重組供應鏈
- 促進公平貿易:包括對WTO 的改革,並且在WTO 之中具體處理中國的國營企業與不當補貼問題
- 保護歐美的技術領先:交換中國技術轉移的資訊,協同進行半導體製造相關設備出口管制,維持301 條款範圍的制裁
4. 治理方面:
- 重新加入國際組織,包括WHO,推動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改革
- 增加美國在聯合國的能見度
- 加深共享知識:在雙邊對談中持續討論如何對抗中共,分享北京的手法與反擊方式
- 重新架構這不是美中之戰,而是民主與極權之戰
註:第一作者Julianne (“Julie”) Smith 曾任副總統拜登的外交顧問,以及任職於歐巴馬第一任期下的五角大廈。
read more...
https://www.cnas.org/publications/reports/charting-a-transatlantic-course-to-address-china
中國已經策略性地取得AI 與5G 方面的戰略領先地位,美國與歐盟必須盡快反應。 跨大西洋的美國與歐盟聯合,對於抗中的成功至為關鍵。
六大原則:
一、要快
二、要歐美協同作戰
三、加強美國與歐盟關鍵領域的競爭力
四、要與歐洲各層級打交道,包括歐盟、各會員國、以及透過NATO
五、納入更多的盟國,尤其如台灣、日本、澳洲、印度、加拿大,這些對於中國共產黨具有豐富經驗的民主國家
六、在必要領域持續與中國合作,但要操縱中國的方向,而非被牽著走
四大領域:
1. 科技方面:
- 保護歐美的技術領先
- 加強西方引領的創新
- 與中國的數位基礎建設做競爭
- 增強資安與科技方面的準則與規範一致性,凸顯中國的資安問題
- 打擊中國的數位極權主義:提高中國透過數位工具侵犯人權的成本,管制科技出口以避免被用於侵犯人權的用途
2. 投資方面:
- 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歐美應該對正考慮引進中資的國家提供諮詢,歐美應建立投資資金,並且加強對於一帶一路的後果與真相的宣傳
- 加強篩選機制,確保歐盟的篩選與美國的資訊透明,正視中國公司的不公平競爭
- 加強歐美的對話機制,共享情資,加強美國國會與歐盟議會的關係
- 不只要注意中資流向,也要注意研發與合作的對象
3. 貿易方面:
- 修復美歐關係,重組供應鏈
- 促進公平貿易:包括對WTO 的改革,並且在WTO 之中具體處理中國的國營企業與不當補貼問題
- 保護歐美的技術領先:交換中國技術轉移的資訊,協同進行半導體製造相關設備出口管制,維持301 條款範圍的制裁
4. 治理方面:
- 重新加入國際組織,包括WHO,推動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改革
- 增加美國在聯合國的能見度
- 加深共享知識:在雙邊對談中持續討論如何對抗中共,分享北京的手法與反擊方式
- 重新架構這不是美中之戰,而是民主與極權之戰
註:第一作者Julianne (“Julie”) Smith 曾任副總統拜登的外交顧問,以及任職於歐巴馬第一任期下的五角大廈。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2:07 AM 0 comments
Labels: politics
呼籲台灣與美國進行聯合軍演-- Grant Newsham
美國國防智庫CSP 研究員Grant Newsham (註)發表文章,強烈呼籲台灣與美國進行聯合軍演。他認為像2017 年台灣海軍到夏威夷基地受訓一事,這樣的零星事件應該要擴大規模地進行。以下是他的妙喻。
https://andmagazine.com/talk/2020/10/19/its-not-what-you-say-its-what-you-do-we-must-stand-with-taiwan/
------
「看一個人做了什麼,而不是他說了什麼。」美國需要對協防台灣更明確地表態。而且不只是說,而是有實際的行動。別以為台灣或是中國沒有注意到。
試想一個渣男對女友說:「寶貝我愛你,但是我們的關係不能公開,不能公然一起行動。」
「你知道的,有另外這個女生。我其實也不怎麼喜歡她,但是她給我很多錢,而且她生氣起來很可怕的。如果她看到我們在一起一定會發作起來,萬一她一生氣就攻擊妳 ── 」
「但是寶貝妳知道的,妳才是我的最愛。我發誓。」
不論是這位女友或是另外的女生,相信都不會買帳的。
------
註:Grant Newsham 是一名退休美國海軍上校,拿的是UCLA 的法律博士(JD)學位,曾居日本20 年。2019 年在台灣待了一年,拿台灣國圖獎學金,在台灣智庫研究台灣的國防升級戰略。2020年8月起成為美國華盛頓國防智庫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CSP)的研究員。(CSP 立場為反穆斯林極右派,金主 Frank Gaffney Jr. 因不實指控歐巴馬係回教徒著稱)
read more...
