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離立即的危險,身心安頓。
靜:避免暴露,促進平靜。
能:從事可掌握的事,並給予自己肯定,提升自我效能感。
繫:維持聯繫,減少孤寂感。
望:規劃行動,灌注希望。
每個人適合的策略稍有不同,停留在每個階段的時間也不同。
靜:對於一些人來說,「一動不如一靜」是個好原則。除非明確有幫助,否則先減少外部的負擔與任務。
能:對於其他人來說,可能恰好相反,能夠有切實的立即任務,例如完成一幅畫、一次運動,可以使他們比較容易經歷這個過渡階段。
在安定與聯繫階段,是否已經適合回想或談論細節,也取決於個人傾向。
個人的心理安定外,在重大事件發生後,權責組織的應變也包括需要向社會大眾持續溝通。
劉玉皙教授關於「社會溝通」的分享:
成功的「社會溝通」必須有以下要素:簡短直接,不情緒化,腳本是
1.說明情境,
2.提供可執行的方案,
3.最後給聽者一個希望。
這是社會溝通的最佳腳本。
巨大的情緒,是動員的鑰匙,但卻不一定是成功的社會溝通。
*****
所以,與意見不同的人溝通時,我通常不會使用情緒,將對方描述為「不道德的」。如果將對方描述為不道德,對話就無法開始。
當對方與我的政治選擇不同,通常我會拆解成以下幾個原因:
1. 對客觀事實的認知不同。
2. 對客觀事實的認知相同,但心理上否認或抗拒。
3. 對客觀事實的認知相同,但對行動方案的效益評估不同。
4. 對方的利益跟你完全不一樣。
針對個別原因去回應。當然沒空的時候,不用花時間衝突,直接跟同儕進到行動方案,也是蠻好的。
****
美國CDC 「傳染病學實作手冊(Field Epidemiology Manual)」的溝通章節很值得參考。民防的溝通與公衛危機有一些類似的邏輯,必須在尚未有危機的時候就採取行動,而且局勢是不斷演變的、資訊持續湧入,甚至採取的行動也需要隨時應變。在這樣滾動修正的情境下,持續溝通傳達現在的行動方案、且維持信賴,是很艱難的。
風險認知是機率與勸導的科學,而不是確知與證據確鑿。
通常立即性的嚴重風險,當然就不需要費心溝通了,群眾自然會衡量後果而趨避。
比較棘手的是未知的、非立即性的、難以預料的結果的那些風險。
訴諸理性的溝通,通常有以下架構:
1. 展現同理心。
2. 辨識並解釋威脅。
3. 解釋目前已知和未知的資訊。
4. 解釋正在採取的行動及其原因。
- 分享困境。
- 預示可能性。
5. 強調對當前情勢的承諾。
以「情境說明」在疫情期間的應用為例,溝通的訊息與著重點會是:
1. 表達同理心和理解:「我知道目前的情況讓大家很害怕。」
2. 解釋威脅時不要過度安慰:「這是一個艱難的挑戰。」,此時沒有把握的安慰會有反效果。
3. 承認不確定性:「我們還不知道一段時間過後會怎麼樣。」
4. 分享困境:「我們可以做[方案X]或[方案Y]。如果我們做[方案X],優點和缺點如下。如果我們做[方案Y],優點和缺點如下…」
預示可能性:「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狀況,因為…」
預示可能性在疫情期間的重要性尤其明顯。例如一開始時疫苗不足,所以不鼓勵全民搶打,而是優先讓高風險族群先施打。後來疫苗供應量充足之後,則需要大家響應,盡可能鼓勵更多人去打。又或者是海外入境的隔離,在量能不足的時候需要變通為居家隔離,在量能充足或是極高風險的狀況下又要鼓勵住在防疫旅館等。這些一個措施到下一個措施的轉變之間,都要經常地溝通這些方案的困境、可能性。
5. 表達對未知問題答案的渴望:「我們希望我們能找到答案…」
解釋尋找這些答案的流程:「以下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以收集更多資訊。」
給聽眾一些要做的事情:「以下是我們需要你做的事情。」
「傳染病學實作手冊」中還有很多的詳細指引,例如如何導引媒體標題, 也就是運用溝通重點SOCO (Single Overriding Communication Objective)在開頭與結尾各重複一次等方法等。CDC 甚至還開發了檢查公衛溝通資訊是否夠清楚的各種指標,包括:
1. 主要訊息清楚,包括視覺與圖表輔助。行動事項明確(call to action)。
2. 用語措辭是否易懂、適合目標群眾。
3. 分段、有標題重點、結語。
4. 提供佐證、分析、建議、數字、風險等輔助資訊。
read more...