https://andmagazine.com/talk/2020/10/19/its-not-what-you-say-its-what-you-do-we-must-stand-with-taiwan/
------
「看一個人做了什麼,而不是他說了什麼。」美國需要對協防台灣更明確地表態。而且不只是說,而是有實際的行動。別以為台灣或是中國沒有注意到。
試想一個渣男對女友說:「寶貝我愛你,但是我們的關係不能公開,不能公然一起行動。」
「你知道的,有另外這個女生。我其實也不怎麼喜歡她,但是她給我很多錢,而且她生氣起來很可怕的。如果她看到我們在一起一定會發作起來,萬一她一生氣就攻擊妳 ── 」
「但是寶貝妳知道的,妳才是我的最愛。我發誓。」
不論是這位女友或是另外的女生,相信都不會買帳的。
------
註:Grant Newsham 是一名退休美國海軍上校,拿的是UCLA 的法律博士(JD)學位,曾居日本20 年。2019 年在台灣待了一年,拿台灣國圖獎學金,在台灣智庫研究台灣的國防升級戰略。2020年8月起成為美國華盛頓國防智庫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 (CSP)的研究員。(CSP 立場為反穆斯林極右派,金主 Frank Gaffney Jr. 因不實指控歐巴馬係回教徒著稱)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1:16 AM 0 comments
Labels: politics
September 25, 2020
台灣,開戰與棄守的兩極之間 (Taiwan - Between the Extremes Of War and Abandonment)-- 寇謐將(J. Michael Cole)
2020/09/24寇謐將於加拿大智庫「麥當諾-勞雷爾研究所」(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 MLI) 發表一則評論,題為「台灣,開戰與棄守的兩極之間 (Taiwan - Between the Extremes Of War and Abandonment)」,簡譯MLI 引文如下。
https://www.macdonaldlaurier.ca/taiwan-extremes-war-abandonment-new-mli-commentary-j-michael-cole/
隨著中國對台灣採取日益激進的行動和言論,以及美國即將舉行大選,對許多觀察者而言是第一次開始思索,西方該如何回應這個衝突。
MLI資深研究員寇謐將(J. Michael Cole)在題為「台灣:開戰與棄守的兩極之間」的最新評論中建議,我們不應將台灣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反之,應該將東亞最成功的民主體制視為國際社會的榜樣和夥伴。
不論是主張拋棄台灣或熱情支持者台灣的人,常常只在美中關係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建構台灣。 「台灣不僅僅是美國為遏制中國而開發的房地產。也不只是具有戰略價值。」寇謐將解釋道。
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也是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既不能像某些學者和辯護者所建議的那樣可以「給予」中國,也不能僅僅將其理解為限制北京野心的措施。
為此, 寇謐將駁斥將台灣問題定調為與中國交戰還是棄守台灣之間的抉擇問題。為了避免衝突而又不姑息中國的修正主義專制政權,他認為西方(尤其是美國)應該進行「恫嚇與反脅迫」。
對寇謐將而言,儘管此一戰略確實涉及軍事準備以有效遏制中國,但更積極的措施包括威脅經濟報復、制裁、禁運、網絡攻擊和資產凍結。 寇謐將認為:「免除戰爭中折損生命的風險外,此類措施的另一個好處是,可提高中國決定對台灣發動進攻的代價。」
儘管許多批評者認為支持台灣的人僅僅是川普總統外交政策的支持者,或者為了避免與中國發生衝突而放棄台灣是必要的,但這些立場忽略了美國兩黨跨黨派地對台灣支持日益增長。這種共識的推動力是來自台灣作為守法、進步和民主國家的典範,是亞太區域的楷模。
「選擇與世界上最成功的年輕民主國家之一站在一起,並賦予其2350萬人民權利來決定自己的未來,這不是『不可避免的戰爭』與棄守的二元決定。」 寇謐將總結道。
「這兩個難以想像的極端之間的中間內涵,正是需要加強的東西。」
有關西方應如何看待台灣並與台灣互動的更多討論,請閱讀完整評論。
MLI引文出處:
https://www.macdonaldlaurier.ca/taiwan-extremes-war-abandonment-new-mli-commentary-j-michael-cole/
英文全文:
https://macdonaldlaurier.ca/files/pdf/20200922_Cole_COMMENTARY_FWeb.pdf
寇謐將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jmichael.cole.31
read more...
https://www.macdonaldlaurier.ca/taiwan-extremes-war-abandonment-new-mli-commentary-j-michael-cole/
隨著中國對台灣採取日益激進的行動和言論,以及美國即將舉行大選,對許多觀察者而言是第一次開始思索,西方該如何回應這個衝突。
MLI資深研究員寇謐將(J. Michael Cole)在題為「台灣:開戰與棄守的兩極之間」的最新評論中建議,我們不應將台灣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反之,應該將東亞最成功的民主體制視為國際社會的榜樣和夥伴。
不論是主張拋棄台灣或熱情支持者台灣的人,常常只在美中關係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建構台灣。 「台灣不僅僅是美國為遏制中國而開發的房地產。也不只是具有戰略價值。」寇謐將解釋道。
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也是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既不能像某些學者和辯護者所建議的那樣可以「給予」中國,也不能僅僅將其理解為限制北京野心的措施。
為此, 寇謐將駁斥將台灣問題定調為與中國交戰還是棄守台灣之間的抉擇問題。為了避免衝突而又不姑息中國的修正主義專制政權,他認為西方(尤其是美國)應該進行「恫嚇與反脅迫」。
對寇謐將而言,儘管此一戰略確實涉及軍事準備以有效遏制中國,但更積極的措施包括威脅經濟報復、制裁、禁運、網絡攻擊和資產凍結。 寇謐將認為:「免除戰爭中折損生命的風險外,此類措施的另一個好處是,可提高中國決定對台灣發動進攻的代價。」
儘管許多批評者認為支持台灣的人僅僅是川普總統外交政策的支持者,或者為了避免與中國發生衝突而放棄台灣是必要的,但這些立場忽略了美國兩黨跨黨派地對台灣支持日益增長。這種共識的推動力是來自台灣作為守法、進步和民主國家的典範,是亞太區域的楷模。
「選擇與世界上最成功的年輕民主國家之一站在一起,並賦予其2350萬人民權利來決定自己的未來,這不是『不可避免的戰爭』與棄守的二元決定。」 寇謐將總結道。
「這兩個難以想像的極端之間的中間內涵,正是需要加強的東西。」
有關西方應如何看待台灣並與台灣互動的更多討論,請閱讀完整評論。
MLI引文出處:
https://www.macdonaldlaurier.ca/taiwan-extremes-war-abandonment-new-mli-commentary-j-michael-cole/
英文全文:
https://macdonaldlaurier.ca/files/pdf/20200922_Cole_COMMENTARY_FWeb.pdf
寇謐將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jmichael.cole.31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1:08 AM 0 comments
Labels: politics
September 23, 2020
對於較低學歷者的歧視,是最後殘存的歧視-- 傷害民主黨的知識傲慢 Michael J. Sandel 桑德爾
還記得「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嗎?作者桑德爾,哈佛大學政治哲學學者,2020/09/02 投書紐約時報,直指民主黨的知識傲慢撕裂了美國社會。等了好久中文網都不翻譯這篇,只好自己來簡譯作功德了。以下僅摘譯/意譯,非逐字。
https://www.nytimes.com/2020/09/02/opinion/education-prejudice.html
Biden 對於民主黨來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他是36 年來,民主黨第一次提名了一位不是常春藤校友的總統候選人。
這是一個吸票因素,因為川普的支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民眾對菁英政治的厭惡。中產階級與藍領階級曾經是民主黨的基礎支持票倉,但是今日的民主黨似乎僅對專業人士有吸引力。2016 年,川普拿下了沒有大學學歷的白人之中三分之二的選票, 希拉蕊則拿到了具有研究所以上學歷的70% 選票。
Biden 少了長春藤學歷的光環,卻反而可能讓他吸引到藍領階層較多的支持。而這是個好機會,讓我們回頭省思菁英政治制度如何成為了當代自由主義的核心。
菁英政治有兩個核心信仰:第一,在全球化的科技時代,高等教育是向上階級流動的根基;第二,假設每個人有同樣的機會出頭,那麼最終居上風者就有權因為他們的才華而得到相應的獎勵。
這聽起來很耳熟的說法幾乎定義了美國夢,但直到近年來才顯著影響了政治。乍聽之下激勵人心的說法,背後卻有其黑暗面。
建立這樣的政治制度,去高度認可「大學文憑是有尊嚴的工作與社會地位的入場門票」,對於民主制度造成了毒害。它造成對於沒有文憑的人的社會貢獻的忽視、造成了對於低學歷的歧視,將這些人排除在選舉公職之外。
川普的當選以及一般認為相隨的民粹崛起,是來自一個近年的主流政治觀點,尤其民主黨為甚的核心信念:全球化的經濟已然到來,較低階工作外包到國外的趨勢已然發起而且不可遏抑。當務之急不是逆轉這個趨勢,而是如何順勢而為,盡得紅利的菁英專業人士圈外,如何幫助受到負面衝擊的勞工。
解法呢?則是透過更普及的高等教育,促進向上流動的機會。
這個 「藉由教育改善處境」的信念,被政治人物所擁戴,由柯林頓、到小布希、到歐巴馬與希拉蕊。然而他們似乎忽略了,這個說法所隱含的侮辱: 「如果你沒上過大學、如果你在新的經濟制度中不吃香,都是你自己的問題。」
我們不能夠忘記,全美仍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拿到四年制大學的學位。去告訴這些勞工,他們的處境艱難是因為缺乏高等教育,文憑主義(credentialism)其實造成了莫大的歧視。
文憑歧視是一種菁英政治的傲慢。2016 年當時的社會氛圍中,許多人感覺被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睥睨,而這其來有自。民調研究顯示,勞工階層認為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雖然尚未消弭,至少已經不再是主流,學歷歧視卻是最後殘存的、被接受的歧視。
在歐美尤其如此,比起其他的歧視,多數人可以承認學歷歧視,而不會覺得不安。社會心理學家Kuppens 對美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相較於任何其他族群,受試者對於學歷較低者的歧視最明顯。研究者挑選的對照組是其他可能受歧視的族群,在歐洲組是穆斯林、貧窮、肥胖、視障與較低學歷者,在美國則是非裔美人與勞工等。
值得注意的是,揭示這些歧視的同時,受試者展現出的態度,是很可以接受自己這樣的想法的。舉例而言,他們可能譴責性別歧視或是種族歧視,但是不會覺得自己歧視未受教育的人有什麼不對。
2000 年以後,在美國與西歐,沒有大學學歷的公民已經不僅是被歧視,而是由選舉公職中幾乎消失了。在美國95% 的眾議院議員、與100% 的參議院議員,具有大學文憑。少數的具有文憑的人,領導著廣大的沒有文憑的人。
這並不是一直如此。雖然參眾兩院一直都是受過教育的人比例較高,但是直到1960 年代,都還有四分之一的人沒有大學文憑。過去五年來,國會的成員多元化,包括種族、族裔、性別的多元都在增加中,唯有對於教育文憑的資格是益發單一的。
而這文憑的鴻溝所造成的結果之一,就是勞工幾乎難以進入民選公職。若將勞工階層定義為 「體力勞動、服務業與文職」,則美國有一半的勞工人口落在此類,卻只有不到2% 的國會議員在當選前,是從事這些職類。
或許有些人會說,讓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統治,難道不好嗎。當然我們希望幫我們割盲腸的醫師受過專業訓練。高學歷的政治領導人可以帶來更好的公共政策與議題討論。
並不盡然。其實領導所需要的並不僅僅是技術官僚的專業,還有公民美德。這代表著他們應該要對於什麼是 「公共利益」有想法,並且能夠同理各行各業的人。 歷史告訴我們「能夠做出好的政治判斷」與 「能夠進入大學」並沒有什麼關聯性。「最聰明最優秀的人就應該領導」正是一種菁英政治的傲慢帶來的迷思。
如果技術官僚與文憑主義使我們迷失,那麼該如何導正? 我們不該只是專注在菁英競爭之中,而是要把更多的關注放在改善生活上,特別是關注那些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對社會的重要貢獻,關注透過他們的工作、他們所養活的家庭、所服務的對象。重點在於重新將 「工作的尊嚴」放在政治的核心。
同時我們也需要重新定義成功,質疑自己的菁英傲慢:我能夠獲得社會制度的獎勵,是因為我的才華與能力,或是因為我運氣好?
當你能夠承認運氣在命運中的角色,你才會更加謙遜。因為我的出身、上帝的旨意、或是命運的安排,才有現在的我。我們必須加強這樣的公民美德。從單調的成功定義之中,這是我們重新修補分裂的一個起點。超越功績制度(merit system),導向更良善的公共命運。
------------
這篇政評順便有要賣書:2020/09/15 開賣,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Michael J. Sandel
read mor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9/02/opinion/education-prejudice.html
Biden 對於民主黨來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他是36 年來,民主黨第一次提名了一位不是常春藤校友的總統候選人。
這是一個吸票因素,因為川普的支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民眾對菁英政治的厭惡。中產階級與藍領階級曾經是民主黨的基礎支持票倉,但是今日的民主黨似乎僅對專業人士有吸引力。2016 年,川普拿下了沒有大學學歷的白人之中三分之二的選票, 希拉蕊則拿到了具有研究所以上學歷的70% 選票。
Biden 少了長春藤學歷的光環,卻反而可能讓他吸引到藍領階層較多的支持。而這是個好機會,讓我們回頭省思菁英政治制度如何成為了當代自由主義的核心。
菁英政治有兩個核心信仰:第一,在全球化的科技時代,高等教育是向上階級流動的根基;第二,假設每個人有同樣的機會出頭,那麼最終居上風者就有權因為他們的才華而得到相應的獎勵。
這聽起來很耳熟的說法幾乎定義了美國夢,但直到近年來才顯著影響了政治。乍聽之下激勵人心的說法,背後卻有其黑暗面。
建立這樣的政治制度,去高度認可「大學文憑是有尊嚴的工作與社會地位的入場門票」,對於民主制度造成了毒害。它造成對於沒有文憑的人的社會貢獻的忽視、造成了對於低學歷的歧視,將這些人排除在選舉公職之外。
川普的當選以及一般認為相隨的民粹崛起,是來自一個近年的主流政治觀點,尤其民主黨為甚的核心信念:全球化的經濟已然到來,較低階工作外包到國外的趨勢已然發起而且不可遏抑。當務之急不是逆轉這個趨勢,而是如何順勢而為,盡得紅利的菁英專業人士圈外,如何幫助受到負面衝擊的勞工。
解法呢?則是透過更普及的高等教育,促進向上流動的機會。
這個 「藉由教育改善處境」的信念,被政治人物所擁戴,由柯林頓、到小布希、到歐巴馬與希拉蕊。然而他們似乎忽略了,這個說法所隱含的侮辱: 「如果你沒上過大學、如果你在新的經濟制度中不吃香,都是你自己的問題。」
我們不能夠忘記,全美仍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拿到四年制大學的學位。去告訴這些勞工,他們的處境艱難是因為缺乏高等教育,文憑主義(credentialism)其實造成了莫大的歧視。
文憑歧視是一種菁英政治的傲慢。2016 年當時的社會氛圍中,許多人感覺被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菁英睥睨,而這其來有自。民調研究顯示,勞工階層認為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雖然尚未消弭,至少已經不再是主流,學歷歧視卻是最後殘存的、被接受的歧視。
在歐美尤其如此,比起其他的歧視,多數人可以承認學歷歧視,而不會覺得不安。社會心理學家Kuppens 對美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相較於任何其他族群,受試者對於學歷較低者的歧視最明顯。研究者挑選的對照組是其他可能受歧視的族群,在歐洲組是穆斯林、貧窮、肥胖、視障與較低學歷者,在美國則是非裔美人與勞工等。
值得注意的是,揭示這些歧視的同時,受試者展現出的態度,是很可以接受自己這樣的想法的。舉例而言,他們可能譴責性別歧視或是種族歧視,但是不會覺得自己歧視未受教育的人有什麼不對。
2000 年以後,在美國與西歐,沒有大學學歷的公民已經不僅是被歧視,而是由選舉公職中幾乎消失了。在美國95% 的眾議院議員、與100% 的參議院議員,具有大學文憑。少數的具有文憑的人,領導著廣大的沒有文憑的人。
這並不是一直如此。雖然參眾兩院一直都是受過教育的人比例較高,但是直到1960 年代,都還有四分之一的人沒有大學文憑。過去五年來,國會的成員多元化,包括種族、族裔、性別的多元都在增加中,唯有對於教育文憑的資格是益發單一的。
而這文憑的鴻溝所造成的結果之一,就是勞工幾乎難以進入民選公職。若將勞工階層定義為 「體力勞動、服務業與文職」,則美國有一半的勞工人口落在此類,卻只有不到2% 的國會議員在當選前,是從事這些職類。
或許有些人會說,讓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統治,難道不好嗎。當然我們希望幫我們割盲腸的醫師受過專業訓練。高學歷的政治領導人可以帶來更好的公共政策與議題討論。
並不盡然。其實領導所需要的並不僅僅是技術官僚的專業,還有公民美德。這代表著他們應該要對於什麼是 「公共利益」有想法,並且能夠同理各行各業的人。 歷史告訴我們「能夠做出好的政治判斷」與 「能夠進入大學」並沒有什麼關聯性。「最聰明最優秀的人就應該領導」正是一種菁英政治的傲慢帶來的迷思。
如果技術官僚與文憑主義使我們迷失,那麼該如何導正? 我們不該只是專注在菁英競爭之中,而是要把更多的關注放在改善生活上,特別是關注那些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對社會的重要貢獻,關注透過他們的工作、他們所養活的家庭、所服務的對象。重點在於重新將 「工作的尊嚴」放在政治的核心。
同時我們也需要重新定義成功,質疑自己的菁英傲慢:我能夠獲得社會制度的獎勵,是因為我的才華與能力,或是因為我運氣好?
當你能夠承認運氣在命運中的角色,你才會更加謙遜。因為我的出身、上帝的旨意、或是命運的安排,才有現在的我。我們必須加強這樣的公民美德。從單調的成功定義之中,這是我們重新修補分裂的一個起點。超越功績制度(merit system),導向更良善的公共命運。
------------
這篇政評順便有要賣書:2020/09/15 開賣,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Michael J. Sandel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1:35 AM 0 comments
Labels: politics
September 22, 2020
I like Trump, but I don't love him
I like Trump, but I don't love him 之大逆風雜感 XD (警語:真的很雜,不雜不用錢)
最近有些粉絲頁會拿民主黨角色來比擬國民黨,大玩政治fuzzy 翻譯的梗,我頗不認同。在我看來,民主黨與民進黨近年的某些趨勢相像得多。(說明定義:政治fuzzy 翻譯就是在辛普森家庭等卡通之中大鳴大放的作法,而我對此評價很低。因為美國與台灣的各種時事畢竟不是緊密對應,中文版內容往往變得支離破碎、概念亂湊,在我眼中,這與過去那些是非混亂的政治相聲得以成長的沃土,根本是一脈相傳,有害於建立嚴謹思考的公民意識。)
民進黨與民主黨在議題上都是偏向進步立場(例如支持同婚、對墮胎的立場較諒解、相對支持廢死、強調社會福利等),支持群都是原本來自中產階級與勞工而對手政黨偏向財團,但都是近年來轉型成為吸引較高學歷與專業人士以及業界。而川普所乘的厭惡菁英的民粹旋風,則有幾分像似前幾年韓國瑜的崛起。
這篇桑德爾的文章批評民主黨毫不遮掩的對低學歷者的歧視。這也是我自己的美國朋友圈的經驗驗證。支持民主黨的人,往往將支持川普的人形容成一群扁平的群眾:沒知識甚至反智、不識好歹所以不知道民主黨的低學費與全民健保政策主張之中他們將受益最大、被川普的話術所騙。實在令我想到之前我的同溫層對於韓粉的想像。
然而社會必須修復而非加深分裂,我推崇鄭國威提出的「因應假新聞的典範」提出的概念(註1)。我們不需要仇視相信假新聞的人,立即選擇對立,將「相信而散布的人」立即等同於「惡意製造消息的來源」;反之,我們應該開發疫苗、提升免疫力,也就是加強媒體識讀教育。我也是如此看待與自己政治概念不同的人。對於至今支持黃國昌、柯文哲的人,民進黨的熱中支持者不需要也不應該用什麼「中共同路人」之流的說法攻擊,而是該從根源信念、更加緊扣議題去討論。這是泛綠近來常被稱為「綠共」的原因。許多網路論戰都有這個問題:大家似乎都假設對方與自己接收過一模一樣的資訊。而這個前提常常根本不成立。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在討論爐渣案、萬人血清、美豬議題的時候,試著去讀過自己沒有讀過的資料、理解對方的疑慮,那麼我覺得爭辯的兩造真的沒有誰比較高明。
川普其實對於美國人來說是一個很可怕的災難總統。你能夠想像總統跟知名AV 女星外遇,然後還付錢給他、用法律協議買他閉嘴,甚至這筆金流還疑似來自政治獻金嗎?你能夠想像任何政治人物直接雇用自己完全沒有政治圈歷練的女兒女婿進白宮,擔任要職嗎?你能夠想像台灣的政治人物在電視中說出「直接抓女人的屄」因為他們喜歡嗎?你能夠想像蔡英文覺得陳時中跟公衛專家們不稱職,所以自己整天開記者會說明疫情,卻聲稱怕引起大眾恐慌所以一直說「不用擔心這個疫情真的沒什麼嚴重的」,國家卻每天一直幾萬幾萬的確診,直到全國死了20 萬人還沒個盡頭嗎?
我身為台灣人,當然比較希望川普當選。這是相較於民主黨的拜登之下的選擇。但是我們真的不需要被川普所綁架,甚至幫他擦脂抹粉到這種地步。
註1:因應假新聞的五種典範,鄭國威
https://medium.com/鄭龜煮碗麵/因應假新聞的五種典範-a9786547bf1e
read more...
最近有些粉絲頁會拿民主黨角色來比擬國民黨,大玩政治fuzzy 翻譯的梗,我頗不認同。在我看來,民主黨與民進黨近年的某些趨勢相像得多。(說明定義:政治fuzzy 翻譯就是在辛普森家庭等卡通之中大鳴大放的作法,而我對此評價很低。因為美國與台灣的各種時事畢竟不是緊密對應,中文版內容往往變得支離破碎、概念亂湊,在我眼中,這與過去那些是非混亂的政治相聲得以成長的沃土,根本是一脈相傳,有害於建立嚴謹思考的公民意識。)
民進黨與民主黨在議題上都是偏向進步立場(例如支持同婚、對墮胎的立場較諒解、相對支持廢死、強調社會福利等),支持群都是原本來自中產階級與勞工而對手政黨偏向財團,但都是近年來轉型成為吸引較高學歷與專業人士以及業界。而川普所乘的厭惡菁英的民粹旋風,則有幾分像似前幾年韓國瑜的崛起。
這篇桑德爾的文章批評民主黨毫不遮掩的對低學歷者的歧視。這也是我自己的美國朋友圈的經驗驗證。支持民主黨的人,往往將支持川普的人形容成一群扁平的群眾:沒知識甚至反智、不識好歹所以不知道民主黨的低學費與全民健保政策主張之中他們將受益最大、被川普的話術所騙。實在令我想到之前我的同溫層對於韓粉的想像。
然而社會必須修復而非加深分裂,我推崇鄭國威提出的「因應假新聞的典範」提出的概念(註1)。我們不需要仇視相信假新聞的人,立即選擇對立,將「相信而散布的人」立即等同於「惡意製造消息的來源」;反之,我們應該開發疫苗、提升免疫力,也就是加強媒體識讀教育。我也是如此看待與自己政治概念不同的人。對於至今支持黃國昌、柯文哲的人,民進黨的熱中支持者不需要也不應該用什麼「中共同路人」之流的說法攻擊,而是該從根源信念、更加緊扣議題去討論。這是泛綠近來常被稱為「綠共」的原因。許多網路論戰都有這個問題:大家似乎都假設對方與自己接收過一模一樣的資訊。而這個前提常常根本不成立。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在討論爐渣案、萬人血清、美豬議題的時候,試著去讀過自己沒有讀過的資料、理解對方的疑慮,那麼我覺得爭辯的兩造真的沒有誰比較高明。
川普其實對於美國人來說是一個很可怕的災難總統。你能夠想像總統跟知名AV 女星外遇,然後還付錢給他、用法律協議買他閉嘴,甚至這筆金流還疑似來自政治獻金嗎?你能夠想像任何政治人物直接雇用自己完全沒有政治圈歷練的女兒女婿進白宮,擔任要職嗎?你能夠想像台灣的政治人物在電視中說出「直接抓女人的屄」因為他們喜歡嗎?你能夠想像蔡英文覺得陳時中跟公衛專家們不稱職,所以自己整天開記者會說明疫情,卻聲稱怕引起大眾恐慌所以一直說「不用擔心這個疫情真的沒什麼嚴重的」,國家卻每天一直幾萬幾萬的確診,直到全國死了20 萬人還沒個盡頭嗎?
我身為台灣人,當然比較希望川普當選。這是相較於民主黨的拜登之下的選擇。但是我們真的不需要被川普所綁架,甚至幫他擦脂抹粉到這種地步。
註1:因應假新聞的五種典範,鄭國威
https://medium.com/鄭龜煮碗麵/因應假新聞的五種典範-a9786547bf1e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1:53 AM 0 comments
June 18, 2020
討論與多元意見 (II)
[公式] 議題A 對我而言比較重要,但是議題A 所牽涉的主體S,在議題B 有其他爭議。
在2020 總統大選之前的國安威脅之下,打民進黨不通過礦業法,是為中共做倀。(不是礦業法或民進黨沒有瑕疵)
在metoo 運動之中,大聲談性侵害誣告案例,是縱容強暴文化的更大危害。(不是否認性侵害的冤案受害者存在)
在BLM 運動之中,可以談反政府的滋事份子造成的危害,但是也請至少花相對的精神去了解美國社會中的種族衝突,已到了某種臨界。
如果某人的答案是,他對議題A其實沒什麼感覺,對議題B 比較有興趣,那麼討論這兩件事的過程與人,其實應該分流,不需要有交集。
read more...
在2020 總統大選之前的國安威脅之下,打民進黨不通過礦業法,是為中共做倀。(不是礦業法或民進黨沒有瑕疵)
在metoo 運動之中,大聲談性侵害誣告案例,是縱容強暴文化的更大危害。(不是否認性侵害的冤案受害者存在)
在BLM 運動之中,可以談反政府的滋事份子造成的危害,但是也請至少花相對的精神去了解美國社會中的種族衝突,已到了某種臨界。
如果某人的答案是,他對議題A其實沒什麼感覺,對議題B 比較有興趣,那麼討論這兩件事的過程與人,其實應該分流,不需要有交集。
read more...
Posted by wei at 4:14 AM 0 comments
Labels: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